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原刊本即宋慶元六年(1200)羅田縣庠刻本,年代去今頗遠,久經名賢之手。此論文旨在對該本《離騷草木疏》的作者、版本進行考證,明誤正訛,有所發明。
【關鍵詞】:《離騷草木疏》;宋刻本;作者;版本
《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書中考辨草木名實,引用繁雜,凡《爾雅》、《山海經》、《神農本草》、《淮南子》及唐宋諸賢筆記,多有文字在其中。根據書後吳仁傑自跋可知,前此南朝梁劉杳曾有《離騷草木疏》二卷,但早已亡佚,吳書應為劉書之後出轉精之作。
是書凡四卷,皆取屈賦中草木名為條目,合四卷凡釋草木五十五種。觀此書體例,先以草木名為目,起以《離騷》中出處,加王逸注其後,繼引諸書之文標釋物名。
一、《離騷草木疏》的作者及寫作目的
吳仁傑,字斗南,一字南英,別號蠹隱居士。宋代崑山人。淳熙五年(1178)進士,歷官羅田令、國子學錄。其人耽于經史,博學廣聞,著述宏富,有《古周易論》、《古周易圖說》、《兩漢刊誤補遺》、《洪范圖》、《鹽鐵新論》、《郊祀贅說》、《陶淵明年譜》、《杜甫年譜》及此書等多種,今存僅《古周易論》、《古周易圖說》、《兩漢刊誤補遺》及《離騷草木疏》等寥寥數本。
關於寫作目的,吳仁傑在後序中自言:“仁傑少喜讀《離騷》文,今老矣,猶時時手之,不但覽其言辭正,以其竭忠盡節,凜然有國士之風。每正冠斂衽,如見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經品題者,謂皆可敬也。因按《爾雅》、《神農書》所載,根莖花葉之相亂,名實之異同,悉本本元元,分別部居,次之於槧,薈萃成書,區以別矣。”也就是說,吳氏的目的首先是考證草木名實,察同異,辨是非。
其次,吳氏為草木列傳,對嘉木惡草分別褒貶,是寓情於物,托物以興懷諷喻之手法,主要是為了借草木之嘉惡暗諷時政。此外,吳氏作《草木疏》還有補劉杳舊疏之意。
二、《離騷草木疏》的版本
《離騷草木疏》的傳世版本頗多,除了最早的宋慶元六年羅田方氏原刊本之外,還有元刊本,明無名氏鈔本,明萬曆刻本,清四十四年己亥海昌祝氏刊本,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鮑氏知不足齋覆邵晋涵藏宋刊本,清光緒三年丁酉鄂崇文書局三十三種叢書覆知不足齋本,清方甘白抄本,民國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58年叢書集成初編本重編本等等。
目前《離騷草木疏》在流傳中主要有三個版本系統。一為宋慶元六年羅田方氏庠刻本(以下簡稱宋本),二為知不足齋本,三為四庫全書本。在此僅討論宋刻本,其餘兩版本不贅述。
宋慶元六年羅田縣庠刻本是《離騷草木疏》的原刊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此版本是此書的初刻本,書成於南宋甯宗慶元三年(1197),刊行於慶元六年(1200)。原書版框高二十三釐米,寬十七·六釐米,半頁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除正文外,卷末載慶元丁巳吳仁傑自序,並慶元庚申方燦跋,後列州學生張師尹、杜醇、吳世傑校正三行。此版本經宋元明清各朝翻刻翻印,今宋本共鈐有朱印28枚。從藏書印及各家書目記載大致可梳理出此版本的流傳情況。
首先是明代的流傳情況,《天祿琳琅書目》:“《宋史·藝文志》及晁公武、陳振孫、馬端臨諸人所纂書目,皆不載是書,惟明焦竑《經籍志》有吳仁傑《離騷草木蟲魚疏》二巻。 今觀是書標題為草木疏,而書中亦不及蟲魚。”①此處所載《離騷草木蟲魚疏》實為《離騷草木疏》,注疏涉及蟲魚者應為明代屠本畯所著《離騷草木疏補》。焦竑,字弱侯,宋本卷首亦有焦竑私印“弱侯”,皆可證明宋本經過三百餘年曾為明代焦竑所得。另,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卷末有“宏治五年孟秋讀過”識語一行,楊紹和《楹書隅錄》載“宋本離騷草木疏四卷一函一冊”下亦有“宏治五年孟秋讀過”,並小字注明“在卷末,無款印”。宏治即明孝宗年號“弘治”,因避諱改字。此行字句不知何人所留,但亦可證明宋本在明朝曾為人所藏。
