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农村学校任教语文二十多年,总感到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不高,习作教学成了我们老师的“烫手山芋”。与同事交流,大家也都认为农村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尽管老师们在习作教学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很大,却收效甚微,从而导致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
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付出了很多,却没有预想的效果呢?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困惑之后,本人开始寻求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评价、修改及时跟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学生在课上写成的习作,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在选取典型习作让学生朗读时,我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索,并及時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般先带个头,示范点评和修改几处,告诉学生我这样修改的理由,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修改。在学生基本学会用修改符号进行增添删改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的新颖性、独特性,对情节的设置、文章的构思等方面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习作,学生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大有提高。等学生作文本交上来后,我总是全力以赴尽快批改,尽可能地趁学生对此次习作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把作文本发到习作者手中,这样及时反馈,学生阅读老师批注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二、赏识评价与问题评价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记得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味。班上一位习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居然写了满满三页纸,他的习作题目是《剁椒鱼头》,仔细读后,我发现他习作中详细介绍了做剁椒鱼头的原料、步骤以及有关这道菜的传说,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凭直觉,这些文字不太可能出自他之手),而对菜的色、香、味以及品尝这道菜时的感受几乎没写,也就没有突出题眼“喜欢”这个词。在小组同学互相修改时我和他说了会儿悄悄话,了解到他为了写这篇习作,前一天晚上上网搜集材料,习作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网上摘抄下来的。我没有批评他的摘抄行为,在肯定他认真对待习作的同时,指出了他习作中的不足,他很乐意重新写,后来他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习作就比较成功。由此可见, 对习作有困难的学困生更要给予及时鼓励、点拨,要用“放大镜”去看待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多加欣赏,多加肯定,也许一个闪光点的发现,能给某位学生的习作带来生机与转机。
三、“评——改——评”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以往多数教师的批改是学生习作的“终审”,“一切都已成定局”,再修改好像没有“意义”了,也就没有人愿意依据“终审”再去修改,习作中的一切问题依然留在习作本上。每次学生习作完成后,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在讲评课上,我把选出来的典型佳作声情并茂地读出来(也可以让习作者自己读),一部分没有被表扬到的学生心里有点失望。这时,我又通过投影,把部分优秀片段、佳词美句、精彩的开头结尾一一展示出来,看到自己的“杰作”,原先感到失望的这部分学生也很高兴。接着,我把习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做上记号,在大屏幕展示, 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听了讲评后,再让学生在自己习作中自主选择需要修改的地方认真修改,教师根据学生的修改质量重新给习作打等级。
在作文教学中,我一改以往习作“终审”为 “初评”,即在习作初稿评价中给予一定的等级(如优、良、合格、不合格),并告知学生,如果通过自改、互改,习作质量有所提高,就可提高等级。这样,“评——改——评”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每次给学生多一点点机会,日积月累,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就不会只是一点点。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惠丰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付出了很多,却没有预想的效果呢?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困惑之后,本人开始寻求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评价、修改及时跟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学生在课上写成的习作,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在选取典型习作让学生朗读时,我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索,并及時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般先带个头,示范点评和修改几处,告诉学生我这样修改的理由,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修改。在学生基本学会用修改符号进行增添删改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的新颖性、独特性,对情节的设置、文章的构思等方面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习作,学生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大有提高。等学生作文本交上来后,我总是全力以赴尽快批改,尽可能地趁学生对此次习作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把作文本发到习作者手中,这样及时反馈,学生阅读老师批注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二、赏识评价与问题评价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记得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味。班上一位习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居然写了满满三页纸,他的习作题目是《剁椒鱼头》,仔细读后,我发现他习作中详细介绍了做剁椒鱼头的原料、步骤以及有关这道菜的传说,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凭直觉,这些文字不太可能出自他之手),而对菜的色、香、味以及品尝这道菜时的感受几乎没写,也就没有突出题眼“喜欢”这个词。在小组同学互相修改时我和他说了会儿悄悄话,了解到他为了写这篇习作,前一天晚上上网搜集材料,习作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网上摘抄下来的。我没有批评他的摘抄行为,在肯定他认真对待习作的同时,指出了他习作中的不足,他很乐意重新写,后来他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习作就比较成功。由此可见, 对习作有困难的学困生更要给予及时鼓励、点拨,要用“放大镜”去看待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多加欣赏,多加肯定,也许一个闪光点的发现,能给某位学生的习作带来生机与转机。
三、“评——改——评”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以往多数教师的批改是学生习作的“终审”,“一切都已成定局”,再修改好像没有“意义”了,也就没有人愿意依据“终审”再去修改,习作中的一切问题依然留在习作本上。每次学生习作完成后,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在讲评课上,我把选出来的典型佳作声情并茂地读出来(也可以让习作者自己读),一部分没有被表扬到的学生心里有点失望。这时,我又通过投影,把部分优秀片段、佳词美句、精彩的开头结尾一一展示出来,看到自己的“杰作”,原先感到失望的这部分学生也很高兴。接着,我把习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做上记号,在大屏幕展示, 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听了讲评后,再让学生在自己习作中自主选择需要修改的地方认真修改,教师根据学生的修改质量重新给习作打等级。
在作文教学中,我一改以往习作“终审”为 “初评”,即在习作初稿评价中给予一定的等级(如优、良、合格、不合格),并告知学生,如果通过自改、互改,习作质量有所提高,就可提高等级。这样,“评——改——评”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每次给学生多一点点机会,日积月累,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就不会只是一点点。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惠丰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