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黛玉之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hczwh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十二金钗的结局命运都因后几十回的确实而变得扑朔迷离。其中,林黛玉的死亡方式,红学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但似乎每一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又有其漏洞所在,其关键问题在于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对于林黛玉的结局安排似乎没有做一个统一化的暗示处理。现笔者从《红楼梦》文本出发,提出一种新的见解——即林黛玉是“泪干而死”,最后葬于水中。
  关键词:林黛玉;泪枯而死;水葬
  作者简介:郁清云(1995-),女,江苏南通人,河海大学能电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
  引言:
  才女张爱玲曾说过她人生中有三大憾事:鲥鱼多骨,海棠无香,红楼未完。百年来,红楼梦一直为众多红迷所津津乐道,尤其是其书中最重要的女主——林黛玉的结局,始终都是红学界无法攻破的难题。曹雪芹在书中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述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些许若即若离,似明似暗的线索。现如今,红学界中关于林黛玉结局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自然是高鹗所续后四十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终在贾宝玉娶薛宝钗的当天晚上气绝身亡,“魂归离恨天”,这个结局虽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的结局,但却遭到众多质疑,包括周汝昌先生、俞平伯先生以及冯其庸同志在内的一批著名红学家都否定高鹗的续书,甚至认为高鹗“盲于心更盲于目”,“文笔之拙劣可笑”“续的乱七八糟”;一种是刘心武先生提出来的一种“诗意”的死亡方式——沉湖而亡,即林黛玉因与贾宝玉结偶无望,自愿赴水而死,这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新的说法;一种是脂批者提出的“泪枯而死”,这也是红学界比较认同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是从判词中一句“玉带林中挂”而得出的“上吊自尽说”,但单纯从这一处便断定林黛玉是悬梁而尽未免过于牵强,何况十二金钗中已有秦可卿是悬梁,再写林黛玉“上吊自尽”未免太过乏味。
  笔者认为,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说,林黛玉是天上的“绛珠仙草”,是一个诗意的存在,因此她的死亡绝非常人一般“两眼一闭,双脚一蹬”。林黛玉的死在红楼梦中不是一桩事件,而应是一种仪式。
  1、黛玉究竟如何“魂归离恨天”
  众所周知,林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而化为人形,闻得神瑛侍者已下凡,也要追随他而去,只为偿还灌溉之情:“但把我这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从红楼梦后面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一生爱哭,而她的眼泪总是为贾宝玉而流,这也印证了“还泪之说”。文本中有许多暗示林黛玉“泪尽”的线索,以下笔者一一列举。
  第五回中太虚幻境册子判词和《红楼梦曲》无疑是最重要的线索。一首《枉凝眉》写尽了宝黛爱情,也暗含了林黛玉的结局,现引曲文如下: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啊,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曲文中“枉自嗟啊”是悲叹流泪的意思,林黛玉为何而流泪呢,为“金玉良缘”吗?为“麒麟之说”吗?显然都不是,自从宝黛互诉衷肠,一句“你放心”便已消除了所有疑虑和猜忌,因此,林黛玉绝不是因为耍小性子吃醋而时时流泪,而是因为贾府遭到重大变故后,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而久久不归,生死未卜,林黛玉无能为力,只能日夜悲啼,“千方百计为之惜”,终将眼泪流尽,偿还了灌溉之恩。一句“怎经得秋流到冬尽”便道破天机,“尽”字更暗示读者黛玉是为“惜”宝玉而泪干而死。
  第十八回,元春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据脂砚斋所批,这四出戏均点出了红楼梦的结局,撇开其他的不谈,最后一出《离魂》脂砚斋明白批注:“伏黛玉死”。《离魂》是《牡丹亭》的昆曲演出本,这一出写的是杜丽娘之死。杜丽娘由《诗经 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以致最后病死。林黛玉连自己心爱的人的安危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在一起了,因此只能整日里以泪洗面,最后落得个“还泪而来,泪干而去”的结局。
  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所作《葬花吟》公认为是《红楼梦》中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与林黛玉的身世命运、个性特点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要探究林黛玉的结局之谜,脱离不开《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解析这两句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林黛玉身陷贾府这样险恶的环境,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予他门,虽有贾母疼惜,但终究是“外姓人”,其身世之苦,无可奈何令人唏嘘。但笔者认为,这几句都暗含林黛玉死亡的原因,绝不仅仅只是她顾影自怜的写照。“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贾府遭遇事故后,“树倒猢狲散”,“各自须寻各自门”,便也顾不上黛玉及众姐妹了;而此时,贾宝玉离家不归,被困狱神庙,可见“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无法,只能“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现血痕”,这里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此处以“血痕”喻湘妃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恨不得生出一对翅膀追随贾宝玉而去;最终“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指林黛玉因担心贾宝玉生死安危而昼夜啼哭,终将眼泪流尽,魂归离恨天,而“人亡”便指贾宝玉流亡在外,不得归家。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众姐妹起诗号,作者借探春之口郑重其事的赐给林黛玉“潇湘妃子”的别号,还称其为“林潇湘”,更兼其住处名为“潇湘馆”。为何作为如此煞费苦心,其原因作者也通过探春之口言明:“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作者在貌似开玩笑的对话中隐含着大量信息,在林黛玉的心中早已将宝玉视为自己的丈夫,“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意味着以后宝玉离家,林黛玉因思念贾宝玉,担忧其生死吉凶而遗恨恸哭,最终“泪尽而亡”。宝玉挨打时,林黛玉题帕三绝,其中有一首: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黛玉以湘妃自比,“湘江旧迹”“千竿竹”“香痕”都暗示林黛玉最后因宝玉而死。