到清代初年,宋本被徐乾學收入傳是樓,今此本卷首鈐有“乾學”、“徐健庵”等印。徐氏藏書散出後,此本又歸汪士鐘及其族中子侄汪振勳,今宋本鈐有“汪印士鐘”、“閬源父用”、“ 汪振勳印”、“振勳私印”、“吳下汪三”等。汪士鐘,號閬源;汪振勳,吳下人,族內排行第三,故時人稱其為“吳下三郎”,“吳下汪三”為其私印。咸豐年間,汪氏藏書散出,此本又為海源閣楊氏父子所得。今有“海源閣”、“楊氏海源閣藏”、“至堂”、“瀛海遷班”、“東郡楊紹和鑒藏金石書畫印”、“紹和”、“東郡楊紹和宋存書室珍藏”、“ 東郡楊紹和彥合珍藏”、“楊紹和審定”、“宋存書室”、“道光秀才咸豐舉人同治進士”、“唐越國公四十二世子孫”、“彥合珍玩”、“協卿”、“墓田丙舍炳燭讀書”等印章可證。後歷經戰亂,海源閣所藏圖書散佚,此本輾轉流傳,終收歸北京圖書館。此版本作為初刻本,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基本不存在脫頁或篇章上的大面積錯誤等情況。
知不足齋本即乾隆四十五年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此版本後來經多次影印,龍威秘書本,藝苑捃華本,榕園叢書本,崇文書局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均以知不足齋本為底本復刻或排印而成,其中中華書局1985年重印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352冊收錄的《離騷草木疏》為本書目前為止唯一的斷句標點本。鮑廷博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精於校讎,刻書嚴謹務實,其主持刻印的《知不足齋叢書》儼然有宋元遺風。
乾隆四十六年紀昀等校定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的底本是安徽巡撫採進本,且卷末跋云:“此本為影宋舊鈔,末有慶元庚申方燦跋,又有校正姓氏三行。蓋仁傑官國子學錄時,屬燦刊于羅田者。舊板散佚,流傳頗罕。寫本僅存,亦可謂藝林之珍笈矣。”由此可見,四庫本源出影宋舊鈔本。
三、結語
宋刻本由於年代久遠、刻印精美和流傳稀少,因而“藏書貴宋本”為人們所普遍認可。然而宋本也有訛舛之處,不可盡據。按照地域劃分,宋代刻本主要分為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等四個中心區域。由於羅田縣隸屬于湖北省,黃永年在《古籍版本學》第五章第一節中將本文所研究的羅田縣學官刻《離騷草木疏》歸入了浙本系統。②四大系統中,浙本為上佳。儘管如此,現存宋版書中不乏如本文之訛誤者。羅田縣庠刻本雖屬官刻,畢竟是由州學生校對,縣學所刻,相比國子監本,州府刻本,無論從財力還是人力上都有所欠缺。
葉德輝《書林清話》:“宋以來儒者但求義理,於字句多不校勘。”③此言雖多有偏頗,但依舊可作為宋刻本之不可盡據的原因之一。
儘管如此,這些錯誤的存在對於《離騷草木疏》這部宋代楚辭植物學之代表作的原刊本來說,依舊是一種遺憾。對研究《離騷草木疏》從而參考最初版本亦會造成一定的誤導。因此,我們在研究古籍的過程中,不能盲從,要於眾多版本中擇其善者,理智思考,謹慎定論。
注释:
[1](清)于敏中,彭元瑞等著.天祿琳琅書目 天祿琳琅書目後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4.
[2]黃永年.古籍版本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5.
[3](清)葉德輝.書林清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31.
