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探索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新生刚接触高中物理时,通常会感觉物理难学,这一现象在一部分女同学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新生不能适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的过渡上出现了“台阶”因此,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难关,以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校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初高中衔接教学实践.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初、高中物理思维方式的变化,为学好高中物理奠定了基础
  一、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物理
  1.从学生感知的、熟悉的物理现象入手
  例如,“嫦娥奔月,中国人实现了飞天梦想”.笔者刚一提出,学生“眼放光芒”,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飞天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涉及学生身边的事,多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会更加“放眼看世界”,物理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必然会乐趣无穷
  2.利用大量有趣、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直观地引发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共鸣,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演示感应起电机的起电过程时,学生从“啪,啪,啪”的电火花声音中,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动量守恒演示器中7个弹性小球的各种碰撞可能的演示,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再具体完成实验,对比后,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共振演示器也极容易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实验的演示,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奇妙通过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真实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情感
  对于未知世界的神秘感,大多数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衔接教学中,教师应介绍一些有趣的现象和知识,如相对论的有趣推论、神秘的宇宙、最新的科技等.或者是介绍一些杰出的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如牛顿等.
  二、以高一“力”的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全面感知高中
  物理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强化思维能力,是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环节但如果没有知识载体,没有学生的切身感受,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使高中物理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尽可能将初高中的台阶铺得平缓一些,笔者选高一“力”的知识为载体,达到以下目的
  1.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有全面、具体的认识
  通过“力”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异,改进学习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看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段落和重点概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认识到认真读书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读书和课前预习的习惯
  其次,指导和督促学生作笔记,使学生逐步掌握作笔记的方法和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再次,通过演示微小形变、弹性形变等实验,让学生感知物理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实验离不开观察
  最后,通过对摩擦力“相对运动”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只有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能透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2.让学生逐渐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过渡
  “思維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按照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建立思维过程,设法创造思维情境,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物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受力分析是经典物理学重要的分析方法,作力的图示、示意图要求科学、严谨在受力分析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有明确的区分
  在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严格按要求作图,循序渐进,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三、回顾初中三角函数知识,使高中物理的学习有一个
  良好的开端
  高一学生认为物理难学,是从摩擦力开始,而到了力的合成,很多学生的心理防线开始逐渐崩溃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把实例中物体的受力进行分解或合成,再过渡到矢量三角形;又如何与几何三角形建立上关系并进行计算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极为复杂的为了减小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梯度,需要安排两节课,对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和适当的练习
  四、引入基础训练题,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衔接教学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入基础训练题,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通过初中到高中物理学习的铺垫、过渡,教师对学习方法、习惯、态度及情感进行衔接,引导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其他文献
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化学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是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后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概括性认识,也就是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括性认识.  关于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多种不同角度展开研究.最为简明的表述是将化学基本观念分为知识类、方法类和情意类观念三个维度,继而又分为元素观
近年的数学高考试题难度上时难时易,做一份数学试题就是要尽可能地多得分。在做数学试题时如何能得到好的分数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1.正确的答题心态很重要  进考场时,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尽快,也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也就是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答题上。不要频频看表,这样只会增加自己的紧张感。在遇到难题时,尤其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即使做不出来,也切不可产生恐慌的情绪。  2.用好考前五
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并非牛顿一个人的功劳.像其他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一样,它是天文学、力学、数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已有不少人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如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同时代的一些科学家,如胡克、哈雷、惠更斯、伦恩等,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也有贡献.正如牛顿本人所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一、第谷的贡献  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正处在哥白尼日心说
中考指挥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依然陷在一个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以牺牲学生体验和经历学习的过程为代价,换取高升学率和平均分等短期效益,导致初中毕业生“高分低能”.对此本文提出“初中物理该怎样教,教什么”的策略.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70%的初中毕业生在升入高中后理科成绩都在下降,主要是物理学科成绩下降.同时大部分高中物理教师认为,初中毕业生素质低、不会学习是其成绩
高考数学复习是对高中阶段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系统的回顾、总结和提升,也是一次知识和技能的演练.高考数学在第一轮的严格复习和强化训练后,考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各类题型、解题方法、解题技巧都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掌握.然而从高中数学复习备考的整体要求来看,考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缺少系统性、条理性和完整性,对于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还未达到善变通、巧灵活的程度.因此,二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考生对在一轮复习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渐从传统教学体系中的主导者演变为引导者,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及主动性,因此“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推崇.然而如何较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仍然需要数学教师深入探讨.  本文就讨论内容的选择、适当的讨论时机、讨论方法的探究这三点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讨论这种方式得以更好地应用.  一、讨论内容的选择  1.讨论应针对知识的重、难点  教材中的重、难点往往
--!> 在涉及求向量模的最小值时,一般习惯于用代数方法,先将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然后求最值,若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向量的几何意义来考虑求向量模的最小值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举例说明.    图1例1 已知| →a |=2,| →b |=6, →a ?( →b - →a )=2,求| →a -λ →b |的最小值.  解:∵ →a ?( →b - →a )=2,| →a |=2,
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竞争的核心.物理学具有完美的数理结合的理论体系及科学完备的实验方法,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中学阶段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我们把创新能力分成两个层次,一类
2014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留给教师的反思却远未结束,笔者细做2014 年高考福建卷文科数学试题,研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福建省2014年高考数学文科考试说明》之后,发现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及其对知识体系网络化的掌握,体现出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评价功能,而且试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都比较好,既符合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又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是一套较好的高考文科数学试题.  一、立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引入的话题,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看来创设具体而又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引入有趣的数学课堂的一门教学艺术.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导言,而且是开端,是前奏,为师生心灵沟通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好的课堂情境教学艺术的引入,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