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畸形”与“畸型”均可见于报刊、网络,经常出现于科普语体、报刊政论语体的文章中。《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及《汉语大词典》等都收录了“畸形”,然而却不见“畸型”的身影。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统计,“畸形”的用例为1086条,“畸型”的用例为120条;《人民日报(海处版)》2004年—2009年的文章中,使用“畸形”的为134例,使用“畸型”的为6例;中国知网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中,标题中含有“畸形”的20933例,含有“畸型”的187例。由此可见,“畸型”的使用在数量上虽不及“畸形”普遍,但其客观存在于语言使用中的现实不容忽视。那么,两个“jīxínɡ”是同一词语的不同书写形式,还是在词义上存在差异的两个词?从词典编纂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说,“畸形”应该作为规范的书写形式以多数优势兼并“畸型”,还是让“畸型”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在汉语词典中获得一席之地?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对比“畸形”与“畸型”的用例(本文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不再注明),我们发现,二者可出现于相同的语境中,句法功能与组合能力也没有任何差异,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性、谓词性和修饰性成分。如:
1a.摊子大,项目多,造成的后果是图书业畸形发展,广大读者称之为“不好不坏,又多又快”。
1b.投资比重的严重失调,使得重工业畸型发展,农业则徘徊不前,甚至呈萎缩状况。
2a.于是,这样的话,劳伦斯就形成一种很畸形的家庭关系,就是他跟他母亲之间形成了那么强烈的精神的这种依恋。
2b.女人的长相上凡表现出男性化特征的标志自然就显得不太正常,乃至很畸型了。
3a.当她们怀孕时,抽取少量羊水检查,如确诊为先天愚型或其他畸形胎儿,即可引产,中止妊娠。
3b.有些职业病潜伏期长达10年,下岗多年后仍可能发病,甚至生育畸型胎儿。
可见,“畸形”与“畸型”在目前的使用中是不分彼此、根据使用者的习惯随意选择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因此下结论:从语言的经济性来考虑,“jīxínɡ”一词可以规范为“畸形”这一统一的书写形式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不应过于匆忙。
我们发现,汉语词语中还有一些与其相类似的“X形”与“X型”同时存在的情况。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的“脸形—脸型、体形—体型、口形—口型、成形—成型、变形—变型、原形—原型”等,根据词典释例,可以将其分为二种类型:
(一)“X形”不同于“X型”,二者不可通用,词典分别加以不同释义。如:
变形 动 形状、格式起变化。
变型 动 改变类型。
原形 名 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贬义)。
原型 名 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此外,《汉语大词典》(电子版)中还收录以下两例:
笔形 笔画的形状。
笔型 笔画的类型,主要有五种:横竖撇点折。
定形 {1}使形状固定。{2}固定的形体或形状。
定型 事物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二)“X形”与“X型”同义,二者可以通用,词典释义为:“X形,同X型”,如:
脸形 名 脸的形状。
脸型 同“脸形”。
或者释义大体相同,如:
口形 人的口部的形状,语音学上特指在发某个声音时两唇的形状。
口型 指说话或发音时的口部形状。
或部分义项同义,如:
体形 名 {1}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2}指机器等的形状。
体型 名 人体的类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成形 动 {1}自然生成或加工后具有某种形体。{2}医学上指修复受到损伤的组织或器官。{3}医学上指具有正常的形状。
成型 动 工件、产品经过加工,成为所需要的形状。
“形”与“型”不同意义必定造成“X形”与“X型”之间的第一种类型关系。《说文》中对于“形”的解释为“形,象形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为“形,{1}形状{2}形体;实体……”;《说文》中对于“型”的解释为“型,铸器之法也。字亦作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为“型,{1}模型;{2}类型”。可见,在“X形”或“X型”中,“形”指外在形状特征,多是对外形的具体描述,如“形象、形状、雏形、地形、矩形、梯形、图形、外形、圆形、整形、锥形”等;“型”指内在类别特点,是对某一集合类的抽象概括,如“型材、型号、大型、典型、巨型、类型、模型、轻型、微型、造型、重型、攻击型、生态型、普通型”等。