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渗透语文课堂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u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名篇,常常被细致入微的分析肢解得七零八落。
  随着课改的深入,朗读得到了加强,但还是有些语文教师将其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讲课时间有余,朗读来凑足;示范课中用朗读来点缀;起承转合以朗读来衔接。在语文的大家庭里,诗歌﹑散文与朗读还有点“沾亲带故”,而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则是八竿子也够不着的“远亲”。由此,重分析轻朗读仍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其实,朗读并不只是为了默写,理解课文内容也并非仅有分析讲解这一条途径,进行反复朗读更有助于学生品味名篇佳作,更能兴趣盎然地走进语文世界。因为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声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诉诸听觉的声音语言的活动。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诚然,让朗读渗透语文课堂,课文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精讲多读意自见
  古代的学生,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代的读书人,自从上学开始就日诵不辍,以至于“手肘或胝,口舌生疮”,可见,“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正是古人对读书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不仅可使学生“入口成章”,还可以代替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感悟文章深刻的意蕴。
  二﹑优化语感诵读出
  汉语是世界最美的语言,汉语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谐愉悦的韵律感,还有词汇美﹑句式美等无不可以在反复朗读中体现出来。可见,语文教学要抓语感,语感训练则应抓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运用贴近文章情感的语言﹑语调﹑语速,真实准确的再现文章的情感,或饱含深情或抑扬顿挫;或激越昂扬﹑柔和亲切;或缠绵悱恻,凄清婉约……让学生在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愉悦的朗读体验中品味出文章高深的内涵。
  三﹑联想积累读作桥
  编入中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文情并茂,不少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完成由“联想”到“积累”的过度,而朗读可以说是沟通两者的桥梁:读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怎能不想起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是送别诗,低吟浅唱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自然会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知音。也会洗净惆怅,激昂高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到《雨霖铃》婉约派之名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到了“酒”“杨柳”“晓风”“残月”四种意象。我就是通过让学生联想回忆学过的有关这些意象的诗句来理解它的深刻内涵。
  四﹑妙笔生花读为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许多成就赫赫的文学巨人,无不得益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例如巴金说他背会了二百篇古文就开始写作了;据说矛盾能背诵长篇巨著《红楼梦》;作家赵树理也曾说“写起文章来要像走路一样顺当,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坐在板凳上哇啦哇啦的读书有关系。”由此可见,要想写出好的作文,青少年时期的诵读是多么的重要。反复朗读,放飞联想和想象,可令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妙笔生花。例如当我们读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头脑中展现的岂止是一幅充满苍凉气氛的“暮秋羁旅图”?将朗读摄取的储存在脑子里的记忆表象加以创造,皆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素材。且看在以“获取”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中,有考生别出心裁的选材构思:枯藤+老树+昏鸦=优质木材——人类为了获取优质木材,乱砍滥伐,让动物失去了家园;小桥+流水+人家=日用品——人们为了获取日常用品而在小桥旁边建起了工厂,废渣废水排放进河道,水污染日益严重;古道+西风+瘦马=餐桌上的美食——人们为了餐桌上的美食,不惜破坏绿色的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肥美的水草,只能成为在沙漠上踽踽独行的瘦马的美好回忆;夕阳下,西风中,一位老人立在瘦马旁,肝肠寸断,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试想,如果没有对原诗歌深刻的感悟,甚至连背诵也说不上,在考场上能有想象如此丰富﹑立意如此高远的精美诗 文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可不是吗?假如宋代词人秦观没有诵读过隋炀帝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他怎么会活化出“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王勃熟读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才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可见,我们熟读前人的文章,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经过创造,翻出新意,在“用兵一时”之际“神思勃发”,名诗佳句“汩汩然来也”。
  综上所看,语文课堂不应陷入分析讲解的误区,让朗读渗透其中是大有裨益的。徐世英先生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文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这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是多么得独到而深刻啊!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有琅琅书声萦耳。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的描绘,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
期刊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会读图,注重读图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仅在高考地理科目中能有效提高成绩,往往在高考文综卷中会有上升表现,而且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更关键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要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夯实基础,构建框架,为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奠基  1.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都在通过亲身实践探讨极具魅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获得心灵的感动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构建出有魅力的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小学语文课?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我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积极参与学习,畅所欲言,
期刊
焦耳定律实验是学生学习电流热效应的定性过程,描述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基本规律,做好演示实验是理解焦耳定律的关键,从定性表述的规律过渡到焦耳定律的定量关系的体验过程。下面笔者就大家常做的几种焦耳定律实验设计进行探讨并对该实验改进创新,以供大家参考。  一、旧版人教版的焦耳实验  上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八章四节《电与热》中“探究影响电热的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根据教材对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期刊
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这也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做好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以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
期刊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当今,课改中的“解决问题”在问题设置、呈现形式、编排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教学该如何展开呢?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呢?“解决问题”教学的着眼点是什么?教“类型”,教“解法”,还是教“策略指导”?“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又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吗?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这些数学教师的面前。作为教师的我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展开有针对性的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语文的写话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可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生活阅历浅,见识事物少,要他们写出意思表达清楚、文字通顺的几句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让学生喜欢上写话呢?  一、从说话入手,引发兴趣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首先要学会说话,能够准确地表
期刊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说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好像是搁浅的小船,你推它就动那么一点点,不推就一点都不动。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进行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并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活动和任务。现在倡导的是终身教育,也就
期刊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行为一直是一线教师热切关注的话题。  “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角色的变化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这就迫使我们教师不得不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人道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创设出一种开放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只有在这种氛围和秩序
期刊
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课一直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是小学生形成初期“三观”的重要载体。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学生认知环境有限,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落后。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良莠不齐,问题百出。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