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湖畔地域辽阔,草原广袤,雪山神峻。刚察藏族人民在这片神奇壮丽的土地上,游牧生产,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建功立业,成为藏族最早集中聚居的地区之一,史称“环海八族”中最大的首领部落。
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熏陶下,在峻山雪岭和狂风暴雨的锤炼中,刚察藏族人民孕育了一股豪气,具有胸襟宽阔,豁达乐观,气质刚强,百折不挠的性格。他们热爱自然,钟情于生活,勤劳勇敢,吃苦耐劳,淳朴敦厚,稳重善良的品格。走在刚察县的大街上,当目光扫过一条条街道,以及街道上的行人,留在我们心间的是神圣、整洁、美丽。这些词也许永远赞美不够这座高原藏城。但是,只要我们的眼睛到达了这座地方,我们就会热衷于了解这里的一切,热衷于去寻找和体验刚察藏族那些神秘而精彩的风土人情。
社·交·习·俗
刚察藏族十分重视礼尚往来。亲朋好友来访,无论男女,都会给主人献上丰厚的礼物;主人受礼以不少于来访者的礼品回赠。遇有客人送主人一件难得的心爱礼物,主人定以成倍价值的礼物回报。
在各种场合,这里的人们也都遵守一定的礼节。例如牧民见到活佛都要下马,站在路旁,伸出双手,掌心向上,脱帽、躬身,表示礼敬;过去俗人不能坐贵人的上位,牧民不能坐头人的上位。在称呼上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晚辈对长辈称“阿巴”、“阿克”、“阿尕”;长辈对晚辈直呼其名称或称“阿佬”。请头人或活佛吃饭、喝茶用尊称“却格佳余”(请您喝茶),对一般人用“却佳同”(你喝茶)。头人,活佛对牧民说话,牧民门只能连声答应“娄海素”(是),牧民不能对头人、活佛说错话。不能在任何家帐附近唱歌或喧闹吵嘴。
路过帐房前的行人,无论亲疏远近或哪个民族,刚察藏族的主人都热情招呼,盛情款待,毫不吝啬,把客人当亲人,使客人融入家庭生活的氛围。在绝无旅店的大草原上,每个帐房都是客人理想的客居地方。牧民们流传着一名谚语:“孔雀是森林的裝饰,客人是帐房的装饰。”客人进帐,端上好茶,拿出炒面、酥油,切上手抓肉,敬上青稞酒,让客人宾至如归。客人临走,送上肉、炒面、酥油,解除远行客人的后顾之忧。?
婚·嫁·习·俗
刚察藏族的爱情婚姻观念,古老新奇,有浓郁的地方情调和气息。男女青年之间恋爱不受阻挠,完全自由。当地恋爱阶段进入婚嫁程序,转而进入注重婚俗和其他的实际内容。
刚察藏族的婚礼热闹非凡。女家给盛装出嫁的姑娘发辫上系一条洁白的哈达,由姑娘舅舅或叔父率领送亲队伍,马队簇拥姑娘上路。此时,迎亲马队已设下三道“路席”隆重迎候。双方相遇,互致问候,男方用八宝碗盛青稞酒,祭敬天地,让送亲人喝。迎亲马队迅速回返,送亲马队疾驶而追,在草原上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热烈非凡的赛马活动,使婚礼喜庆达到一个高潮。之后,送亲队伍到男方家帐附近,男方挑选精干骠骑手2人,分头高举5-10丈长的白绸布,中间拴条哈达;另有1人在旁侧牵1匹白马,马鬃纲上绑上哈达迎候。女方送亲队伍中1精干骑手,骑马疾驶而来,将长布摘取并在奔驶中收拾起来,以白绸布不沾地为佳。然后,驶去拉白马,成为婚礼的第二高潮。接下来,送亲的兄弟拉马到帐前,男家女人们迎上前去,接新娘乘马的缰绳,但送亲得人不肯交,女人们就硬抢着拉,抢拉中有时能拉断缰绳。女人们最后抢过缰绳拴在应拴的绳桩上,这是婚礼喜庆的又一个高潮。新娘下马后双袖捂脸,由2个送亲人扶着入帐。此时,新郎的2个姐妹在门外两侧把门边压低,要新娘躬身而入;婆婆坐在“塔布夸”边,戴礼帽。手拿饭勺,表示不交家庭权力。“塔布夸”左侧上角坐1喇嘛,念“吉祥如意”经祝福新娘,新娘背朝“塔布夸”跪坐。随后由送亲人送至新娘的白帐房,俗称“入帐式”。
