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民族振兴之魂。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难点。会计专业硕士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会计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有效举措。本文主要对“互联网 ”时代提升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进行研究,针对“互联网 ”时代以及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发展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互联网 ”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与创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互联网 ”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为会计专业硕士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1.“互联网 ”时代及其特征。“互联网 ”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 ”并不是简单的将其与各个行业进行叠加,而是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信息平台,使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紧密融合,创造出新的产物。
2.创新创业及其相互关系。创新是指以原有的思维方式作为指导,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为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而对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行为。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不断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不断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经济利益的过程。创新推动创业,创业背靠创新,二者紧密关联,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为重点,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最大限度发挥受教育者的创新潜能。而创业教育通过对学生创业理论、思想以及创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创业的思维、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发展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情况。会计专业作为各大高校发展尤为成熟的专业,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专业,是一门将多种科学融合在一起的专业。其就业前景较为广阔,报考人数与日俱增,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会计专业硕士自2004年起进行试点工作,2009年25所院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双学位会计硕士,2017年,全國招生院校增至256所。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仍处于扩招阶段,会计硕士毕业生考取国际性资格考试提出相应的免考政策,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毕业期间选择攻读硕士学位来不断完善自我。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在全国256所高校中,分别从普通高校、“985”高校、“211”高校中各选取10所高校,共30所高校,对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大部分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中提到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关注;绝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只有部分高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例如湖南大学将研究生创业网络课程列入必修课,北京理工大学将创新与变革管理列入选修课,高校普遍将理论课程作为学校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所有高校都将“双导师”培养制度作为高校的重点培养计划,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对会计专业硕士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
三、“互联网 ”时代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观念陈旧。在“互联网 ”时代下,作为创新创业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需要大胆尝试,突破陈旧思维的固化,不要被家长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才是人生的赢家,创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各高校大多关注会计专业硕士就业率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未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时甚至将创新作为一种比赛形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2.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互联网 ”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高校不断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所发展。会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大多局限于注册会计师方向、财务管理方向等,应该突破原有方向的束缚,对创新创业能力也进行相应的方向设置。学校应试教育非常明显,一切都由分数决定,致使大部分同学只为获得较高的分数才主动学习,这种潜意识,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我国教育思想固化,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供求关系失衡,供远小于求。学校师资有限,缺乏对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的开设,在培养计划中,大多只注重业务知识课程的建设,而忽略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双导师”制执行实际效果不好。为了更好地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贯穿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所有学校都实施“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但“双导师”制度却流于形式,缺乏执行力度,未看到显著效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学校仍将关注点放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的科研项目上,形式上虽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则局限于科研能力的培养。由于会计岗位涉及企业的核心价值信息,使校外导师并不愿意将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终导致“双导师”制度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4.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与环境不健全。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学校对创新创业的配套措施不健全,大部分政策都只是体现在书面形式。资金支持也是阻碍学生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创业机构对研究生毕业创业投资资金几乎为零。此外,学校创新创业体制和措施尚不完善,缺少网络平台机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者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四、“互联网 ”时代提升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1.改变传统观念,优化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培养方案。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会计专业硕士要时刻培养创新意识,避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自我,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校要优化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可以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研究方向,例如将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单独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对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可以将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搬到课堂,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创业做准备。
2.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学校是学生创业的基础载体,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 ”时代下,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培训体系,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专业授课的重点要侧重实务能力的培养,采用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培养机构,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会计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对学生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将创新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分别折合成相应的分数,总体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3.加强“双导师”執行力度。学校应对校外导师实行定期淘汰制度,汇集学生提供的意见,对校外导师进行反馈,使校外导师也具有危机意识,更好为学生服务。同时增加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分数,要求定期与校外导师取得联系,到校外导师所在地实习,避免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水平低,实践环节出现滞后现象。让校外导师也对传统教育模式有全新的认识,能够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更宝贵的意见,从而弥补纯理论教育培训机制。
