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书,是我们与文人心灵上的交流,在生活态度上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在现代社会中,浮躁的学习风气日益严重,读书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养成,一本好书,同时也完善了心理素质,长期坚持下来,也是对小学生学习中和生活中的历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书活动;心理完善;学习成长
一、学生读书中家庭和教师因素
在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学习启蒙的时候,有些家庭就会抓住机会,给孩子盲目地选择一系列的丛书,强迫孩子去读、去看,完全不按照科学的方法,也不顾孩子的感受,这样一来,读书本来是一件放松身心,令人享受的事情,就变得会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反感,不是自发地去读书,而是强迫的,就会让读书变成一种压力,学生就会敷衍了事,读书便也失去了意义,这种形式的强迫式读书并不能给学生们的成长带来帮助,应及时停止。
学校也会给小学生们安排读书任务,发布固定的书籍进行阅读,但是学生们的兴趣各有不同,教师应当改变安排阅读的方式,在上阅读课之前让学生们去图书馆自行借阅,如此,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使学习更有效率,充分体验到读书的魅力。
二、读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读书这件事是偏向于感性的思维,在读书中最不提倡的就是题海战术,多而不精并不是读书要达到的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从而在读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随着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文人的博大胸怀。
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完善,对于一些高层次的书籍并不能准确地感悟到书中的含义,在选择书籍时学生也要结合自身情况,应挑选与自身理解能力相当的丛书,把书当成自己的好朋友,静下心来进行书中的思考,那么,在不同的人读完同一本书后,获得的知识也是天差地别的。在书中看到精彩的语句,也不要只是无脑地摘抄,这样不会有任何的帮助,要带着思考去记,去揣摩句子的语法、含义,从中提炼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用于学习生活当中,不然只会是“纸上谈兵”,带着思考的细读不仅会让你获得诸多的知识,更会是一种心境上的提升。
三、学校和家长的影响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和家长只是一昧的让学生多读书,学校选择的书籍很容易忽略学生的读书爱好,导致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枯燥,乏困。从而引起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反感,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极大的减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缺少老师的鼓励和牵引。一些学生存在着热衷看漫画书的现象,教师对待这种现象直接了当的没收书籍,没有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带着一种不积极的状态去阅读课外书籍,把读书当作了一种心理负担,从而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部分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阅读,又盼子成才心切,没有考虑学生所能承担多少,家长本身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却让孩子培养一个阅读习惯,孩子还处于一个不会独立思考,依赖于父母的时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家长很容易忽略孩子的阅读活动,突然想起来可能会提醒孩子一两句。这样的读书活动变得被迫,孩子的心理就会变得极为复杂,反而失去了读书的动力。
四、缺少读书的氛围
一个环绕着书香气息的班级环境,会让人产生阅读的冲动,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缺少美化,学生对于新奇的花草树木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缺少一个在花草树木荫凉下读书的氛围。班级的图书角书架整整齐齐,学生确寥寥无几,一个小小的画展、走廊上的书香图案花纹,会吸引学生想去了解、去寻找课外书。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差,读书极为安静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其他同学的一两个小动作被吸引,学生的思路就会浮想联翩,远离书籍,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认为读书很枯燥,时间久了,学生的积极性就慢慢下降。
学校当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如若学生看到老师在树荫下乘凉阅读书籍,学生会认为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同学们就会竞相模仿,享受读书环境的美好,学校增添一些绿化,美化环境,老师的读书做法能积极的引导学生读书。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读同一本书,当学生对书籍有一些疑问时,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其他学生看到也会互相模仿。
五、学生自身的因素
1.缺少读书的持久性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小学生总会突发奇想的说坚持好好读书,读好书。只是有了读书的动力,却又很少坚持下来,阅读的效率很低。小学生的自律性差,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三两天的提醒一下,放任学生自己阅读,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学生就会滋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有一些同学不懂得读书的方法,只有默默读书,缺少了笔记的积累,写读后感也只是摘抄了一些简单的课文故事,难以理解书中真正的意义。读完一本书经常忽略掉写读后感,觉得麻烦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缺少阅读积累的经验。断断续续的读书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缺乏读书的兴趣
没有阅读兴趣,把读书当作一种应付老师要求,这件事情做起来就毫无价值可言,学生把老师留下的读后感作业只是摘抄文章内容,没有仔细的阅读书籍,摘抄的读后感却又是一番空话,只当作了一种课下任务,草草的摘抄文章内容敷衍了事。这样的读书活动不如不去进行。学生想阅读的书籍却又很少,老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喜欢的书籍,选取的一些书籍是一些文坛大家,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喜好。在满足自我选择喜欢的书籍下,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生的“短记忆”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起步,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是需要一点一点的养成,学生在阅读一些书籍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不解,往往忽略了老师的讲解,不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阅读,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自己读过的一些内容,这种读书太过于注重量,所谓的“多而不精”,同学之间就只会相会竞争多了多少本,却忽视了读书的本质。有时遇到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时,学生就会被喜欢的片段所吸引,学生在读完这本书所记下的内容只是一些精彩的片段,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却又想不起书中其他一些整体性的一些小细节,这样读书收获的内容也会很少。小学生在人生起步的阶段,不妨多读几遍书,比多读书可能会好一些。
结语
综上所述,读书是坚持,是心灵上的修炼,当你闲暇之余,没有什么会比一本好书更值得你去读,这需要你的毅力,书会成为你生命中的挚友,加油。
参考文献:
