让批判性思维之花盛开在英语阅读课堂上

来源 :英语广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随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在英语课堂上的培养受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信息化时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大量创新人才.在此情境下,了解如何通过批判性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英语教师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法律是用语言表达的社会行为的标准,而社会行为的标准则源于文化认同.因此,文化差异对法律法规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这种理解,本文将首先分析法律英语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文化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之后,基于文化差异对法律概念和法律语言的影响,就如何完善法律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完善策略.
戏剧属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江苏昆曲是全国首批列为世界非遗的代表,为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发展树立和提升文化自信,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上世界舞台,翻译工作在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中国戏剧尤其是昆曲中蕴含了独有的文化特色,翻译过程中也具有很大难度,基于此,本文从昆曲英译出发,提出了戏剧英译的有效对策.
方言作为特色文化领域一大组成部分,在翻译时向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以往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些方言的英译,译者普遍出现翻译随意化且没有明确的方言背景和理论支撑.以河南代表作家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英译为例,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对河南特色方言的两次明示——推理过程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为更好地体现方言文化特色,使读者获得原汁原味的方言文化语境效果,译者在翻译方言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式,既凸显河南方言特色,又能使表达真实准确.
英汉法律翻译是一种涉及法律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极为重要的一环,法律术语对法律文本的翻译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保证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率绝非易事.为此,本文从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讨法律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涉外法律人才一直是我国的重大课题,是我国提高对外开放质量的战略需要之一.其中,法律英语专业建设是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终南捷径.但是,将涉外的法律翻译成标准化的法律术语还存在不对等的情况,归根究底,是因为在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文主要提出了法律译者语言水平受限、法律术语理解不当、翻译策略选择不当、法律制度和文化差异这四个问题,对解决法律英语翻译的挑战提出了提高语言水平、丰富专业知识、选择恰当翻译方法、熟知文化差异的具体途径.
本文试图从民间舞蹈的视角研究《德伯家的苔丝》.在这部作品中,民俗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大量运用民间舞蹈描写,这些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走向,同时寄托了哈代对于民俗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旧日乡村共同体的深切怀念.而小说中民间舞蹈的消逝,也反映出资本主义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夹击下乡村社会的变质与瓦解.
在日常表达过程中,委婉语就是采用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不方便直言的事.而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运用委婉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语言的特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意识.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委婉语的使用,并且仔细研究了委婉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反映委婉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说《达洛卫夫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议员夫人克拉丽莎·达洛卫一天的活动轨迹和心路历程.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该作品,探究女性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分析女性与自然所受压迫的根源,揭示沃尔夫对于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培养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本文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法律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学习法律英语的精神方面进行阐述,谈谈培养能够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通晓国际法律的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方法和心得.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不断深化改革,国内教育领域对英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英语教育作为教学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国内教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还加快了新课程改革的速度.目前,国内英语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还相对较低,并且在翻译能力方面还缺少一定的经验,传统模式下的英语翻译教学已无法满足新的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文立足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上,对互动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