因此,这一类的“X形”与“X型”具有不同词义,使用时必须结合语境严格区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词义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随着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深入而有所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X形”与“X型”同义就恰恰反映了人们认知的发展。如“长形脸、方形脸、圆形脸、三角形脸”都是具体的“脸的形状”,当人们要表示所有“脸形”的集合概念时,就用到了“脸型”。由于“脸的类型”又恰好是从形状上来归类,便出现了上文提到的第二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当“X型”中的“样式、类型”主要是从“形状”上进行归类时,“X形”同“X型”。它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从具体的个体形象到抽象的集合类别的自觉发展,是认知在语言使用中深化的一种表现,也是词义随着人们认识的全面和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那么,当“X形”同于“X型”时,是不是二者可以无条件通用呢?我们认为,二者在语义上各有侧重、在语境中各有分工将更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精确与丰富。“X形”侧重于个体形状,多用于对于事物的具体形状的描述,“X型”侧重于类属,多用于对事物的抽象类别的概括。从下面的例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区别:
4a.他的脸形似方不方,横宽竖短,留着短胡髭;嘴角往下搭拉着,看着叫人可怕。(刘流《烈火金钢》)
4b.这种发式根本不适合玛丽这一类人的脸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5a.雕在鸟类中体形最大,嘴、爪强硬锐利,分布于我国各地。
5b.各个人种之间在体型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共同点是本质的和大量的。
6a.她的大眼睛是美丽的,里边却含着哀伤,但从端正的鼻子和微向下弯的口形上,很可以看出她是个有志气的女人。(知侠《铁道游击队》)
6b.对面另一个玻璃电话亭内打电话,他显然已与对方通了话,看表情和口型,他正在再三重复着某个请求。(王朔《人莫予毒》)
7a.在那片田野中和矮丘上,空无所有,只见一棵不成形的树,在和这个流浪人相距几步的地方,蜷曲着它的枝干,摇曳不定。
(雨果《悲惨世界》)
7b.我们要面对这么一个破碎的世界,一个没有成型的世界,我们就需要有发展一种世界的理论。(赵汀阳 百家讲坛《以“天下”观世界》)
上面所谈及的“X形”同于“X型”的情况,既存在于人们的使用当中,也存在于词典中;同时,还有很多未见于词典,但也经常出现于人们使用中的情况,如本文开头提到的“畸形”和“畸型”。“畸形”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出现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较早的用例出现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作品中,而且只有“畸形”而没有“畸型”。如:
8.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
(鲁迅《朝花夕拾》)
9.由这小家庭所发出的声响,我们就可以判断,它的发展似乎有点畸形,而我们也晓得,失去平衡的必将跌倒,就是一个家庭也非例外。
(老舍《一封家信》)
10.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茅盾《谈月亮》)
11.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郁达夫《悲剧的出生》)
12.这样畸形的谈了一两小时,我始终不肯破戒,我的朋友就告别了。
(林语堂《我的戒烟》)
13.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14.是存在的,那是从腹部以下就完全失去了,和丢掉一只腿的蛤蟆一样畸形。(萧红《索非亚的愁苦》)
这里的“畸形”无论是其本义“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还是比喻义“事物发展不正常”,都侧重于外形特点,给人一种形象上的直观感受。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畸型”是在“畸形”的使用过程中,基于人们认知的深化和对语义的进一步准确与丰富的要求而产生的。“畸型”表示抽象的类别,侧重对“畸形”的类型概括,因此在强调类别的具体语境中可用“畸型”。试比较:
15a.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她的手脚都畸形了。
15b.这样喝,对他们的孩子不利,容易造成畸型和弱智儿。
15a强调个体外形的不正常,15b侧重整体范围的“畸形”类。再如:
16. 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
17.畸型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正。
16句中的“这种”可看作是强调类别的一种标志,17句中“畸型”明显表示类属,(除句中出现“这种”“一种”等表示类别的词语外,其后是否可加“类”也可作为一种判断标准)因此这里都用“畸型”更为准确。