參考文獻:
[1](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中華再造善本編號279宋慶元六年羅田縣庠刻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2](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清)葉德輝《書林清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清)楊紹和《楹書隅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 李致忠《北京圖書館善本書敘錄(一)》,選自《文献》,1985年第1期
[6]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齊魯書社,1991
[7]于敏中,彭元瑞等《天祿琳琅書目 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馬明霞《楊氏海源閣藏書印考略》,選自《山東圖書館季刊》,2007年第3期
【關鍵詞】:《離騷草木疏》;宋刻本;作者;版本
《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書中考辨草木名實,引用繁雜,凡《爾雅》、《山海經》、《神農本草》、《淮南子》及唐宋諸賢筆記,多有文字在其中。根據書後吳仁傑自跋可知,前此南朝梁劉杳曾有《離騷草木疏》二卷,但早已亡佚,吳書應為劉書之後出轉精之作。
是書凡四卷,皆取屈賦中草木名為條目,合四卷凡釋草木五十五種。觀此書體例,先以草木名為目,起以《離騷》中出處,加王逸注其後,繼引諸書之文標釋物名。
一、《離騷草木疏》的作者及寫作目的
吳仁傑,字斗南,一字南英,別號蠹隱居士。宋代崑山人。淳熙五年(1178)進士,歷官羅田令、國子學錄。其人耽于經史,博學廣聞,著述宏富,有《古周易論》、《古周易圖說》、《兩漢刊誤補遺》、《洪范圖》、《鹽鐵新論》、《郊祀贅說》、《陶淵明年譜》、《杜甫年譜》及此書等多種,今存僅《古周易論》、《古周易圖說》、《兩漢刊誤補遺》及《離騷草木疏》等寥寥數本。
關於寫作目的,吳仁傑在後序中自言:“仁傑少喜讀《離騷》文,今老矣,猶時時手之,不但覽其言辭正,以其竭忠盡節,凜然有國士之風。每正冠斂衽,如見其人。凡芳草嘉木,一經品題者,謂皆可敬也。因按《爾雅》、《神農書》所載,根莖花葉之相亂,名實之異同,悉本本元元,分別部居,次之於槧,薈萃成書,區以別矣。”也就是說,吳氏的目的首先是考證草木名實,察同異,辨是非。
其次,吳氏為草木列傳,對嘉木惡草分別褒貶,是寓情於物,托物以興懷諷喻之手法,主要是為了借草木之嘉惡暗諷時政。此外,吳氏作《草木疏》還有補劉杳舊疏之意。
二、《離騷草木疏》的版本
《離騷草木疏》的傳世版本頗多,除了最早的宋慶元六年羅田方氏原刊本之外,還有元刊本,明無名氏鈔本,明萬曆刻本,清四十四年己亥海昌祝氏刊本,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鮑氏知不足齋覆邵晋涵藏宋刊本,清光緒三年丁酉鄂崇文書局三十三種叢書覆知不足齋本,清方甘白抄本,民國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58年叢書集成初編本重編本等等。
目前《離騷草木疏》在流傳中主要有三個版本系統。一為宋慶元六年羅田方氏庠刻本(以下簡稱宋本),二為知不足齋本,三為四庫全書本。在此僅討論宋刻本,其餘兩版本不贅述。
宋慶元六年羅田縣庠刻本是《離騷草木疏》的原刊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此版本是此書的初刻本,書成於南宋甯宗慶元三年(1197),刊行於慶元六年(1200)。原書版框高二十三釐米,寬十七·六釐米,半頁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除正文外,卷末載慶元丁巳吳仁傑自序,並慶元庚申方燦跋,後列州學生張師尹、杜醇、吳世傑校正三行。此版本經宋元明清各朝翻刻翻印,今宋本共鈐有朱印28枚。從藏書印及各家書目記載大致可梳理出此版本的流傳情況。
首先是明代的流傳情況,《天祿琳琅書目》:“《宋史·藝文志》及晁公武、陳振孫、馬端臨諸人所纂書目,皆不載是書,惟明焦竑《經籍志》有吳仁傑《離騷草木蟲魚疏》二巻。 今觀是書標題為草木疏,而書中亦不及蟲魚。”①此處所載《離騷草木蟲魚疏》實為《離騷草木疏》,注疏涉及蟲魚者應為明代屠本畯所著《離騷草木疏補》。焦竑,字弱侯,宋本卷首亦有焦竑私印“弱侯”,皆可證明宋本經過三百餘年曾為明代焦竑所得。另,北京圖書館所藏宋本卷末有“宏治五年孟秋讀過”識語一行,楊紹和《楹書隅錄》載“宋本離騷草木疏四卷一函一冊”下亦有“宏治五年孟秋讀過”,並小字注明“在卷末,無款印”。宏治即明孝宗年號“弘治”,因避諱改字。此行字句不知何人所留,但亦可證明宋本在明朝曾為人所藏。
