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广州地区中高职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读高职费用较高使很多有升学意向的中职毕业生放弃升学;中高职专业设置不统一使很多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对口升学的招考政策不够完善;中高职衔接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060-03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其直接目的是为有意继续深造的中职毕业生搭建升学平台,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纯为终结性教育的现状。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实际上形成了名符其实的“双轨制”:普通高校招生对象绝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无法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为中高职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十二条指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提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可见,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变终结性中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但目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情况并不理想。中高职衔接的阻碍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观念上的原因。为了解中职学生升学意向和中高职衔接上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深入广州地区的一些中高职学校进行了调研。
  费用较高使很多中职
  毕业生对毕业后读高职望而却步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以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源为主,这一比率非常大,已经超过了60%,这部分学生中粤东粤西的生源占多数,父母多为农民或者工人,家庭收入比较单一,缺少其他的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的占到了40%,年收入一万到三万的占到了33.1%。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家庭是单亲家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困难。
  高职院校高收费的政策让许多想升学的学生望而却步。学生如果选择到高职院校就读,每年学费大约要在7000~20000元之间不等,私立学校学费更贵,这一费用对于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以承受。因此,这就造成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出于家庭条件的考虑放弃了升学而选择了直接就业,而真正能够升学的未必是优秀的学生。许多父母也抱着早就业的想法,希望孩子能早些参加工作缓解家庭的压力。这一方面使高职院校失去了许多优秀的生源,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中高职专业目录不统一,
  很多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受限
  目前,中高职学校间因专业设置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成为阻碍中高职衔接的因素之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强调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由于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中职隶属于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隶属于高教管理部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
  目前,2010年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已经颁布。新的专业目录中,中职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其中保留专业126个,占总数的39%;通过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衍生的专业110个,占总数的34%;新增专业85个,占总数的27%;从原目录删除专业22个。
  现行高职的专业目录是2004年12月修订并颁布的,目录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可见,中高职专业目录修订时间、专业设置因隶属关系不同而导致“各自为政”的状况。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专业目录,专业的名称、分类、要求等也都很不规范。这种情况造成一些想升学的中职生面临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对口的高职中找不到相关或相近专业而不能报考的尴尬局面。如美容美发、保安等中职专业就无法找到与之相应的高职专业衔接,这部分学生只能被迫放弃升学的想法。因此,即使广州市有一些高职可以单独对口招收中职生,但由于受报考专业限制,目前,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参与对口招生考试的热情都不高。相反,一些已有的升学模式,如“本校直通升学”和“校际直通升学”等仍很受学生欢迎。一方面中职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升学模式,实力雄厚的自己“消化”学生,差一些的也会和部分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组织学生升学。另一方面,这些升学模式十分方便简单,只要中职生在校期间无重大违纪且成绩及格,经过简单的考试都可以直接升学。
  目前中高职衔接呈现
  “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招生录取政策中,高职生源主要以普高毕业生为主,而中职毕业生反而成了补充生源,这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提到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的政策偏离很大。中职毕业生接受一定的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也接受了职业技能训练,他们升入高职院校是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要求。高职以招收中职毕业生为主也是提高人才培养总体效益的要求。但是,许多职业院校却宁愿跟在普通高校后面网罗生源而不愿招收有一定职业训练的中职毕业生,形成了中职生想上高职因名额有限求学无门,普高毕业生被高职录取却放弃入学的怪现象。高职院校不愿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职毕业生难于管理;另一方面,在于高职院校为了顺利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保障学校能够达到评估中的各项指标,而不愿招收中职学生。
  与此相反,中职学校却在积极地为学生架设各种升学平台,如开设文化课补习班、对想升学的学生单独编班集中辅导,为中职学生争取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帮助想升学的学生联系学校,以各种方式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升学服务。一方面,较高的升学率可以作为学校招生的一个“亮点”,为学校多吸引些生源;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希望把优秀学生输送到更高层次的学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中职学校积极争取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却反应平平的现象。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与来往,直接导致中高职间培养目标不一、专业设置脱节、课程内容不衔接的现象,中高职之间融合不够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中高职衔接的质量。
  招考政策不完善,
  难以保障中高职的顺利衔接
  一直以来,中职学生考入高职的比例一直都很低,仅为5%,要想继续升学只有参加成人高考和“3 证书”考试,但比例也很低,难以满足众多学生想升学的愿望。虽然还有高职院校另行组织考试的渠道,但毕竟能够升入高职的中职生是少数。如广东省在2010年3月出台的15所高职院校可以面向中职学校对口自主招生的文件中,计划在全省招收4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这一数量对于想升学的学生来说还是非常少的。另外,在考试政策中,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与高职招生考试的复习迎考时间相冲突,由于时间过于集中,许多中职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部分优秀的中职生为了找工作而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想法。同时在考试内容设置上,还存在考试内容与中职所学课程相脱节的现象,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不得不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更改教学计划,减少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所需的时间而转向学习考试课程,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中职毕业生即使能够升学,在高职阶段也会陷入文化课不如普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也随之下降的两难境地。由此可见,招生考试政策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招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制约了中高职教育的顺利衔接。
