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老张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shen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张是个裁缝。说是裁缝其实有些名不副实,他不过是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小生意。铺子很小,是一间大概几平方米的土屋。有风的时候,风从砖缝里“哗啦啦”地吹进去,冷得很。他的身体似乎不错,好像从来没病过,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几乎没见他关过门。每天不管我早自习多早,或者晚自习多晚,都能看到他在小屋里踩着那台百花牌缝纫机,“咿咿呀呀”。
  老张中午通常用电饭煲煮饭,一竹筒米,一个青菜。他从不在旁边的餐馆买着吃。那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塞满了人们送来缝缝补补的衣物,有时候电饭煲好像都没地方放了。
  我上下班时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婆婆和爹爹,坐在老张铺子门口,唠着家常,聊着天儿。任凭过路的车辆和人们喧哗,老张总是不紧不慢地踩着他的缝纫机。有时候,我带几件不太穿的衣物,让老张帮我缝缝,或者熨熨。他极认真地缝补熨烫,弄好后还小心地挂在墙上,然后帮我折叠好,只收取三五块钱。那时候我总在想,在人们几乎不穿打补丁衣服的年代,老张的铺子一月到底能挣多少钱?能维持他的日常开销吗?他家里是否依靠这钱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复一日,这种疑虑在我脑子里越来越强烈。
  几年前冬天的一个周末,我路过老张店铺的时候,突然看到老张的铺子关门了。第二天,仍旧不见开门。一周后的清晨,我又看到老张了。不过,这一次看到他的店铺已经由之前的位置搬到了马路对面。还是学校出来那条巷子,不过,这次比之前面积更小,而且不是单独的屋子,是倚在人家不常用的车库的防水台下面,用两块蓝色的布遮挡着。冬天的风一吹,“哗啦啦”地响,和他缝纫机的踩踏声一起,“咿咿呀呀”。
  我不知道老张经历了什么,心里总有些放不下。回到家,我翻出了我出嫁时陪嫁的布料。多年没打开箱子,布料上有些折痕。我轻轻地熨平这些折痕。我想着,这些布也许老张用得上。
  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去了老张的店铺。我明显看到老张比从前老了许多。他仍旧戴着一副黑色边框老花镜,脸上有明显的皱纹,两鬓也有些花白。他正眯缝着眼,一只手压着衣物,另一只手边哈着气边转动着缝纫机。因为地方太小,我几乎是站在外面。风使劲儿地吹起那两块用来挡风的蓝色的布,一晃一晃,高高低低,左左右右,像蒙古高原上迎接远方客人的哈达。老张见到我,憨厚地笑了笑。我拿出布料来给他,老张的嘴角搐动了一下,反复说着“谢谢,谢谢”。交谈中,我得知他并不是本地人,而是邻村高德畈的,儿女都已成家。我想着从高德畈骑自行车过来,来回至少得一个小时以上,而老张每天风雨无阻坚持了大半辈子。老张看出了我的欲言又止,他笑了笑,说道,一月千把块钱儿吧,个人生活费还是没问题的。既能减轻儿女负担,又能給附近的人缝缝补补。我说,铺子怎么换位置了,这太小,也不挡风。老张咳了好一会儿,说道,前几天身体突感不适,去医院了。人老了,不中用了,那个房子也租不起了。我也没有别的手艺,只能做做这个。现在的位置不错,不要钱,是好心的主人让我免费搭的。
  说完,他哈了哈手,又转起了他的百花牌缝纫机。一阵风吹来,老张打了一个冷战,他又咳了一会儿。那有些花白的头发,在风里一颤一颤的。
其他文献
盛夏炎热之时,我居所阳台前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栖居着许多蝉,每天伴着聒噪不休的蝉鸣声,行止起居,仿佛有一种远离闹市置身乡野之感。  在我的家乡,人们对蝉幼虫叫“泥泥壳”,带着两个“泥”字是有道理的。蝉的前身始于泥土中之蛹。据说它在泥土中要待上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破土而出,脱壳为蝉,历尽了苦难坎坷。但它的生命却很短暂,只有一个多月而已。  早年,某个夏日清晨,当我背着书包走在故乡的大塘梗树下,不知是
期刊
