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青少教育 推動“一國兩制”實踐再創輝煌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enmeme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歲尾,澳門迎來回歸15周年紀念日,在全城歡慶的時刻,在萬衆期待中,12月19—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蒞臨澳門,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五周年活動,並主持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習主席與澳門淵源頗深,因工作關係,過去曾以不同身份多次來澳視察,在歷屆國家領導人中,習主席幾乎算是來澳最多的一位。今次首度以國家最高領導人身份訪澳,並率領高規格中央代表團蒞澳,體現中央對特區的高度認可和莫大鼓勵。
  在第四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習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主席代表中央政府高度肯定了澳門回歸十五年來取得的成就,以及特區政府及社會的貢獻。他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把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局面鞏固好、發展好,必須再接再厲,開拓進取,爲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打下更爲堅實的基礎,為此,他提出了四點希望:一、繼續奮發有為,不斷提高特區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二、繼續統籌謀劃,積極推動澳門走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道路;三、繼續築牢根基,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四、繼續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
  總體來看,習主席的四點希望分別從行政、經濟、民生、青少教育四個方面闡述,極其符合澳門的實際,顯見習主席對澳門事務熟稔於心。在四點希望中,比較特別的是,青少教育被提升到了“確保澳門長治久安”的高度,將該議題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國家領導人涉及港澳講話中尚屬首次。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香港佔中亂局中青年學生成為“主力”,揮舞米字旗、叫囂港獨、要求重啓《南京條約》,港青集體性的價值觀崩潰引起各方的關注,對青少教育進行全面檢討,正成爲社會各界的共識。本澳和香港文化相通、地緣相近,相互影響不可避免,公投、政改、普選等議題也屢屢被本澳某些小社團拋出,對青少年的影響不可等閒視之。我們無意說本澳青年一定會步港青後塵,但從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角度,正本清源以免誤入歧途,則對本澳社會大有裨益。
  特別應當指出,習主席提出“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是站在歷史的節點上,做出的戰略性總體部署。因為,本澳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其擔當的角色獨特而重要,本澳的長治久安也絕非僅僅是本澳一方的福祉,而展現出13億中國的共同願景。如此看來,“實現愛國愛澳光榮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這樣的論述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顯得格外語重心長。
  一、青少年教育正成爲
  “一國兩制”的重中之重
  自鄧公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以來,成功地實現了香港、澳門的回歸,爲祖國的全面統一奠定了基礎,也開創了全新的政治理論先河。從香港回歸17年、澳門回歸15年的實踐看,一國兩制是完全正確和成功的,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令人歎為觀止。但是,“作爲前無古人的事業,‘一國兩制’實踐不會一帆風順”。這樣的判斷極其精準,不僅是哲學理論上的辯證成立,也完全符合現實實踐。
