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如何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sha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一定记得小品大师赵丽蓉与巩汉林联袂表演的小品《如此包装》令亿万观众捧腹大笑,拍案叫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总忘不了赵丽蓉老师说过的两句话:“这咋看着不像评戏呢?”“好端端的东西都被你们糟蹋了!”想着当前“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不禁生出些许联想。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语言味”,什么是“语文的味道”?那就得立足语言文字,抓住语言文字这个重点,去读书、去讨论、去感悟、去动情、去创造。一节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定是书声琅琅的,一定是议论纷纷的,一定是情意融融的。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当我们拿到文本,我们必须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也就是文本中的唯美的细节。我有个做厨师的好朋友,有一手好厨艺,他最拿手的是太湖银鱼汤。他们饭店有好多厨师会做这个汤,但只有他做的汤令人回味无穷,被誉为“神仙银鱼汤”。一次,我请教他有何秘诀。他笑答:“没有什么秘诀,和其他厨师一样的操作顺序,一样的原料,只是做时我十分注意不过多地放入葱、姜、料酒等调料,以免影响汤汁本身的原汁原味。”听了这话,我忽然明白了,以前,我们把有些问题考虑得太复杂,似乎什么都要讲,什么都舍不得放,导致美文被瓦解得支离破碎,毫无味道而言。我们可以尝试摒弃一些烦琐的环节,把课堂重点设计为:品读语言文字的精美,感受作品的动人情节,学习人物的传神刻画,发现生活中的朴素哲理。和人物故事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一同呼吸一同律动……不必一堂课面面俱到,只求某个情感点深挖细掘。如品读《再见了,亲人》,就要引领学生品味感悟体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一惜别之情,可抓住其中的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来进行深挖细掘。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
  
  语文味还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得出来,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所谓“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领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吴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突出父亲的了不起和执着,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课文为什么不说直接说他挖了两天一夜,而是说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这36小时,仅仅是漫长的36小时吗?它还是怎样的36小时呢?
  师:这一切,都源于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啊,他挖了8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请接着读
  通过这样一个引读和重组的过程,引领学生走进语言元素,把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的。
  
  三、“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对于课文的传神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如教学《鸬鹚》一课时,我就紧紧抓住“渔人站了起来,用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鸬鹚便扑扑地下水了。”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这“一抹”抹出了什么?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灵魂,所以其必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必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语文教学应踏踏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感的熏陶,我想,这就是崔峦老师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语文”的内涵吧!
其他文献
农村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还有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为此,本人在探讨其原因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一、农村学生学习成绩不高的原因分析    1.一年级对学生基础知识讲解不够细致,造成学生学习有困难,学习跟不上。导致2—6年级体现出来学生基础薄弱,进一步学习阻力增大。  2.语文学科没有针对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的专项训练,教师对此没有系统的训练方
期刊
时间,一切物质不断变化或发展所经历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却截然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不断变化或发展”是朝什么方向、或变化发展的程度如何。所以,这个过程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在这一生中的价值取向,对每个人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一个人生活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对社会有贡献,是否承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时间也是最好的证明。在一切资源浪费中,它是最不可原谅的浪费。作为教师我们知道也懂得时间的重要意义,可是,我们的
期刊
幼儿时期的孩子,都睁着一双童稚的大眼睛,瞅着纷繁复杂的世界,愿意拽着大人们的衣襟,问着千奇百怪的问题:“爸爸,鸟儿有翅膀可以飞,那我们人为什么不长翅膀啊?我们要是也有翅膀该多好啊……”“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为什么是男孩子,隔壁的梅梅却是女孩子呢?我也想做女孩子呢……”几乎每一天,成人们都被孩子的问题包围着,孩子们不厌其烦地追问着大人们,这让忙碌的大人们有些恼火,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父母不耐烦地
期刊
新一届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是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文学名著阅读旨在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优质高效地搞好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名著阅读的指导工作,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小学语文课外文学
期刊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是创新教育对社会贡献的意义所在。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人才。不仅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而且是每个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是让小学生从小就有探究事物的兴趣,寻根问底的好奇心和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
期刊
今天我要和我的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歌。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孩子的口吻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体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3个字,认识多音字“壳”和“划”;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文情景中,通过教师朗读和背诵技巧的指导,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期刊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专注于某种事物带有一定的情感的意识倾向,它能够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人们的智慧,是支持、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巨大内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了,才会入迷,入了迷才钻得深,钻得深才能有创造。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能力、智力水平、情感态度、学习意志及品质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
期刊
做为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其价值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倡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更是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取亲身体验,逐步形成
期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
期刊
人文关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畅饮”真诚的人性关怀,激发内心的情感,培育语文素养,创设自由的心灵对话,弘扬创新精神,开启灵性生命的一种教学艺术。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美丽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美丽的艺术。人文关怀是一种以关怀人为主体,以关怀人为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是关注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内心情感,培育语文素养,实现心灵对话,弘扬创新精神,创生灵性,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