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bsa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揭示和总结,但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在基础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
  思想方法
  首先是概念问题.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结果,然而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理解并掌握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更是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奠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的第一次接触是最敏感的.因此,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重视概念的背景和条件以及概念产生的过程与思路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对概念有着深层次本质的理解,并利用它们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掌握其中的数学方法,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
  其次是对定理的掌握.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定理.高中数学教材中对于定理的展现,常常是用蓝色字体给出(不配有任何的解释说明),所以如果教师在讲述定理时不给出必要的解释以及证明,那么一旦定理多了或者有相似的定理,学生无法理解它们的本质与联系,那么在运用的时候学生可能混淆,不知所措.“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运用归纳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而后教师再给出逻辑证明,这样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发现定理的思维过程,并领悟到其中的精髓,了解定理之间的关系.长期下去,学生便会形成一种习惯,每当学生遇到定理或者公式都会想寻求方法来解释它,这样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思维活动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解题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领域中的问题解决不同于其他领域.在数学领域中解决问题,追求的不单单是结果准确那么简单,更深层次上追求的是结果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它包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学生要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因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实质上就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不断变化的数学命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解题思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会一题则通一类的效果.
  三、在复习和小节中概括数学思
  想方法
  在每章结束后都会有一个复习小结,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精彩的环节.这是向学生提供对旧知识回忆的机会以及为下面课程做铺垫.但要注意的是,在复习小结中不能单单停留在对旧知识的温习上,重要的是提炼和归纳已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个过程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绝佳机会.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某个章节之后,在整体上对该章节有着清晰全面的认识.在复习和小结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揭示并概括本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更全面、更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数学基础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四、引导学生反思,巩固数学思想
  方法
  从心理发展规律上看,一种思想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可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仅限于会解决问题,处于懵懂状态,分不清各种解决方法的内在联系.第二阶段是初步运用阶段.随着题目的不断练习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可以轻松地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还不能清楚地知道该方法是否最简单、最方便.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学生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头脑中很清楚解题思路,知道运用何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是最直接的.很多学生在复习小结之后都能够达到第三阶段,但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人对于某种事物的记忆是呈单调减函数图象走势的,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记忆量会逐步减少,最终趋于零.为了能够让学生持久保持在第三阶段,教师应该创造具体情境,在课堂上时不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已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让学生拥有反思机会,使记忆量保持稳定.这种反思,可以让已学内容反复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主导者演变为引导者,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及主动性,因此“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推崇.然而如何较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仍然需要数学教师深入探讨.  本文就讨论内容的选择、适当的讨论时机、讨论方法的探究这三点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讨论这种方式得以更好地应用.  一、讨论内容的选择  1.讨论应针对知识的重、难点  教材中的重、难点往往
--!> 在涉及求向量模的最小值时,一般习惯于用代数方法,先将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然后求最值,若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向量的几何意义来考虑求向量模的最小值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例说明.    图1例1 已知| →a |=2,| →b |=6, →a ?( →b - →a )=2,求| →a -λ →b |的最小值.  解:∵ →a ?( →b - →a )=2,| →a |=2,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竞争的核心.物理学具有完美的数理结合的理论体系及科学完备的实验方法,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中学阶段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我们把创新能力分成两个层次,一类
2014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留给教师的反思却远未结束,笔者细做2014 年高考福建卷文科数学试题,研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福建省2014年高考数学文科考试说明》之后,发现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对知识体系网络化的掌握,体现出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评价功能,而且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都比较好,既符合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又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是一套较好的高考文科数学试题.  一、立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引入的话题,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看来创设具体而又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引入有趣的数学课堂的一门教学艺术.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导言,而且是开端,是前奏,为师生心灵沟通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好的课堂情境教学艺术的引入,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
高一新生刚接触高中物理时,通常会感觉物理难学,这一现象在一部分女同学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新生不能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的过渡上出现了“台阶”因此,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难关,以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校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初高中衔接教学实践.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初、高中物理思维方式的变化,为学好高中物理奠定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学习声学、光学等内容,既好学,又新奇,所以兴趣十分高涨,积极性也很强,学习起来劲头十足,成绩也都比较理想.然而学习电学时,知识越来越难了,那种兴奋也逐渐消磨殆尽,所以学生在电学的学习上感觉到了吃力,成绩也渐渐开始下滑.  不管是出于外因,还是内因,初中生都觉得电学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  本文针对初中物理中的电学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实践两个方面,其核心是要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载体组织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数学教师都在探寻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课堂是实践的主阵地,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正如透过显微镜镜头放大看透事物的本质,数学课堂也应显微知识的生成过程.笔者近期聆听了一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现结合其课堂教学片断进行分析与反思.  
摘要 利用1951—2016年临沂市年均降水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临沂市降水变化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临沂市未来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51—2016年临沂市年均降水量最低值为529.5 mm,最高值为1 415.6 mm,平均值为864.3 mm,中位数为846.5 mm,符合正态分布;临沂市年均降水量在15年、28年、40年左右周期震荡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所熟知的物理现象和场景展现于课堂之上,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从生活中来做到理论与实际  相结合  广泛的生活基础,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图片、示意图等让学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