  部分升到高职院校的
  中职生专业技能提升有限
  中职学生报考高职时一般都怀揣梦想,想要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均得到提升。但现在很多升入高职的中职生都强烈地感觉到,高职课程与中职课程在设置上不衔接,存在脱节和重复的现象。课程脱节是因为两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导致课程结构存在差异;课程重复则是因为中职与高职之间缺乏贯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两类学校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所以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有的专业不仅课程名称一样,甚至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基本相同,浪费了学生和教师的宝贵时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高职文化课的比重远远大于专业课的比重,专业课又趋于理论化而缺乏实际操作性,很多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高职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薄弱,普遍感到文化课存在困难,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
  小结
  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应该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架设一座互相贯通、上下层次衔接的“立交桥”,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成为统一、开放、灵活的系统。
  中高职衔接不顺畅,从表面上看是招生考试环节上存在着问题,如对口招生名额有限、专业口径有限、考试科目及方式有限等。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总体上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管理上的各自为政。
  参考文献:
  [1]中职升高职再多两条路[OL].[2010-04-23].http://gd.news.sina.com.cn/news/2010/04/23/881729.html.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
  [3]刘迎春.中高职教育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夏启中,解飞厚.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作者简介:
  马秋硕(1969—),女,广东海丰人,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刘铁(1968—),男,辽宁辽中人,教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赵倩(1985—),女,辽宁辽中人,硕士,广州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目前温室大棚环境调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无线温室监控系统。该系统由终端设备、智能网关、手机APP这3个部分组成。采用STM32完成智能网关设计,将温室内各种设备如电灯、卷帘机、加热器、加湿器、各类传感器等通过ZigBee、Wi-Fi、RF、红外连接起来,并设计一种基于安卓(Android)平台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监控功能。提出指纹库定位方法的改进策略,在ZigBee终端
2019年1月9日,马尼拉数万名天主教信徒庆祝“黑耶稣节”,争相赤脚攀爬高台触摸大十字架。西方殖民统治对菲律宾历史与文化造成深刻影响。  2月11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一次讲话中表示希望将国名“菲律宾”(Philippine,菲律宾语为Pilipinas)改为“马哈利卡”(Maharlika)。杜特尔特认为,目前的国名具有殖民主义色彩,被称为“菲律宾”是无可奈何之事。“菲律宾”之由来  正如杜特
《万岁通天帖》又称《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它包括了王羲之及其子孙的书法作品,共计10帖。这10帖为何叫作《万岁通天帖》呢?这话得从大唐李氏王朝说起。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他当上皇帝以后,便开始组织人马到处收集古人名画字迹,对王羲之的书法最为喜爱,朝思暮想就想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最后唐太宗遣萧翼从辩才和尚那里弄到了王羲之的《兰亭
摘要:根据宁夏24个站点1961—2006年越冬期气象数据、1 ∶ 250 000的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宁夏区域土壤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加权综合评价法,从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方面对宁夏酿酒葡萄冻害风险进行分析,以此构建冻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宁夏酿酒葡萄冻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宁夏酿酒葡萄冻害风险分布
11月17~20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代表台湾参加了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尽管宋楚瑜本人视其此行为“全垒打”,但若从台湾参与APEC的经济与政治整合两大意义来观察,其“功劳”无助于蔡英文迫切期盼的区域经济整合和两岸关系的“破冰”,只是一记愈加凸显台湾被边缘化的“界外球”。  “长袖善舞”:虚大于实  从行前的高调表态开始,宋楚瑜此次APEC之旅一直显
摘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现已成为推进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举措。目前,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初步成型,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主要是:缺乏标准化支撑,示范效应未凸显,建设秩序欠规范,绩效考评较困难,激励机制有缺失。根据现阶段湖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摘要:采用5因素5水平的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对糯高粱黔高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以及氮、磷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密度以及钾施用量对产量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密度以及氮、磷施用量对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钾施用量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随播期的推迟、密度及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5个因素中,播期与氮施
2018年布基纳法索宣布与中国复交,我有机会来到这个神秘的西非国家。这是一个位于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东邻贝宁、尼日尔,南与科特迪瓦、加纳、多哥交界,向西向北同马里接壤,人口仅有2000万。这里资源匮乏,发展迟缓,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我们从首都瓦加杜古前往周边小村参观,看到许多地方都没有水泥道路。  也许是因为长期被法国殖民,布基纳法索这个国家虽然经济落后,但在文化产业方面却有着非常超前
2016年3月7日,太平洋联盟财长会议在纽约召开。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哥伦比亚财长卡德纳斯,墨西哥财政部和公共信贷部长路易斯·比德加赖,秘鲁财政部长赛古拉和智利财政部长罗德里格·瓦尔德斯。  11月17~23日,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被拉美各界视为奠定未来十年中国与拉美全方位合作关系的“定调之旅”。三国均为拉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其中秘鲁和智利是拉美“太平洋联盟”的成员国,该次地区一
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的统一着装,成了越来越抢眼的风景。每逢会议召开前,东道国会推出什么款式的服饰,成了让人充满好奇的猜想,与会领导人及代表穿着东道国提供的服装一起照“全家福”,也成了会议成功举办的标志事件。  那么,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为什么与领导人的着装紧密相联呢?  这首先是因为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一开始就被定位为“非正式”。1992年4月,澳大利亚时任总理基廷首次提出以亚太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