4.在社会环境中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带动更多的研究生在“互联网 ”时代下发挥创新意识,注册个人实践网络平台账户。将实践平台进行板块分解,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布创意信息和创新典型事例,设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采取创业优惠政策。在平台上定期发布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对应项目设置对应学分,为会计专业硕士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行动学习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MPAcc为例”(项目编号:JGXM_HLJ_2016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SJGY201703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为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6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互联网 ”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创新与创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互联网 ”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为会计专业硕士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1.“互联网 ”时代及其特征。“互联网 ”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 ”并不是简单的将其与各个行业进行叠加,而是用先进的技术,充分挖掘信息平台,使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紧密融合,创造出新的产物。
2.创新创业及其相互关系。创新是指以原有的思维方式作为指导,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为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而对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果的行为。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不断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不断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经济利益的过程。创新推动创业,创业背靠创新,二者紧密关联,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3.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为重点,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最大限度发挥受教育者的创新潜能。而创业教育通过对学生创业理论、思想以及创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创业的思维、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发展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情况。会计专业作为各大高校发展尤为成熟的专业,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专业,是一门将多种科学融合在一起的专业。其就业前景较为广阔,报考人数与日俱增,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会计专业硕士自2004年起进行试点工作,2009年25所院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双学位会计硕士,2017年,全國招生院校增至256所。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硕士仍处于扩招阶段,会计硕士毕业生考取国际性资格考试提出相应的免考政策,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毕业期间选择攻读硕士学位来不断完善自我。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在全国256所高校中,分别从普通高校、“985”高校、“211”高校中各选取10所高校,共30所高校,对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大部分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中提到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关注;绝大部分高校并未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只有部分高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例如湖南大学将研究生创业网络课程列入必修课,北京理工大学将创新与变革管理列入选修课,高校普遍将理论课程作为学校课程设置的重中之重;所有高校都将“双导师”培养制度作为高校的重点培养计划,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对会计专业硕士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
三、“互联网 ”时代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观念陈旧。在“互联网 ”时代下,作为创新创业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国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需要大胆尝试,突破陈旧思维的固化,不要被家长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才是人生的赢家,创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各高校大多关注会计专业硕士就业率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未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时甚至将创新作为一种比赛形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
2.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互联网 ”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高校不断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所发展。会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大多局限于注册会计师方向、财务管理方向等,应该突破原有方向的束缚,对创新创业能力也进行相应的方向设置。学校应试教育非常明显,一切都由分数决定,致使大部分同学只为获得较高的分数才主动学习,这种潜意识,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我国教育思想固化,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供求关系失衡,供远小于求。学校师资有限,缺乏对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的开设,在培养计划中,大多只注重业务知识课程的建设,而忽略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双导师”制执行实际效果不好。为了更好地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贯穿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所有学校都实施“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但“双导师”制度却流于形式,缺乏执行力度,未看到显著效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学校仍将关注点放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的科研项目上,形式上虽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则局限于科研能力的培养。由于会计岗位涉及企业的核心价值信息,使校外导师并不愿意将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终导致“双导师”制度未得到很好的落实。
4.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与环境不健全。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学校对创新创业的配套措施不健全,大部分政策都只是体现在书面形式。资金支持也是阻碍学生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创业机构对研究生毕业创业投资资金几乎为零。此外,学校创新创业体制和措施尚不完善,缺少网络平台机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者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四、“互联网 ”时代提升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1.改变传统观念,优化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培养方案。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会计专业硕士要时刻培养创新意识,避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自我,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学校要优化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可以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研究方向,例如将中小型企业创新创业单独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进行培养,对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可以将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搬到课堂,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创业做准备。
2.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学校是学生创业的基础载体,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 ”时代下,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培训体系,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专业授课的重点要侧重实务能力的培养,采用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培养机构,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会计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对学生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将创新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分别折合成相应的分数,总体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3.加强“双导师”執行力度。学校应对校外导师实行定期淘汰制度,汇集学生提供的意见,对校外导师进行反馈,使校外导师也具有危机意识,更好为学生服务。同时增加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分数,要求定期与校外导师取得联系,到校外导师所在地实习,避免导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水平低,实践环节出现滞后现象。让校外导师也对传统教育模式有全新的认识,能够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更宝贵的意见,从而弥补纯理论教育培训机制。
4.在社会环境中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带动更多的研究生在“互联网 ”时代下发挥创新意识,注册个人实践网络平台账户。将实践平台进行板块分解,在互联网信息平台发布创意信息和创新典型事例,设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采取创业优惠政策。在平台上定期发布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对应项目设置对应学分,为会计专业硕士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行动学习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MPAcc为例”(项目编号:JGXM_HLJ_2016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SJGY201703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为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6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