  我們看到,作爲一國兩制先行者的香港,在政治層面,圍繞“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爭執一直存在。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北京推動粵港經濟合作,以期提振香港經濟,卻被懷疑爲內地“吞併”香港;2009年的高鐵事件,被上升到了“捍衛香港身份”的立場,區域融合被看做“無止境、不加思索的香港大陸化趨勢”;2012年的國民教育推廣,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被普遍質疑爲北京授意下的“洗腦”;新界東北的新發展計劃,被解讀爲“割地賣港”而身遭阻力。
  近期的“佔中”可看做一系列矛盾的新高潮。這場持續了2個多月的鬧劇直到近日才收場,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從爭普選到爭提名權,從社動到學運再到顏色革命,從民主到港獨,從反港府到反中央,整場事件的走向不斷變化,背後的勢力博弈、利益紛爭,更令事件撲朔迷離。現在,對“佔中”的定性已有共識,其惡劣影響也為世人所見,“東方明珠”經此一劫,能否繼續熠熠生輝,一切仍待觀察。
  審視地看,佔中最具惡劣,也是最值得警醒的地方,就在於學生群體輕易被學聯煽動成爲“佔中”主力,最後淪爲“炮灰”。這是以往所少見,也最令人痛心之處。這樣的話題很有幾分沉重。坦率地講,過去我們認爲,所有的陸港矛盾,都是由於價值觀的疏離和利益博弈所導致,很多觀察者都樂觀地認爲,隨著回歸日久,反對派會被自然淘汰,而隨著融合的深入,陸港矛盾也會逐漸消弭,尤其是“生在新香港、長在區旗下”的香港青年一代,一定會成爲“一國兩制”事業的堅定支持力量。
  可是,佔中卻以一種冷酷的方式擊碎了這種樂觀。部分學生被煽動走到政府的對立面,固然有心性不成熟、愛衝動等年齡特點,但也不得不承認,學生們缺乏對歷史文化、愛國愛港、一國兩制的認同,才會輕易受裹挾被人利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青少年對中國國民身份認同上的偏差。
  前不久,有香港的學術團體進行一項民意調查,訪問了810名香港市民,其中一個問題要求受訪者回答自己屬於哪一類人,四項選擇爲“中國人”、“香港人”、“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調查發現,如以年齡劃分,34歲或以下自認“中國人”的比率僅為4.3%,認同港人身份優先的比率則高達82.6%。坦率地講,這樣的調查欠缺科學的嚴謹性,在題目的設計和樣本取樣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樣的結果或多或少折射了部分現實。
  有論者認爲,國民身份認同主要在兩個向度上展開:“族群認同”和“民族認同”,實際折射出民族文化層面和國家政權層面的意涵。我們認為,香港人尤其是青少年在身份認同上的糾結,主要在於族群認同與民族認同沒有同步起來,甚至有所割裂,簡而言之,有香港而無國家。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香港在增強“香港人本土意識”的同時,卻忽視了“中國國民”身份認同;重視對香港的歸屬感,卻弱化了對“中國”的歸屬感,這說到底是對“一國兩制”的認識不夠,刻意強調了“兩制”,沒有把“一國”重視起來,也成為所有問題的總癥結。
  這顯然是過去十幾年裏,在一國兩制的實踐中,我們最值得檢討的一個環節。過去我們總是認爲,我們贏在未來,時間可以改變一切,現在卻發現,這種改變居然有可能是逆向的,情何以堪?青年學生怎麼了?痛定思痛,“加強對青少年教育,為其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避免他們誤入歧途,就上升到戰略的地位,就成爲一國兩制實踐中的重中之重。   當然,我們依然認為,“一國兩制”行至今日,遇到的所有的困難和挑戰是外生的、局部的,是可以通過系統本身的糾偏與消化來解決和克服。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以人類的經驗看,我們最大的恐懼不是困難有多大,而是未來的不確定性。由這個意義伸發,對青少年教育的成敗就決定了“一國兩制”事業的明天。事實上,在“一國兩制”所有的問題上,唯獨這個問題,我們絕對輸不起!
  二、如何加強青少教育
  關於青少教育,習主席特別指出“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突出位置,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功,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聯繫,從而牢牢把握澳門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習主席的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港澳青少教育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爲“如何教、教什麽”明確了目標。不客氣地說,我們現在的教育出現了不小的偏差,不僅在港澳,在內地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具體而言,就是注重專業教育,而忽視了文化教育。現在的學生,甚至是研究生,熱衷於西方熱門理論,卻對本土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熱衷於學外語,卻連中國話都說不明白,簡單的文章都寫不通順,這不得不說是教育的悲哀。我們認爲,教育說到底,就是文化的傳承,而文化的價值就在於是社會的集體記憶,能夠形成真正基於本土文明的牢固共同體意識。
