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在哪?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oq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here Are the New Cutting-edge Photographers?
  Observ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新锐摄影”是近两年来摄影界特别“热”的一个词语,我以个人观察、研究以及担任首届及第二届“TOP20全国新锐摄影大展”推荐委员和评审委员的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锐摄影群体的显著特征
  1.视觉外观——数字技术的娴熟运用
  电子媒介的视觉模式和视觉节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年轻一代的视知觉,那些快速、流动、纷乱、松散、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的视觉片断,使他们的眼睛更习惯“浏览”而不是“凝视”,视觉思维更倾向于意识的自在流动与碎片的随机组合,而不看重叙事的完整、意义的明确和逻辑的线性严密。
  大量运用电脑软件后期加工合成的作品,其使用素材也多半直接取自网络。强大的软件功能,拓宽和延伸了摄影的表现与表达——那形形色色、无法以相机直接拍摄而得的场景、人物,刷新着我们的二维视觉经验。同时,不可触摸的“数字感”取代了传统照片乐于强调的、触手可及的物理质感——这种空洞、隔离、以人造虚拟刻意替换了直接亲密的呈现方式,本身又成为数字化世界主要特征的一个呈现。
  这些影像,与其说是相机“拍”出来的,不如说是电脑“造”出来的,其传播更适合于网络、其观看更适合于电子屏幕——摄影显示了它极好的“亲数字性”与融合性。数字技术对摄影的影响,已不再是一个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成为摄影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基因之一),从摄影的内部改变着摄影。随着数字技术和个人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可以预期这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改变之一。
  2.意义内涵——拍摄主体的直接参与
  摄影师作为主体,已经不是那个站在一旁,用相机来表达自己主观情绪和个性感受的外在者了。他们或是以主观想像建构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梦想剧场;或是亲身上阵、模拟扮演画中人物;或是借重现经典绘画和经典照片的场景,植入自身世代的特征,给予经典全新的阐释和机智的诘问……
  大量挪用、借用、扮演、重组、矫饰、装置、设计等手段的运用,显示了摄影师向当代艺术直接取用具体创作手段的意识,和使自身更具当代风格的动机。他们十分轻易、且毫无负担地一步跨过了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假、过去与现在等等长期在摄影界纠结不清的界线,向着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天地抒发性灵。
  这些影像,与其说是相机“拍”出来的,不如说是人为“演”出来的。同时,这与数字“造像”相辅相成——不妨稍做总结:数字“造”像,使得影像的视觉外观不再是一张单纯的照片,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复合之物;人为“演”绎,使得影像的固有内涵与其他门类艺术的边界不再清晰,而是交融互生,同样成为复合之物。二者合流,朝向同一个目的:打破摄影的纯粹性;在新的结合、嬗变、共生中释放摄影更强大的生命力。
  二、新锐摄影群体的悖论
  以上是“新锐摄影”在视觉外观和意义内涵上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这其中又包含着两个悖论,即新锐摄影存在的问题:
  悖论一:
  诸多貌似先锋的创作,其实只是弯下腰来拾取了当代艺术散落的一些技巧、点子和样式,真正的“实验性”远未到来——我们不禁要问:造像技术已经足够发达,现实也足够精彩,为何摄影的表达却如此贫乏无力?
  更要命的是,这些“借”来的诸般花样还没有“玩”出多少应有的效果,比如语意的流徙、形象的多义、寓言式的隐喻、借喻……这些貌似“复杂”的作品,只有一个复杂的外表,内涵却是相当单薄、空洞、苍白。只见“手段”(纵使看似很当代的手段)不见“观念”的作品,并不能称之为“当代艺术”。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滥用使摄影师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扁平化了,感知方式越来越模块化和程式化。技术与机器,让人越来越多地从“身临其境”变成“身离其境”,我们沉溺于远程位移的幻想,却忘记亲炙亲近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要。我们大口大口吞噬着海量信息,也被其吞噬——以至于失去了应有的警惕:人,还是要保持一些与机器不断格斗的意识。
  所以,“实验性”≠“实验品”。真正的实验性基于成熟的完成度,基于一帧有力的影像,而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数字涂鸦。
  悖论二:
  当我们欢欣鼓舞于摄影与各种艺术门类通好和谐之时,当我们认为摄影的界限已经荡然无存,甚至不再需要时,我们探索新锐摄影的意义又在哪里?摄影又以何称之为“摄影”而不是其他?