嘉靖《寿州志》上说:“州东南五十里,俗称相王。”此话不详。而现在的杨公庙镇,旧属寿县,上世纪60年代并入长丰县,今天又划归淮南市谢家集区。但无论如何变动,楚王墓就在那儿。  两千多年过去了,昔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靠征伐拓得广大疆土,问鼎中原,最后却被强秦逼到淮河南岸的寿春一隅,直至灭亡。淝水洼地,积而为湖。瓦埠湖周围的地势高阜之处,孤堆零落,那是一个王朝的寂寞的归宿。登临其上,似乎能隐约看到不
期刊
学校里的剪纸室,是个剪纸人的世界,在这里,一手拿红纸,一手拿剪刀,便可任凭他们创作出一个新奇、曼妙的世界。  剪纸人的手,是灵巧的。我的剪纸老师,是一个地道的剪纸人。在她手上,一张朴素廉价的红纸,只需要对折几次,拿剪子穿梭其中,一幅美丽的画卷便跃然纸上。有时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她剪出的公鸡雄赳赳昂着头,鸡冠高高竖起,小兔则温驯可爱,将身子卷成一个小圆球似的。身上还有许多小花纹,“小老鼠偷白菜”是她
期刊
小布娃娃,吉祥的小木偶,在我的窗边踢打着,随风的意愿。雨水淋湿了她的裙子,她的脸和她苍白的手。她甚至掉了一条腿。但她的戒指还在,因此,她的神力也在。冬天,她用穿着绿鞋子的小腳踢打着窗玻璃,高高兴兴地跳着舞;因为冷,她想边跳边烘暖她的心,她那吉祥的木头心。夜,她举起手臂,向星星们祈求。
期刊
我不曾理解习惯的意义——曾几何时,印象仍停留在母亲的唠叨、恩师的絮语:“要养成好习惯啊!”直到,我开始尝试理解外公、外公的故事……  小时候,我总是嫌外公烦,烦他的纠缠不舍,每次去拜访他,他总是给我出“考题”,不是让我认书上的汉字,就是让我背唐诗。我想逃避他的问题,但碍于母亲的视线只好由着外公提问,每当我答出来,他就会马上绽开笑脸,仿佛年轻了二十岁,乐呵呵地夸奖我,还会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这时
期刊
一岁多的儿子双手叉腰,昂首挺胸,晃着大耳朵,眨着大眼睛掷地有声:“公公茶,我不怕!”接着低头,眯着眼,“咕咕咕”一口气把半碗浅黄色的苦中药喝完。气势上是对“公公茶”的绝对支持与信赖。看着他瘦瘦的身子,感冒发烧泛红的小脸庞,怜爱之情油然而生。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景,似曾相识,仿如昨日。  父亲鼓捣的中药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呵护与照顾,延续到对我们孩子的身上。在第三代的外孙子、孙子中,谁有个感冒发烧,头痛脑热
期刊
我们这里的方言管“ 下雨”叫作“ 落水”,形象得很,村庄、房屋、水田、池塘一切都跌落在茫茫的水里。在这个插秧的时节,“ 落的水”又被乡亲们叫作“ 发栽秧水”。水势盛大,不一会儿,水田里、池塘里都灌满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开始漏雨,老人孩子一阵手忙脚乱,找出水桶、脸盆、瓦罐、搪瓷碗、菜坛子……排列在地上,接住屋顶上漏下来的雨水。一滴滴,雨点先慢后快,像一场渐入佳境的打击乐表演。  “落水啦!”忽然又响
期刊
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春天  要若无其事地飘几场雨  甚至夾杂着雪  迎春早早就开了  随后是红梅,杏花、梨花  桃花走得慢一些  油菜花会一直陪着  如果哪一年,花  开得太少,就把自己  装扮成一树花  站在阳光下或风雨中  微笑  最美好的风景  在自己的内心  春天来得快或慢  又有什么关系
期刊
光落入寺中  老僧坐在门后,捻动手上的佛珠  菩薩来了几千年  不曾对我说过一句话,老僧在这里  守了几十年,过往香客  听不清他诵经的声音  一条平静的河流从他脸上流过  这是佛的密语,暮晚的钟声响起  光遁入寺中,老僧手上的佛珠刚好走完  一个轮回,红门之内  有佛静坐,有人正在加持黄衣
期刊
刀的锋刃不易越过,譬如这场梅雨。邻居家的小脆桃在枝上摇摇,今天落几个,明天落几个。  在我的谱系中,除了小脆桃就是水蜜桃,前者是小家碧玉,后者来自宫廷,或者说贵妃吧。不避让丰沛,不逃脱厚眷。水蜜桃,以阳山的最好。  一个女人长到了三十岁,她将爱更丰润的桃子,她的口唇和腰身,进入一种熟甜。而外在的白的红的果皮,依然透着毛茸茸的性感。  回去到十七八岁的青涩,是一种未熟透的青皮桃子。将熟而未熟。它的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