  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James Conant)曾說過,無論發展多少專業技術,無論數學、物理、生物等科學如何發達,無論掌握多少外國語言,都沒有觸及最基本的問題——什麽是“我們(美國)的文化模式”,或什麽是“傳統形成的智慧”。這是美國教育界的覺悟,也是美國社會的共同行動。不誇張地講,美國之所以強大,就在於始終堅持本土文化,並將美國文化的優越性始終貫穿於意識形態中。試想,我們看過的哪一部好萊塢大片,不是宣傳美國的主流價值觀和所謂的美國精神?不體現出他們那種以美國爲榮的自豪心情?或許,我們和美國的真正差距並不在於科學技術,而在於本土文化的捍衛和傳播,以及無孔不入的意識形態植入。
  這一點我們必須檢討。以香港爲例,回歸之初,港府在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推行普通話,並且,在接下的幾年裏,施政報告中均有提及普通話政策,但吊詭的是,自2006年後,港府開始重新強調英語教育,“普通話沒有再在施政報告中提及,亦不再成爲香港特區政府部門投入的重要項目。特區政府所強調的教學效能,亦只指英語的教學效能”(王家林)。不客氣地講,港府在弱化了普通話政策的同時,也弱化了香港人的 “中國性”;在強化英語政策的同時,也強化了香港人的“國際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香港大學生要求重啓《南京條約》也就不足爲奇。
  這顯然要求我們務必形成一種共識,必須珍惜、弘揚自己的文化,而且要大張旗鼓地進行。習主席在澳期間,曾與本澳大學生親密互動,以座談授課的方式,為大學生上了一堂中華文化“公開課”。在談到中華文化時,習主席特別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澳門是大中華區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地區之一,也是東西文化交匯的地方,在過去的400多年裡,澳門曾直面大航海時代的異質文化衝擊和碰撞,以文化自信堅守嶺南文化的一縷文脈,創造性地實現東西文化交融。從這個角度看,在全球化思潮洶湧的今天,習主席在澳門談文化自信,顯得特別耐人尋味。
  通俗地講,“文化自信”就是在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對文化自我的一種自知之明,尤其是自我肯定。有學者從詞源學的角度指出,“文化”一詞在英文和法文中均爲Culture,原從拉丁文Cultura而來,它不僅含有“耕種”的意義而且還含有“居住”的意義。因此,從詞源學的角度看,文化就具備“本土”的意涵,而文化自信本質上講,實際上就是家國情懷的體現。正如習主席所言“中華文化中,很核心重要的一條是愛國。人、家、國、天下,一層層遞進。”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正促使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文明”單極化趨勢明顯加劇,相比之於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對本土的衝擊似乎更明顯,尤其是對青年一代。但是“不能只把現代化當作一個全球化的過程,也不能把現代化當作一個同質化的過程,更不能把全球化當作一個西化的過程”(杜維明)。因此,應站在“對文化全球化影響力的自覺”的角度審視本土文化,這就要求,除了以一種開放的胸懷,還必須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到與其他文化的對話、溝通中去。文化並不衝突,也無優劣之分,但可以確定的是,中華文化絕對值得我們自豪!這或許就是文化自信的最感性理解。
  特別地,在澳門這方土地上,我們之所以能夠發展出獨特的東西合璧的本土文化,就在於一代代的澳門人始終堅持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始終堅守中華傳統文化,在包容中不捨棄本土,在融合中不迷失自我。唯因此,才有了獨特的澳門文化,也正是這種文化,佑護了澳門幾百年的祥和,也決定了澳門在文化版圖上的地位!
  這是我們的底氣。在今後的青少教育中,我們有必要,也應該突出文化教育的地位,將中華文化傳承發揚,強化文化價值觀,以文化認同構建文化自信,加強民族自豪感,推動“一國兩制”實踐再創輝煌!
  2014年12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澳門,出席於20日舉行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週年大會暨澳門特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這是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向歡迎人群致意。
其他文献