到清代初年,宋本被徐乾學收入傳是樓,今此本卷首鈐有“乾學”、“徐健庵”等印。徐氏藏書散出後,此本又歸汪士鐘及其族中子侄汪振勳,今宋本鈐有“汪印士鐘”、“閬源父用”、“ 汪振勳印”、“振勳私印”、“吳下汪三”等。汪士鐘,號閬源;汪振勳,吳下人,族內排行第三,故時人稱其為“吳下三郎”,“吳下汪三”為其私印。咸豐年間,汪氏藏書散出,此本又為海源閣楊氏父子所得。今有“海源閣”、“楊氏海源閣藏”、“至堂”、“瀛海遷班”、“東郡楊紹和鑒藏金石書畫印”、“紹和”、“東郡楊紹和宋存書室珍藏”、“ 東郡楊紹和彥合珍藏”、“楊紹和審定”、“宋存書室”、“道光秀才咸豐舉人同治進士”、“唐越國公四十二世子孫”、“彥合珍玩”、“協卿”、“墓田丙舍炳燭讀書”等印章可證。後歷經戰亂,海源閣所藏圖書散佚,此本輾轉流傳,終收歸北京圖書館。此版本作為初刻本,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基本不存在脫頁或篇章上的大面積錯誤等情況。
知不足齋本即乾隆四十五年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此版本後來經多次影印,龍威秘書本,藝苑捃華本,榕園叢書本,崇文書局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均以知不足齋本為底本復刻或排印而成,其中中華書局1985年重印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352冊收錄的《離騷草木疏》為本書目前為止唯一的斷句標點本。鮑廷博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精於校讎,刻書嚴謹務實,其主持刻印的《知不足齋叢書》儼然有宋元遺風。
乾隆四十六年紀昀等校定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的底本是安徽巡撫採進本,且卷末跋云:“此本為影宋舊鈔,末有慶元庚申方燦跋,又有校正姓氏三行。蓋仁傑官國子學錄時,屬燦刊于羅田者。舊板散佚,流傳頗罕。寫本僅存,亦可謂藝林之珍笈矣。”由此可見,四庫本源出影宋舊鈔本。
三、結語
宋刻本由於年代久遠、刻印精美和流傳稀少,因而“藏書貴宋本”為人們所普遍認可。然而宋本也有訛舛之處,不可盡據。按照地域劃分,宋代刻本主要分為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等四個中心區域。由於羅田縣隸屬于湖北省,黃永年在《古籍版本學》第五章第一節中將本文所研究的羅田縣學官刻《離騷草木疏》歸入了浙本系統。②四大系統中,浙本為上佳。儘管如此,現存宋版書中不乏如本文之訛誤者。羅田縣庠刻本雖屬官刻,畢竟是由州學生校對,縣學所刻,相比國子監本,州府刻本,無論從財力還是人力上都有所欠缺。
葉德輝《書林清話》:“宋以來儒者但求義理,於字句多不校勘。”③此言雖多有偏頗,但依舊可作為宋刻本之不可盡據的原因之一。
儘管如此,這些錯誤的存在對於《離騷草木疏》這部宋代楚辭植物學之代表作的原刊本來說,依舊是一種遺憾。對研究《離騷草木疏》從而參考最初版本亦會造成一定的誤導。因此,我們在研究古籍的過程中,不能盲從,要於眾多版本中擇其善者,理智思考,謹慎定論。
注释:
[1](清)于敏中,彭元瑞等著.天祿琳琅書目 天祿琳琅書目後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4.
[2]黃永年.古籍版本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5.
[3](清)葉德輝.書林清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31.
參考文獻:
[1](宋)吳仁傑《離騷草木疏》(中華再造善本編號279宋慶元六年羅田縣庠刻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2](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清)葉德輝《書林清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清)楊紹和《楹書隅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 李致忠《北京圖書館善本書敘錄(一)》,選自《文献》,1985年第1期
[6]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齊魯書社,1991
[7]于敏中,彭元瑞等《天祿琳琅書目 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馬明霞《楊氏海源閣藏書印考略》,選自《山東圖書館季刊》,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