  从诞生之初,摄影就和科学密不可分,每一项科技进步的成果,都能够直接反映在摄影术的跨越式进步上,它的这种特质丝毫没有影响它的独立性,反而促使人们对它越来越重视。法国艺术哲学家于贝尔·达弥施用“落差”来形容摄影对艺术世界造成的影响:“落差,首先是指摄影以及作为它后代的电影在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造成的层面的断裂……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能假装认为,各项艺术实践是处于同一层面上的”,达弥施用“经受摄影的考验”作为其摄影论著《落差》的副标题,含义不言自明。
  因此,所谓艺术界限的消失,决不是指那一种艺术门类也随之消失。现代主义要明确艺术的边界,是为了要将艺术做到极致;当代主义总是试图打破边界,是为了寻找新的艺术形式——当代主义不把边界当作目标,但必须明确边界在哪里;以此找到各种形态的融合的可能性。对于摄影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摄影独特的言说方式更强,而不是更弱。
  三、关于新锐摄影群体的思考
  这两个悖论是我感触比较深的问题,也是我认为在目前摄影界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我想从三个关键词:立场、姿态、方式入手,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1.立场
  摄影,最核心的力量,就是它能够最为直接地反映现实。这是任何一种其他门类的艺术都无法做到、或与之相抗衡的。这正是摄影自诞生以来,能够独立于世、并促使绘画等其他视觉艺术放弃将“真实”作为最高追求而另辟蹊径的力量所在。   反映现实(而非现实主义),这就是摄影的立场,也是摄影师的立场。
  面对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一堆风口浪尖的问题,只是简单并置某些意象,图解所谓严肃话题——呈现远远大于思考;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感慨:阴柔之气,遍被华林。
  许多人会说:我们这是在表达“内心的现实”。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说过:“无人能脱离意义。我们是通过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阐释的现实。”——内心与现实是不可分的。
  20世纪最具个性的艺术隐士、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说:“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它声明,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即使是这样一种终极辩护,也没有人认为艺术家的内心与时代是毫无关联的。人,永远在现实之中;如同我们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
  艺术家的内心,不是狭隘之物,孤悬之物,封闭之物,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幽微灵动的反映,它必然与全社会层面的公众意识之间有着显性或隐性的相通。
  2.姿态
  摄影自诞生以来,就有一种既独立又开放的姿态。某种意义上,这与“新锐”的姿态是有相通之处的——或者可以说,“新锐”,就是摄影本身的姿态。
  因此,这样的姿态必定与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式的思维为敌;必定与排名论位、占山为王的霸权主义为敌;必定与风格复制、粉饰太平的庸俗化为敌。
  当代主义反动了现代主义封闭独立、垂直线性的艺术史观;也反动了现代主义拒绝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化、社会、政治进行互涉。而“新沙龙摄影”(华丽丽的静物派、流浪派、文学派、表演派)却假借内心之名,制造新的“风花雪月”;有时候,它们连沙龙摄影精致、优雅的外观都没有;只是以粗糙、简陋的画面,去政治性、去现实性、去民众性。它们常常长着一张很“当代艺术”的脸,内里却与当代主义的精神主旨背道而驰。
  3.方式
  我们以何种方式成为新锐?
  唯一的方式就是:强强联合;而不是弱弱叠加。
  将摄影最强的特质与其他艺术门类最强的特质,以一种相得益彰的方式结合;这种强强联合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是技术内在于思想的反映,而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式的胡乱混搭。
  我们看到,许多摄影师大干快上地要结合,却不知道应该如何结合;更多的人急不可待地试图跨界,却不知道一脚跨过,是落在花丛还是沼泽?为嫁接而嫁接,为组合而组合,将“新锐”的创新完全流于机械化的拼凑和生硬蹩脚的配方作业。
  当然,没有谁能给出一个《成为摄影新锐指南》,照方抓药,如法炮制;强强联合,是一种方式,而非具体的方法——具体的方法,由具体的对象所决定。
  摄影的核心价值,正是它的当代性,这一价值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得到最大化;而对于个人而言,它只有在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才能得到最大化。同时,这两条脉络的融会贯通指向了摄影本体:影像语言。语言本身是独立的,但是与摄影师的意图一致的语言才是有效的;同时,语言也成为这种意图的一部分。
  我们不妨将新锐摄影置于更深远、更长久的时空中去考量。因为,艺术的发展并非呈直线进行的,而是像雨刷或钟摆,总是反反复复移动。只有“修正”、“改变”、“质疑”的思想是永远存在的。
其他文献
法国最大的文化产品销售联盟弗纳克(Fnac)大力推进“去介质化”音乐产业,近日启动了流媒体音乐付费收听业务。弗纳克将提供无限制、无广告、无须注册会员的在线音乐收听服务。这几年,随着去介质化信息传播越来越便利,传统的那种依赖物质媒介的音乐产品销售日益疲惫。弗纳克的这一新业务将使其音乐产品销售方式更加完整,  这一播放业务给出两种订阅方式。一种是每月支付2欧元,可以在电脑上在线收听200条曲目;另一种
