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路径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和以往相比注重强调立德树人理念,积极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中历史课程在此背景下集中体现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意识与能力,深刻理解历史内涵与意义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热爱祖国与家乡情感。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高中历史与乡土文化相结合途径,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乡土文化;结合路径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肩负历史教育重任。纵观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重要人物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时会忽略整理地方历史,只有适当补充地方历史才能拉近历史学科与学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乡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涵盖显著情感性与地域性的史料,丰富教学价值受到教师认可。将历史学科与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基于整体角度理解教材历史事件发展轨迹,并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最重要能实现高中历史学科提出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中历史与乡土结合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在学生学习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目前多数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依旧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自主探究欲望,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在于为学生呈现人物、已发生历史事件时间、社会发展情况等各种知识内容,使学生基于此理解現代社会与人类未来发展。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最为显著的特征即过去与现实存在时空错位,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以往历史学习多采取阅读历史文献、考古、研究史料等方式对其中存在的规律和真相进行探寻。现代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主要学习历史研究者归纳整理的历史知识与结论,但这种知识多为间接性知识,造成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现状,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引入紧贴学生实际生活与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历史知识,充分体验和感悟历史学科特有的乐趣与魅力。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毫无疑问,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围绕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借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使学生高效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与技能,学会基于客观和辩证角度论证历史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存在,通过挖掘和应用乡土文化资源能使历史学科更具有温度,便于学生深层次感悟历史。教师在实践探究中通过指导学生收集、运用、整理乡土文化资源能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形成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相关教育者指出,学生往往会直接表达内心对故乡、学校、家庭的喜爱之情,在此过程中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认识。培养学生家国意识需从家乡着手,逐渐延伸至祖国。与此同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非单纯停留在历史教材呈现结论,需基于对历史问题探究、分析与解决等一系列过程,因而在历史学科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能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践探究搭建桥梁。
  (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我国有着广阔地域和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征。每个地区都有专属于自身的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多体现在乡土文化资源方面。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乡土文化使学生了解家乡变迁与发展,体验古代人民运用汗水铸造的劳动成果,感悟家乡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对家乡产生深刻印象,并发自内心热爱家乡,激发潜在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从地方发展角度分析,文化发展与年轻一代的传承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历史除了要了解各个朝代更替与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要了解家乡发展历程,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地方文化,提高历史综合素养。
  二、乡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路径
  (一)弘扬革命文化树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认识、研究历史知识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如果高中历史想要使学生达成其他素养,那么就需要保证唯物史观。一般高中涉及唯物史观涵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以安徽安庆为例,该地区在历史长流中涌现很多革命事件与人。历史教师需充分利用这一乡土文化,通过挖掘优秀革命人物典型事迹落实红色教育,有利于发扬和继承安庆革命文化,更能让学生树立正确家国观与历史观,学生在乡土文化中明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形成唯物史观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唯物史观极力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主体,在创造革命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在五四运动期间,安徽安庆有3000多名学生勇敢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千名工人罢工,多个领域响应抵制日货斗争。在渡江战役期间,安庆人民有近85000名民工积极参与渡江作战,为大军顺利渡江做好物力与人力等各方面准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安庆各个县区为渡江部队筹集5000多只木船,筹集3700多万斤粮食,抢修150多座桥梁,修建200多公里运输道路,组织5000多人水手与船工。从上述可看出,在物质匮乏年代有无私奉献的民众大力拥护党的革命事业,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人民解放与民族独立。从安庆乡土文化可看出,革命成功与否与人民群众支持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学习安庆革命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群众史观。
  (二)梳理遗址资源培养时空观念
  所谓时空观念即在特定时间联系与空间联系观察事物与分析思维意识,基于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空间与时间观念,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下发生所有历史事物,再从历史时间与空间范围对历史进行阐释,达到客观评述历史与全面理解历史教学目的。历史课程不单单讲述已发生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乡土文化来自学生实际生活,无疑是学生体验和感悟以往历史的重要方式。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无论讲述古代史与近代史需借助地方遗址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形成良好的背景性经验。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时,该章节涉及的新石器时代与现实生活相距一万多年,历史教材呈现的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较远距离,学生阅读教材描述无法融入当时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安庆地区薛家岗和黄鳝嘴等遗址作为新课导入资源,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相关图片,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深化对教材内容理解。再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为例,历史教师在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知识时,可为学生介绍昭明寺、法云寺、后山寺、山古寺、太平寺等古建筑,上述寺院均建立于安庆地区。通过介绍古建筑寺庙能使学生运用已知乡土历史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历史教材呈现的知识点,强化时空观念。   (三)挖掘名人资源内化家国情怀
  家与国紧密相连,家国情怀体现学生在认识与学习历史的思想态度与情感,彰显历史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学生只有爱故乡,才会升华对祖国的情感,并在认识和认同乡土文化中形成对国家情感、态度、认知。毫无疑问,家乡名人资源是乡土文化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素材。安庆地区在历史长流中涌现很多人才,明代时期的左光斗,清代时期的张英与张廷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生长都这片土地。历史教师通过挖掘名人资源能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安庆名人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感悟名人展现出的爱国主义与无私精神,激发潜在的热爱家乡和祖国情感。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书写邓稼先小传作业,借助多种渠道收集邓稼先生平事迹,如邓稼先毅然放弃国外丰富的待遇回到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将自身一生都奉献给两弹事业,最终目的只为祖国强大。学生在搜集各种资料时会被邓稼先无私与爱国精神所敬佩,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达到家国情怀培养目标。