当然,语言的规范与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畸形”与“畸型”是将被统一为一种书写形式,还是各司其职,分工日渐明确,只能由时间去判定和证实。简单的、强制性的规范只能适得其反,令人无所适从。语言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多多关注语言事实,分析语言现象,观察语言发展趋势,为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服务。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指出的,语言工作者要“少当语言警察,多做语言导游”,贯彻“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原则,体现“源自实践,服务实践”的精神[1],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少当语言警察 多做语言导游》,《香港文汇报》,2009-5-11(C2)
(通讯地址:163712 大庆师范学院教科院)
对比“畸形”与“畸型”的用例(本文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不再注明),我们发现,二者可出现于相同的语境中,句法功能与组合能力也没有任何差异,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性、谓词性和修饰性成分。如:
1a.摊子大,项目多,造成的后果是图书业畸形发展,广大读者称之为“不好不坏,又多又快”。
1b.投资比重的严重失调,使得重工业畸型发展,农业则徘徊不前,甚至呈萎缩状况。
2a.于是,这样的话,劳伦斯就形成一种很畸形的家庭关系,就是他跟他母亲之间形成了那么强烈的精神的这种依恋。
2b.女人的长相上凡表现出男性化特征的标志自然就显得不太正常,乃至很畸型了。
3a.当她们怀孕时,抽取少量羊水检查,如确诊为先天愚型或其他畸形胎儿,即可引产,中止妊娠。
3b.有些职业病潜伏期长达10年,下岗多年后仍可能发病,甚至生育畸型胎儿。
可见,“畸形”与“畸型”在目前的使用中是不分彼此、根据使用者的习惯随意选择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因此下结论:从语言的经济性来考虑,“jīxínɡ”一词可以规范为“畸形”这一统一的书写形式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不应过于匆忙。
我们发现,汉语词语中还有一些与其相类似的“X形”与“X型”同时存在的情况。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的“脸形—脸型、体形—体型、口形—口型、成形—成型、变形—变型、原形—原型”等,根据词典释例,可以将其分为二种类型:
(一)“X形”不同于“X型”,二者不可通用,词典分别加以不同释义。如:
变形 动 形状、格式起变化。
变型 动 改变类型。
原形 名 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贬义)。
原型 名 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此外,《汉语大词典》(电子版)中还收录以下两例:
笔形 笔画的形状。
笔型 笔画的类型,主要有五种:横竖撇点折。
定形 {1}使形状固定。{2}固定的形体或形状。
定型 事物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二)“X形”与“X型”同义,二者可以通用,词典释义为:“X形,同X型”,如:
脸形 名 脸的形状。
脸型 同“脸形”。
或者释义大体相同,如:
口形 人的口部的形状,语音学上特指在发某个声音时两唇的形状。
口型 指说话或发音时的口部形状。
或部分义项同义,如:
体形 名 {1}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2}指机器等的形状。
体型 名 人体的类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成形 动 {1}自然生成或加工后具有某种形体。{2}医学上指修复受到损伤的组织或器官。{3}医学上指具有正常的形状。
成型 动 工件、产品经过加工,成为所需要的形状。
“形”与“型”不同意义必定造成“X形”与“X型”之间的第一种类型关系。《说文》中对于“形”的解释为“形,象形也”。《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为“形,{1}形状{2}形体;实体……”;《说文》中对于“型”的解释为“型,铸器之法也。字亦作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为“型,{1}模型;{2}类型”。可见,在“X形”或“X型”中,“形”指外在形状特征,多是对外形的具体描述,如“形象、形状、雏形、地形、矩形、梯形、图形、外形、圆形、整形、锥形”等;“型”指内在类别特点,是对某一集合类的抽象概括,如“型材、型号、大型、典型、巨型、类型、模型、轻型、微型、造型、重型、攻击型、生态型、普通型”等。因此,这一类的“X形”与“X型”具有不同词义,使用时必须结合语境严格区分。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词义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随着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深入而有所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X形”与“X型”同义就恰恰反映了人们认知的发展。如“长形脸、方形脸、圆形脸、三角形脸”都是具体的“脸的形状”,当人们要表示所有“脸形”的集合概念时,就用到了“脸型”。由于“脸的类型”又恰好是从形状上来归类,便出现了上文提到的第二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当“X型”中的“样式、类型”主要是从“形状”上进行归类时,“X形”同“X型”。它反映了人们的认知从具体的个体形象到抽象的集合类别的自觉发展,是认知在语言使用中深化的一种表现,也是词义随着人们认识的全面和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那么,当“X形”同于“X型”时,是不是二者可以无条件通用呢?我们认为,二者在语义上各有侧重、在语境中各有分工将更有利于语言表达的精确与丰富。“X形”侧重于个体形状,多用于对于事物的具体形状的描述,“X型”侧重于类属,多用于对事物的抽象类别的概括。从下面的例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区别:
4a.他的脸形似方不方,横宽竖短,留着短胡髭;嘴角往下搭拉着,看着叫人可怕。(刘流《烈火金钢》)
4b.这种发式根本不适合玛丽这一类人的脸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5a.雕在鸟类中体形最大,嘴、爪强硬锐利,分布于我国各地。
5b.各个人种之间在体型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共同点是本质的和大量的。
6a.她的大眼睛是美丽的,里边却含着哀伤,但从端正的鼻子和微向下弯的口形上,很可以看出她是个有志气的女人。(知侠《铁道游击队》)
6b.对面另一个玻璃电话亭内打电话,他显然已与对方通了话,看表情和口型,他正在再三重复着某个请求。(王朔《人莫予毒》)
7a.在那片田野中和矮丘上,空无所有,只见一棵不成形的树,在和这个流浪人相距几步的地方,蜷曲着它的枝干,摇曳不定。
(雨果《悲惨世界》)
7b.我们要面对这么一个破碎的世界,一个没有成型的世界,我们就需要有发展一种世界的理论。(赵汀阳 百家讲坛《以“天下”观世界》)
上面所谈及的“X形”同于“X型”的情况,既存在于人们的使用当中,也存在于词典中;同时,还有很多未见于词典,但也经常出现于人们使用中的情况,如本文开头提到的“畸形”和“畸型”。“畸形”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出现于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较早的用例出现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作品中,而且只有“畸形”而没有“畸型”。如:
8.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
(鲁迅《朝花夕拾》)
9.由这小家庭所发出的声响,我们就可以判断,它的发展似乎有点畸形,而我们也晓得,失去平衡的必将跌倒,就是一个家庭也非例外。
(老舍《一封家信》)
10.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茅盾《谈月亮》)
11.败战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经质的。(郁达夫《悲剧的出生》)
12.这样畸形的谈了一两小时,我始终不肯破戒,我的朋友就告别了。
(林语堂《我的戒烟》)
13.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14.是存在的,那是从腹部以下就完全失去了,和丢掉一只腿的蛤蟆一样畸形。(萧红《索非亚的愁苦》)
这里的“畸形”无论是其本义“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还是比喻义“事物发展不正常”,都侧重于外形特点,给人一种形象上的直观感受。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畸型”是在“畸形”的使用过程中,基于人们认知的深化和对语义的进一步准确与丰富的要求而产生的。“畸型”表示抽象的类别,侧重对“畸形”的类型概括,因此在强调类别的具体语境中可用“畸型”。试比较:
15a.因为患小儿麻痹症,她的手脚都畸形了。
15b.这样喝,对他们的孩子不利,容易造成畸型和弱智儿。
15a强调个体外形的不正常,15b侧重整体范围的“畸形”类。再如:
16. 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
17.畸型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正。
16句中的“这种”可看作是强调类别的一种标志,17句中“畸型”明显表示类属,(除句中出现“这种”“一种”等表示类别的词语外,其后是否可加“类”也可作为一种判断标准)因此这里都用“畸型”更为准确。
当然,语言的规范与发展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的两个方面。“畸形”与“畸型”是将被统一为一种书写形式,还是各司其职,分工日渐明确,只能由时间去判定和证实。简单的、强制性的规范只能适得其反,令人无所适从。语言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多多关注语言事实,分析语言现象,观察语言发展趋势,为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服务。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指出的,语言工作者要“少当语言警察,多做语言导游”,贯彻“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原则,体现“源自实践,服务实践”的精神[1],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少当语言警察 多做语言导游》,《香港文汇报》,2009-5-11(C2)
(通讯地址:163712 大庆师范学院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