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过停止过探究。而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科學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它改变了学生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变成了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真知。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其探究的能力,严密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让学生走进科学。因此可以说,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科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就是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当然,学生的提问,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估计的。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来产生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草丛中去寻找小动物,学生在地上发现了许多蚂蚁。“蚂蚁怎么传递信息?”“蚂蚁怎么认识回去的路?”……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蚂蚁的好奇心激起了我引导他们研究蚂蚁的热情。于是我及时问学生:“关于蚂蚁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充分的讨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蚂蚁的研究中来。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尽可能的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螺丝刀、海绵、铁钉、回形针、香烟铝箔纸、玻璃杯、钥匙、碳棒、毛线等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在预测过程中,学生的猜测与动手实验产生矛盾,学生们看到香烟铝箔纸、碳棒、铅笔芯也能使小灯泡发光,这就形成了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此时学生产生的一个个问题也随之提了出来:为什么它们也能使小灯泡发光?为什么香烟铝箔纸一面能发光,一面不能发光呢?正是因为有了对有结构材料的认知冲突,所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并促使他们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想办法去寻求答案。如果学生看到材料马上就能正确猜到最后的结果,学习就失去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探究活动和学生思维都将失去根本和契机。
三、进行合作与实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间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
亲身经历过探究过程后教师还应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细小发现、研究结果,让学生有成就感,交流新问题,能加深学生在探究结果与现有的科学知识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给予赏识评价,培养科学探究志向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探究中与同学、教师和家长充分合作和分享。注重课程开放,积极实施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充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乐清市石帆第二小学 浙江】
一、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就是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当然,学生的提问,有的可能比较肤浅,甚至异想天开。但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要肯定每一个“问题”,绝对不能嘲笑,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学生的“问匣子”一旦打开,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兴趣有时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估计的。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动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有了好奇心,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来产生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并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旁的草丛中去寻找小动物,学生在地上发现了许多蚂蚁。“蚂蚁怎么传递信息?”“蚂蚁怎么认识回去的路?”……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蚂蚁的好奇心激起了我引导他们研究蚂蚁的热情。于是我及时问学生:“关于蚂蚁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充分的讨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蚂蚁的研究中来。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课堂计划有所偏离,但只要是不违背大纲,我们适当的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其次,精心准备探究活动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积极、投入地去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说课前探究材料的准备,我们一定要精心,尽可能的准备适宜探究的材料。这样学生的探究才会有收获,我们的引导才会有产生效果。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螺丝刀、海绵、铁钉、回形针、香烟铝箔纸、玻璃杯、钥匙、碳棒、毛线等一些有结构的材料。在预测过程中,学生的猜测与动手实验产生矛盾,学生们看到香烟铝箔纸、碳棒、铅笔芯也能使小灯泡发光,这就形成了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此时学生产生的一个个问题也随之提了出来:为什么它们也能使小灯泡发光?为什么香烟铝箔纸一面能发光,一面不能发光呢?正是因为有了对有结构材料的认知冲突,所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并促使他们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想办法去寻求答案。如果学生看到材料马上就能正确猜到最后的结果,学习就失去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探究活动和学生思维都将失去根本和契机。
三、进行合作与实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和组间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促进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反过来群体行为也影响学生个体的奋进和努力。
亲身经历过探究过程后教师还应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细小发现、研究结果,让学生有成就感,交流新问题,能加深学生在探究结果与现有的科学知识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给予赏识评价,培养科学探究志向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探究中与同学、教师和家长充分合作和分享。注重课程开放,积极实施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充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乐清市石帆第二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