  第四十九回,宝玉心中疑虑黛玉与宝钗“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便去问黛玉,黛玉有一句尤其值得人注意:“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常人的眼泪是不会少的,但林黛玉却不同,她本就是为还泪而来,因此眼泪总量有一定限数,林黛玉只觉心酸,眼泪却不多暗示她眼泪快流完了,生命也快要结束了。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占花名”,林黛玉所掣到的是芙蓉花签,签上还有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的死怨不得“东风”,当“自嗟”而致。另有脂砚斋曾批:“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夫”。林黛玉的眼泪是为“惜”离家不归的宝玉而落,怨不得别人,从这一段脂批中我们也可得出林黛玉是为贾宝玉“泪尽夭亡”。
  2、黛玉的葬礼安排
  林黛玉“泪尽而死”后便结束了吗?显然不是!作为“天上的绛珠仙子”,作为红楼梦中唯一公认的女主,作为一个“诗意的存在”,她的死绝不是寥寥几笔就能结束的。林黛玉死后,她的葬礼绝不会像秦可卿一样浩浩荡荡,而应是在贾宝玉的安排下“诗意的离去”,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分析出,林黛玉是水葬,以下笔者来具体分析。
  上文说到林黛玉是“潇湘妃子”,住的是潇湘馆,她的《葬花吟》和题帕诗也都有将自己比作湘妃的痕迹。舜妃娥皇、女英哭夫,眼泪洒在竹子上成斑竹,最后自投湘水,死后成湘水女神,也叫湘妃。林黛玉从内心将自己看作是湘妃,因此,她的最终归宿也应该是水,即“水葬”。林黛玉没能等到贾宝玉回来的那一刻,等他回来她却已经已经“魂归离恨天”,贾宝玉在悲痛的同时,却也给林黛玉安排了一场独具匠心的葬礼——即水葬。贾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的眼里,只有将黛玉葬于水中,才能满足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向。
  第四十四回凤姐儿生日,贾宝玉跑去祭奠金钏儿,回来后,林黛玉借《荆钗记》男祭一出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这一段话是黛玉正面发表自己对于祭人的看法,也尤其值得读者注意。“天下的水总归一源”,林黛玉最终葬于江中,此后贾宝玉祭奠她时,便会按她所说,舀一碗清水以表相思之情。
  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联到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花魂”很明显就是指的黛玉,“冷月”便是指的江中倒映着的月亮,花魂最终葬于江中,所有的繁华和所谓的爱情到最终化为一轮“冷月”,可望而不可即。
  3、结论
  综上所述,林黛玉应是“泪尽而死”,而后在贾宝玉的安排下水葬。至于很多人根据第七十九回贾宝玉所作《芙蓉女儿诔》中:“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一句以及黛玉《葬花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而得出黛玉是葬于黄土之中,而笔者认为应该是宝玉为念黛玉而在潇湘馆为她立了一个花冢,所以才有此说。
  正是因为小说后几十回的缺失使得结尾悬而未决, 而文本之中作者暗含的线索又具有交叉性和矛盾性, 尽管给读者的精确解读带来了困难, 但也引导读者自己想象理解。这种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的结局,这种有意无意地删减, 使 《红楼梦》成为如梦如幻、迷雾重重的悬案, 向读者开启了永无止境、永无定论、常读常新的大门,从而成为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学经典。从这一角度看, 《红楼梦》仅留前八十回残本的现实不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遗憾,而是幸运, 曹雪芹这一创作危机以及他对这一危机的机智巧妙地处理, 别具一格,极富积极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心武.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2]曹雪芹.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3]蔡义江.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J]. 红楼梦论佚.
  [4]端木蕻良. 林黛玉之死[J]. 红楼梦学刊, 1993(4): 338.
  [5]周汝昌. 冷月寒塘赋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2): 22.
  [6]马琼虎. 试论林黛玉之死[J]. 古典文学, 2013(1):276-277.
其他文献
幽默是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他构建幽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喻这种修辞技巧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本文主要论述了他利用比喻来制造幽默的方式。首先本文分析了比喻怎样才可
摘 要:《白鹿原》小说既有拉美的魔幻主义风格,又有中国传统的古典小说结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视角的选择上以及聚焦的模式上都有着不小的进步。本文就根据评论界关于《白鹿原》叙事艺术的空白以及对原著的了解,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于目前《白鹿原》叙事艺术空白有所补充,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关键词:《白鹿原》;叙事艺术;讨论  作者简介:严国卿(1971-),男,祖籍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现为
介绍了windows及位图的特点,并使用visualc编制了图形输出处理模块,同时介绍了该模块的功能。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ows and bitmap, and using visualc prepared graphic
《光谱》是三十年诗选,按时间顺序编了三辑,从后向前分别是恰同学少年时的作品,第二部分是二十五到而立之年的部分作品,第三部分是三十到四十五岁左右的部分作品.不同人生历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人们开始对学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产生了激烈的探讨,就目前来看,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建设不断发展,各个学校逐渐对学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始重视,很多学校都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提高学生们的素质上来,为了选择好的文艺作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我们对文艺批评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关键词:文艺批评;现状与问题 
会议
介绍了岩石薄片所产生的微弱彩钯荥光图象信号的采集、增强等处理方法,根据各组分的发光颜色的不同,由计算机自动地分析各组分的含量,中心波长等各种参数,为含油判断与预测的研究
摘 要:成书于明代中后期的《封神演义》,通过对禁锢人性的理学纲常伦理的叛逆和对倡导仁政的先秦儒家思想的回归显示出对人的尊重。小说中的神仙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和凡人的缺点,神仙的行动往往为人事服务,作者对正反两个阵营各含褒贬,各阵营中的死者一律被封为神。这些都表现出作者的人本主义思想倾向。  关键词:封神演义;人本主义;叛逆与回归;神人同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