期刊
蜚声海内外学人的鹿鸣书店16日在复旦大学南区新址重新开张。  郁郁葱葱的百竿翠竹,圈出数百平米的独立空间,仿佛能听见呦呦鹿鸣之声。当天,书店特邀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共谈“书与书店的过去和未来”,作为新店开业庆祝活动。  手摇书架推到一边,幻灯荧幕缓缓放下,不大的店堂内居然也辟出可观的空间坐进百余人。傅杰回顾说,受网络冲击,复旦周围的书店从最多时的七八
期刊
一度,“青头一”这个名头代表着“争议”二字。在年轻摄影师当中,这个名头被喜欢者热捧;但同时,也成为讨厌者攻击的对象。2005年,刘一青出道不久,就有人用诸如“颓废”、“阴沉”、“色情”这样的字眼评价她所拍摄的照片。对于指责,刘一青表现得不同寻常:“他们说的都是对我照片直观的感受,我对这些感受都挺感兴趣。不管是好的、坏的、有灵气的和没有灵气的,我觉得都很有意思。我会想,哪些人的感受和我比较接近,跟我
期刊
两百多名科学家来到佛罗伦萨美第奇城堡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为涉及270项有关艺术与科学的研究项目的“克里斯玛”(魅力)计划作出了总结并制定了后续计划。设在城堡内的文化遗产实验室展示了尖端技术如何给艺术研究带来变革。  一名技术人员测试用激光清洗石膏上的色彩涂层,激光嘟嘟声以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计。这一技术“是整项研究中最大进展之一”。雅典帕提农博物馆馆长也展示了激光清洗技术的运用,人们可以从一棵
期刊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消费需求中最具潜力的是文化消费,我国尚有3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空间没有发掘出来。  相比国家现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当前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规模总体偏低,消费可挖掘潜力很大。“现在制约文化消费的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蔡武认为,一方面老百姓喜欢储蓄,如果政府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网络,解决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居民就可把储蓄转为消费,另一方面城乡居民中的中低收入群体是潜在的文化消
期刊
新锐纯文学杂志《天南》前日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停刊,而已经出版的第16期《钻石一代》将成为该刊的最后一期。至此,这本仅仅走过了3年10个月的年轻的新锐杂志,就将告别所有的读者。  对此,著名诗人、作家、文化评论者叶匡政说:“在文学领域,《天南》属于后起的不错的品牌刊物,它的突然死亡,只能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悲哀,不论是文化界还是商业界,都是如此。这么大一个国家,却容不下一份小小的纯文学杂志的生存,对于
期刊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现代出版社总编辑臧永清做客“新华网全国两会访谈”时表示,今年自己向大会提出加速推进全民阅读立法实现的提案。  “加速推进全民阅读立法实现”  近年来,中国国民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据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人均每年阅读图书仅为4.25本,远低于韩国、法国、日本等国。  一个国家的创造力与这个国家、民族人民的阅读量大小密切相关。近几年,党和政府意识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期刊
关于我国剧院建设的质量,据《中国质量报》调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成的大剧院中,超过1/3的剧院不能满足专业演出需求,1/3的剧院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仅1/3的剧院达到设计标准,近70%的不合格率对我国社会财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整体而言,好的剧院不多,剧院建设质量值得担忧。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功能缺陷,二是声学缺陷。  在功能缺陷方面,据中孚泰剧院专家团队访美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在美国,180
期刊
范泽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范蠡后人,自少便步入紫砂艺坛。拜鲍志强、张庆臣、范伟群为师,佳器迭出,在国内外各类紫砂艺术大赛中屡获殊荣。  才情横溢又个性鲜明的范泽峰,结缘星云大师,与其品茶论禅,在紫砂壶艺的创造过程中,把中国的禅文化融入壶中,凭借着精湛的工艺和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独特视角里奇思巧构,追求壶艺“形、神、气”之至高境界。化古而创新,为作品注入鲜活灵性。其所制之器集品饮功能、造型、
期刊
今年上半年,香港大澳渔村文物酒店开业。酒店的前身是大澳警署,从落成至今已经有110周年的历史。香港大澳渔村文物酒店的改造颇费周章,根据香港的相关法律规定,古迹建筑的正面不得进行任何改动,所以整修的时候,所有的建筑细节都要保留下来,只能重新粉刷上色,并将内部改造得更适合现代生活标准。实际上,类似大澳文物酒店这样,由政府牵头私人机构参与重修运营的活化项目在香港还有不少。目前,活化历史建筑第一批名单中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