  (四)实地调查资源强化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即通过获取可信性较强的历史资料并基于此重现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之一,借助史料能使学生了解历史,并在搜集与辨析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全面且正确认识历史。乡土文化资源受地理条件影响,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引导学生运用乡土文化考证历史能简化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知识时,安庆地区有条街为“锡麟街”,是当地人民为纪念徐锡麟所设置,1984年安庆人民为徐锡麟殉难区域修建一座纪念台,台中央放置汉白玉雕刻的徐锡麟坐像,运用大理石在石壁上嵌刻徐锡麟事迹简述。历史教师在讲述辛亥革命时知识时可组织学生走访锡麟街,了解该条街道变迁史,再结合历史教材知识掌握辛亥革命背景,实现乡土文化与历史知识相融合的同时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宏观历史意义。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学科结合乡土文化资源能较好地弥补教材存在不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呈现的历史事件发展轨迹,调动学生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發现、解读、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时强化家国情怀素养与探究实践能力,提升历史综合素养,实现核心素养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优势作用,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茗.借用乡土文化助力高中历史学习[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1):91-92.
  [2]蔡国锋.乡土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整合的实施探究[J].语文课内外,2019,000(009):321.
  [3]周静.高中历史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审美开发浅析[J].东西南北:教育,2020(10):0346-0346.
  [4]王翠芳.中学历史教学与地方乡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
  [5]焦红军.地方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陇西地方史料为例[J].新一代:理论版,2019,000(014):P.87-87.
  [6]李莹.STEAM理念下乡土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以高中历史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现代教育,2019,No.664(07):40-41.
  本文系安徽省安庆市202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服务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AJKT2020--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就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是指:学生认识物质多样性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层次为出发点,同时科学对物质进行分类,基于原子、分子、元素水平的基础上,对物质组成及结构等进行认识、了解,促使学生在脑海之中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核心知识的过程中,能自主且有意识地立足宏观、微观两方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挖掘、认识、理解,同时
期刊
摘 要:相较于单篇式或单元式教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有独特的美丽,必将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时尚之一。然而,阅读与研讨整本书因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厚,富有挑战性。如何付诸实践,困扰着许多一线教师。本文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为例,将创新学习任务单作为突破口,以小见大,寻绎提升阅读深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创新学习任务单;深度阅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专门设计一个
期刊
摘 要:当代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差造成的。因为数学阅读是有难度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要抓住平常教学中的课本内容教学和题目教学中的任何机会,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课本或题目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一、当前背景  (一)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是普遍存在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出现新一轮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目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可信息技術与教育的融合还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教师们不可轻视。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建立起智慧课堂呢?文章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融合的重要性,提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存在
期刊
摘 要: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涉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高中地理核心学科要素包括空间、人地关系、地图等多种内容,这些内容与生态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纳入生态理念,发挥生态理念在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重要性作用。  关键词:生态理念;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引言:生态理念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中,作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分层作业有效地避免传统统一作业的弊端,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文中,主要就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物理线上分层作业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作业;分层作业  作业是物理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检验自己课堂上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帮助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在新冠状肺炎爆发的当下,线上教学的模
期刊
摘 要:目前,脑科学已成为当今世界科研领域最为火热的学科之一,有关脑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对各个领域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教育领域。本文试图分析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启发以及如何利用脑科学成果提升课堂专注力。  关键词:脑科学;教学设计;专注力提升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身大脑的探索从未止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曲折的。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时候,脑科专家巴浦洛夫已经开始研究大脑反射和突触
期刊
摘 要:针对个性化学习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论语》个性化学习是素养提升的抓手,提出了研究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调查,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现状。在前置、课堂、课后学习中,开展《论语》个性化阅读,发现不同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课型探究与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提升。  关键词:审美鉴赏与创造《论语》;个性化学习  一、问题提出  (一)
期刊
摘 要:智慧课堂指的是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vr技术等开展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此外,在智慧课堂下,教师也更为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在以知识为基础、以方法为节点、以资源为保障、以实验为提升、以创新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一步步提升,核心素养也随之不断提升。可见,该种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钱理群指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观点。这限制了学生认识鲁迅,理解鲁迅的作品,教学缺乏现实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时,看到他以文化巨人的姿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在国人灵魂中所造成的巨大的精神奴役的内伤,严肃地提出了“立人”的问题,这正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鲁迅小说;中学语文;文化角度  鲁迅小说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无论是鲁迅小说的写作手法,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