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今年起使用的新教材,比过去的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和方法上都有全新的突破。作为农村中学,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和推进信息技术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是许多农村中学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一、解决设备的落后问题,快速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
众多农村学校的机房都是好几年前建造的,时间长,教学设备落后,机器陈旧,有些显示器已经模糊不清了,有的偏远学校甚至没有一台电脑;对教育不重视,眼睛只盯着高考,甚至有些学校干脆都不开信息技术课了,还有些学校就买几台机器充充数。看到这一幕幕不由得惊呼,我们如何立足于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往往和高科技是分不开的,然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电脑,學会电脑是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经不是人们所能想象的了,十年前一台电脑要上万元,好像离我们很远,如今一台电脑只不过几千元,触手可及,就是这些学校由于缺乏经费也只得望“机”兴叹。要改变现状需要各地政府的重视,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投资的力度,宁可少盖一栋楼、少修一条路也要保证教学设备的投入。作为教师也不能光等着,要发动大家,稳定学生们的情绪,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学习搞上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新教材不仅对计算机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首先是要热爱信息技术这门科学,还要有献身信息技术教育的精神。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那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付信息技术的教育肯定行不通。软件的不断更新、创新,版本的不断升级,这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关注信息,终身学习,动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现在,方便快捷的网络为我们获取新信息提供了方便,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不断给自己充电。互联网上有很多的最新信息供我们参考、阅读,很多的心得体会供我们尝试、思考、探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式,加快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应该让计算机教师由专职走向兼职,让信息技术课由专业课成为公共课,由学科课成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色课,学校还应鼓励计算机教研组的专业教师提升学历,力争让计算机教研组成为学校教研组中的大组,并且出资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名家、名师、名校的经验和听取计算机教学专题讲座,经常派人参加网络管理、软件运用、程序设计、人事管理、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聘请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教师到学校上课,使计算机教师的水平飞速上升。“一花独放不是春”,只要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理念并且进行实践,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就能得心应手。所以,学校计算机教师在自身提高的同时,还应专人负责组织培训内容,并制作成书面教材、课件或因特网网页,对其他教研组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由点到线,然后辐射到面,形成“自觉学习、全员参与”的计算机学与教的热潮。
三、因地制宜,理解新教材,转变新思路
不可否认,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城乡差别较大,校校各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借鉴城市学校的一些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学校的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城市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起步较早,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不少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到初中毕业也没有摸过电脑,再加上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基础知识都不讲了,在差距如此大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又成为一个挑战。我们在上课过程中,首先要多照顾那些初中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为他们补课,把他们分配给电脑基础好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扶贫对象”,由他们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这种方式行之有效,一两个月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四、加强信息技术改革、实践和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对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应该对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课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注意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衔接,把握好教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循序渐进地教好信息技术知识。在以前的计算机课中,教师讲得好,学生尽力地去学,学生对于计算机课上讲的知识把握得比较好。但他们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课程,很少有人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Excel使用工作表建立数据库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筛选等操作。但当问学生“请大家想想,我们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大部分学生却回答不出。说明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应用意识,这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相悖,这也是以前计算机教学的失败之处。
通过对课堂集中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彼此间的学习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协作学习,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他的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探索新课改环境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加工应用能力的学生,是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尽的义务。
一、解决设备的落后问题,快速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
众多农村学校的机房都是好几年前建造的,时间长,教学设备落后,机器陈旧,有些显示器已经模糊不清了,有的偏远学校甚至没有一台电脑;对教育不重视,眼睛只盯着高考,甚至有些学校干脆都不开信息技术课了,还有些学校就买几台机器充充数。看到这一幕幕不由得惊呼,我们如何立足于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往往和高科技是分不开的,然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电脑,學会电脑是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经不是人们所能想象的了,十年前一台电脑要上万元,好像离我们很远,如今一台电脑只不过几千元,触手可及,就是这些学校由于缺乏经费也只得望“机”兴叹。要改变现状需要各地政府的重视,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投资的力度,宁可少盖一栋楼、少修一条路也要保证教学设备的投入。作为教师也不能光等着,要发动大家,稳定学生们的情绪,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学习搞上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新教材不仅对计算机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首先是要热爱信息技术这门科学,还要有献身信息技术教育的精神。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那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付信息技术的教育肯定行不通。软件的不断更新、创新,版本的不断升级,这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关注信息,终身学习,动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现在,方便快捷的网络为我们获取新信息提供了方便,使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不断给自己充电。互联网上有很多的最新信息供我们参考、阅读,很多的心得体会供我们尝试、思考、探索,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尽快适应新形式,加快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应该让计算机教师由专职走向兼职,让信息技术课由专业课成为公共课,由学科课成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色课,学校还应鼓励计算机教研组的专业教师提升学历,力争让计算机教研组成为学校教研组中的大组,并且出资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名家、名师、名校的经验和听取计算机教学专题讲座,经常派人参加网络管理、软件运用、程序设计、人事管理、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聘请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教师到学校上课,使计算机教师的水平飞速上升。“一花独放不是春”,只要所有的教师都具备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理念并且进行实践,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就能得心应手。所以,学校计算机教师在自身提高的同时,还应专人负责组织培训内容,并制作成书面教材、课件或因特网网页,对其他教研组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由点到线,然后辐射到面,形成“自觉学习、全员参与”的计算机学与教的热潮。
三、因地制宜,理解新教材,转变新思路
不可否认,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城乡差别较大,校校各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借鉴城市学校的一些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学校的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城市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起步较早,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不少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到初中毕业也没有摸过电脑,再加上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基础知识都不讲了,在差距如此大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又成为一个挑战。我们在上课过程中,首先要多照顾那些初中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为他们补课,把他们分配给电脑基础好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扶贫对象”,由他们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这种方式行之有效,一两个月就会有很大的好转。
四、加强信息技术改革、实践和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对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应该对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课教材有一个整体认识,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注意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衔接,把握好教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循序渐进地教好信息技术知识。在以前的计算机课中,教师讲得好,学生尽力地去学,学生对于计算机课上讲的知识把握得比较好。但他们只是单纯地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课程,很少有人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如学生在学习Excel使用工作表建立数据库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筛选等操作。但当问学生“请大家想想,我们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什么问题”?大部分学生却回答不出。说明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很好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应用意识,这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相悖,这也是以前计算机教学的失败之处。
通过对课堂集中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彼此间的学习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协作学习,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他的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探索新课改环境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加工应用能力的学生,是我们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