[1] 马玉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问題与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8.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温水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书活动;心理完善;学习成长
一、学生读书中家庭和教师因素
在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正是学习启蒙的时候,有些家庭就会抓住机会,给孩子盲目地选择一系列的丛书,强迫孩子去读、去看,完全不按照科学的方法,也不顾孩子的感受,这样一来,读书本来是一件放松身心,令人享受的事情,就变得会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反感,不是自发地去读书,而是强迫的,就会让读书变成一种压力,学生就会敷衍了事,读书便也失去了意义,这种形式的强迫式读书并不能给学生们的成长带来帮助,应及时停止。
学校也会给小学生们安排读书任务,发布固定的书籍进行阅读,但是学生们的兴趣各有不同,教师应当改变安排阅读的方式,在上阅读课之前让学生们去图书馆自行借阅,如此,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使学习更有效率,充分体验到读书的魅力。
二、读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读书这件事是偏向于感性的思维,在读书中最不提倡的就是题海战术,多而不精并不是读书要达到的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从而在读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随着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文人的博大胸怀。
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完善,对于一些高层次的书籍并不能准确地感悟到书中的含义,在选择书籍时学生也要结合自身情况,应挑选与自身理解能力相当的丛书,把书当成自己的好朋友,静下心来进行书中的思考,那么,在不同的人读完同一本书后,获得的知识也是天差地别的。在书中看到精彩的语句,也不要只是无脑地摘抄,这样不会有任何的帮助,要带着思考去记,去揣摩句子的语法、含义,从中提炼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用于学习生活当中,不然只会是“纸上谈兵”,带着思考的细读不仅会让你获得诸多的知识,更会是一种心境上的提升。
三、学校和家长的影响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和家长只是一昧的让学生多读书,学校选择的书籍很容易忽略学生的读书爱好,导致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枯燥,乏困。从而引起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反感,失去了读书的意义,极大的减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缺少老师的鼓励和牵引。一些学生存在着热衷看漫画书的现象,教师对待这种现象直接了当的没收书籍,没有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带着一种不积极的状态去阅读课外书籍,把读书当作了一种心理负担,从而导致一发不可收拾。
部分家长不重视孩子的阅读,又盼子成才心切,没有考虑学生所能承担多少,家长本身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却让孩子培养一个阅读习惯,孩子还处于一个不会独立思考,依赖于父母的时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家长很容易忽略孩子的阅读活动,突然想起来可能会提醒孩子一两句。这样的读书活动变得被迫,孩子的心理就会变得极为复杂,反而失去了读书的动力。
四、缺少读书的氛围
一个环绕着书香气息的班级环境,会让人产生阅读的冲动,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缺少美化,学生对于新奇的花草树木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缺少一个在花草树木荫凉下读书的氛围。班级的图书角书架整整齐齐,学生确寥寥无几,一个小小的画展、走廊上的书香图案花纹,会吸引学生想去了解、去寻找课外书。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差,读书极为安静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其他同学的一两个小动作被吸引,学生的思路就会浮想联翩,远离书籍,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就会认为读书很枯燥,时间久了,学生的积极性就慢慢下降。
学校当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如若学生看到老师在树荫下乘凉阅读书籍,学生会认为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同学们就会竞相模仿,享受读书环境的美好,学校增添一些绿化,美化环境,老师的读书做法能积极的引导学生读书。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读同一本书,当学生对书籍有一些疑问时,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其他学生看到也会互相模仿。
五、学生自身的因素
1.缺少读书的持久性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小学生总会突发奇想的说坚持好好读书,读好书。只是有了读书的动力,却又很少坚持下来,阅读的效率很低。小学生的自律性差,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三两天的提醒一下,放任学生自己阅读,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学生就会滋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有一些同学不懂得读书的方法,只有默默读书,缺少了笔记的积累,写读后感也只是摘抄了一些简单的课文故事,难以理解书中真正的意义。读完一本书经常忽略掉写读后感,觉得麻烦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缺少阅读积累的经验。断断续续的读书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缺乏读书的兴趣
没有阅读兴趣,把读书当作一种应付老师要求,这件事情做起来就毫无价值可言,学生把老师留下的读后感作业只是摘抄文章内容,没有仔细的阅读书籍,摘抄的读后感却又是一番空话,只当作了一种课下任务,草草的摘抄文章内容敷衍了事。这样的读书活动不如不去进行。学生想阅读的书籍却又很少,老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喜欢的书籍,选取的一些书籍是一些文坛大家,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喜好。在满足自我选择喜欢的书籍下,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生的“短记忆”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起步,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是需要一点一点的养成,学生在阅读一些书籍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不解,往往忽略了老师的讲解,不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阅读,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自己读过的一些内容,这种读书太过于注重量,所谓的“多而不精”,同学之间就只会相会竞争多了多少本,却忽视了读书的本质。有时遇到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时,学生就会被喜欢的片段所吸引,学生在读完这本书所记下的内容只是一些精彩的片段,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却又想不起书中其他一些整体性的一些小细节,这样读书收获的内容也会很少。小学生在人生起步的阶段,不妨多读几遍书,比多读书可能会好一些。
结语
综上所述,读书是坚持,是心灵上的修炼,当你闲暇之余,没有什么会比一本好书更值得你去读,这需要你的毅力,书会成为你生命中的挚友,加油。
参考文献:
[1] 马玉楼.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问題与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8.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温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