入席后,第一道程序是敬茶。男家请一位丈夫、子女健全的妇女做烧茶妇。男家、女家各给烧茶妇肩头搭条哈达,烧茶妇祭天地,敬神灵,依次敬茶。敬茶后,男家请一位德高望重、善于辞令的长者为“说家”,主持敬酒,将盖着哈达的酒碗献给送亲的长者。女方的“说家”叙述婚嫁过程,献上娘家的礼物,为绸、缎、布料5—10件,酒5瓶。男方长者“说家”要衣冠华丽,肩达布料,手拿3色纸糖包,搭条哈达,用句式流畅,古朴典雅,声韵优美的诵词祝福婚礼。赞儿女亲家乐,赞新郎家庭富有,赞郎才女貌,赞婚宴丰盛,祝新婚夫妇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以上程序完成后,先由男方唱家唱3首悠扬的欢迎曲,女方唱家答唱甜润的祝福曲和答谢曲。随后,双方男女对唱。全体宾客边唱、边喝、边乐,陶醉于欢乐气氛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第二天清晨,新娘入家帐,由新郎姐妹给梳辫子。新娘把自带的梳子、碗、带子放在帐内,表示从今起这就是我家,我已经是家里人。送亲人备好马鞍,入帐喝茶,男家给送亲人每人1份礼物,为哈达1条,布料3件。上马时,男家人拉住马,敬每位送亲人3碗上马酒。送亲人簇拥新娘踏上回门的路程。
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礼仪作为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反映着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藏族人对生死这一哲学命题的认知。藏族的傳统丧葬形式大致可分为墓葬、天葬、水葬、火葬和塔葬等5种。其中最高级别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水葬一般流行在沿江靠湖地区,土葬为最少。刚察地区藏族的丧葬以天葬、火葬为主。
据传,天葬起源于11世纪。当时有位著名的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在西藏传法,他大力提倡这种葬法,并且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天葬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碎尸喂鹰。佛教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的罪孽,而且利于灵魂转世。藏族选择天葬,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一是对佛的无比虔诚,在这种伟大的虔诚中肯定了自己的信仰。二是告诉尘世间依然奔波的俗人,让他们看看人的躯体不过是寄放灵魂的暂住地,从而让他们清醒,要轻薄现世的一切欲念,忘掉今生的利禄纷争,一心向善,专修来世。
火葬时由僧侣选定地址,用石块作好台架,堆上柴木,浇上酥油,将尸体用白布或黄布裹上,放置柴堆之上,点火焚化,在火堆上分撒五谷等物。火葬是仅次于塔葬的一种高贵的丧葬方式。过去一般的活佛或达宫贵人死后,采取火葬。高僧、活佛的骨灰制成舍利宝塔供于殿内。现在火葬已大众化。
刚察地区藏族不论谁家的人去世,族人邻居都会带茶叶、酥油等前往吊唁,帮助处理丧事,参加殡葬。出殡日期与具体时刻多由僧侣卜定。死者家人要请僧侣为死者念超度经。死者亲属视家庭经济状况,还到本地一些寺院或塔尔寺、拉卜楞寺、拉萨等地去布施钱、物,甚至包括牲畜及死者遗物。
亲属服孝期为49天或满本年。服孝期间,不穿新装,不过节日,不参加娱乐活动,不杀生。男子49天内不理发,一年内帽子翻戴或帽沿贴白布以示戴孝。女子49天内不梳头,辫梢子系白布条或白羊毛绳。服孝期间不饮酒,供奉香火不断。
行·旅·习·俗
刚察藏族拥有“草原铁骑”之称的“青海骢”骏马和“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无论放牧、聚会、探亲,行必乘马,家家备有崭新精致的鞍具。购物买粮,迁帐搬家,离不开牦牛驮物驮粮。为此牧民对乘马,驮牛百般爱护,使他们都长的身健体壮。刚察藏族因长期游牧生活使然,不会乘马者被家人引以为耻。刚察地区马匹多雄健高大,性烈气暴,藏族青年不敢骑烈马,必被部落族人笑话,视为懦夫。所以,惯乘各种马匹,能够驯服烈马,是藏族青年的惯技。
牧民行旅外出,一般是晓行夜宿,只要遇到帐房就可安身。遇有急事,连夜赶路亦是常事。一般乘马一小时驶15公里,一日可连续奔驶10小时,赶150余公里的路程。现在牧民购买摩托车、自行车较普遍,只要道路平坦,就骑摩托车出外。牧民出乡、出县,因有发达的交通条件,亦不用骑马。但翻山越岭,迁帐转移牧场,还是乘马,以便照看牲畜,只是使用乘马的范围大大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