乙未羊年春節中,素有“全台王爺總廟”之稱的台南南鯤鯓代天府在綠營“金童”賴清德市長的古禮祝禱下,抽到“癸卯籤”的國運籤,此簽卦首寫明“武則天坐天”,更得四句簽詩“病中若得若心勞,到底完全總未遭;去後不須回頭看,心中事務盡消磨”,此簽一出引得挺綠民眾堅定認為台灣將出第一位女總統、蔡英文必在2016勝出,故此女主蔡氏的聲勢,不僅在新春期間暴漲,時間過去一月有餘,南台灣高雄藥師公會會員大會晚宴為迎接蔡英
期刊
香港,激烈震蕩的一年。從今年九月到十二月,佔中局面一度失控,令人深感擔憂,但同樣的也為建設性的契機打通一扇門,回歸17年,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到了需要深刻思考的時候。過去很多事情大家不願意談及,也壓住很多事情不去談,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不滿意,對於香港在地的政治生態來說,建制派無法滿意,泛民派亦不接受,在社會出現不滿意的狀況同時又不瞭解實際情形的時候,社會自然就“不通”,很多時,社會矛盾爆發出來的能量
期刊
崔世安所公佈的新班子人選,儘管早前坊間有諸多猜測,甚而傳出好幾份名單,現驗證基本上八九不離十,但還是引發本澳各界及媒體的聚焦與熱議。透過眾多評點紛紜,筆者總結就一個“新”字,無論電子媒還是紙質媒,都不謀而合地用“新”字冠以是次司級人事變動的主題。如貴刊12月號文章《新面孔,新任務,新期待》及其它媒體的新人事,新作風,新氣象等等,“新”字寄託人之殷切希望,“新”字的後面是眾人對改變陳腐、滯後現狀的迫
期刊
旅遊局副局長程衛東早前承認,本澳暫時不具備條件推動設立家庭旅館。他指出:根據當局進行的家庭旅館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約六成三受訪者贊成家庭旅館概念,但居民大多都認為需有一定前提,包括政府能保證安全、衛生等,筆者不禁疑惑,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都同意開放家庭旅館,旅遊局為何不去創造條件而是一口拒絕?  澳門旅遊費用最高的費用支出就是酒店裡。筆者在聖誕節期間幫助朋友預訂酒店,幾乎間間爆滿不說,價格更是貴得離譜
期刊
2005年5月5日,兩岸還沒開放三通,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赴大陸訪問,在陝西鹹陽機場發表演講,表示很多台灣鄉親都問他能不能把三通做好?他說更重要的是把“第四通”做好,就是“兩岸要心靈相通”。他說“只要我們心靈相通,我們就會精誠合作,讓我們為真正共同的未來一起奮鬥”。  2008年7月,兩岸正式實現三通。2009年6月,第三屆海峽論壇開幕前夕,國台辦主任王毅也提出類似觀點:“兩岸已經實現了通商、通航、通
期刊
澳門從昔日一個小漁村,成為如今GDP位居全球首列的國際旅遊城市,隨著各種民生、教育、社會福利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一個關切全澳六十多萬居民的醫療問題仍橫亙在政府和市民眼前,未來本地醫療事業的發展自然成為了當下政府的重要工作。  關於本次對澳門設醫學院的可行性的探討,儘管不如官方所主導的正式會議般高規格,但今次所有參與受訪者無不是代表著當下澳門社會各界的專業精英,相信當中所有的觀點均值得未來參考和借鑑
期刊
2014年是澳門賭業的過山年,“過山車”五月份爬到山頂,六月份開始下滑,越滑越快,正是過山車的通理。  “六連掉”讓澳門人心驚肉跳,自然也就成了澳門社會上下共同關心的事。關心的焦點是“事故原因”。無論是對症下藥積極施救,還是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總要搞清病因才能採取態度。  原因很快找到,共識很快達成,曰:內地反腐所致。內地反腐,貪官有懼,豪客減少,賭廳關門——很符合邏輯。這個論點還有兩個重要的論據支
期刊
對於本澳年輕人來說,相比其他地區確實好運。自去年政府設立的《青年創業援助計劃》,更是能一圓他們的創業夢。該計劃頒布一年多至今,據悉500多宗只獲批出300多宗,批出金額約8,700萬元,更有數家獲批企業面臨結業的困局。本刊將與澳門工商聯會何敬麟會長以及澳門科技大學創業就業發展中心陳秀釵協調主任一起探討:本澳經濟環境是否真的適宜年青人創業?究竟青年創業會出現哪些問題?政府究竟該如何扶持青年創業?  
期刊
回歸15年來,由於公交未能優先、車輛增長過快、城市擴容緩慢、交通規劃和新道路建設落後、“發財巴”搶奪道路空間、人口和遊客不斷增加等,廣大居民交通出行越來越難,綜合生活質素受到影響。但是,面對民怨,主管交通事務的官員,每當談及“亂如麻”的交通問題時,往往都是豪言壯語,可惜只是難以兌現:當年,高唱“公交優先”,大講引入競爭機制,是為瞭解決居民搭車難,如今,居民卻體會不到甚麼是競爭,更看不到甚麼叫公交優
期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伴隨著大國的起起伏伏而歷久彌新,也格外耀眼。經歷過朝代變遷、歲月洗禮,留下的歷史則引以為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眾則成為時代不變的力量。而貪腐、低效等執政中的毒瘤則始終傷害民眾的付託,國家的形象,血跡斑斑的歷史和起起落落的人物都警惕著為政者以民為本,以民為基。習近平主席上任以來,大刀闊斧,除弊興利,“打老虎”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