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中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研究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d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需要系统性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为此,要在把握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中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通过夯实他们城市融入的现实基础、完善制度保障、优化人文环境和提升主体素质,加速他们的城市融入。
  【关键词】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制度;政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73-03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融入城市,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要在全面把握他们价值观特征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保障制度和支持政策,积极推动他们的城市融入。
  一、进一步夯实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现实基础
  要实现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本质性地融入城市,就必须提高他们城市融入中价值取向的融合度,首先要夯实其城市融入价值观形成的现实基础,使他们的价值观与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具有共存性、和谐性和一定的融合度。
  (一)进一步促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
  要實现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需要他们在城市中有比较稳定的工作。这是他们城市融入的立足之本。应该从三方面去促进他们的稳定就业。一是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拓宽他们的就业途径。有关调查说明,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主要依靠人际关系找工作,人际关系对他们就业的途径有较大的影响,这导致他们就业面窄,就业机会少,常处于失业状态。为此,政府应该针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设置专门的职业介绍体系,健全针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相关的用工信息发,并对他们的就业情况进行整体上的调控。同时政府可以针对失业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促进他们稳定的再就业。二是加强政府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购买,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自主选择的培训新机制。三是开展与职业发展空间链接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增强他们的稳定就业能力。同时要拓展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内容,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的指导。
  只有进一步促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才能消解就业条件与就业期望存在的距离产生的矛盾,让就业条件与就业价值观更加契合,从而促进和谐融入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的经济生活。
  (二)进一步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水平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城市融入。目前,应该从三方面促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增长。其一,进一步健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合理增长的法律法规,使得相关部门在解决工资问题时候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二,政府要适当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定位进行宏观调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指导线制度,发挥工资指导制度对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的指导作用,使得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增长总体上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三,加强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集中较多的企业或单位的监督力度与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这些企业通过延长劳动时间、降低计件工资单价等手段变相减少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行为。
  只有进一步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增长,才能化解他们合理消费需要与经济收入之间的矛盾,满足他们合理的消费需求,让他们在消费价值观上适应城市的经济生活。
  (三)进一步增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
  帮助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解决住房问题,是解决他们城市融入的重要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强化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其一,流入地政府应给予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待遇,将他们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的范围。针对那些在城市稳定工作有一定年限的且受收入较低的及住房有困难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流入地政府应参照当地城镇居民的标准,向他们提供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 其二,流入地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继续加强对企业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缴付的指导与监督,保障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依法享有住房公积金待遇,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从而提高他们的购房能力。其三,流入地政府在城市住房建设的规划中,应将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考虑进去。特别是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中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改造与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建设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公寓。
  只有进一步增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才能化解他们居住期许与居住现状之间的矛盾,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增加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价值认同,促进其居住条件与其居住价值观的契合,减少城市融入中的矛盾。
  二、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中的制度保障
  价值观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现实中的实践来积累。而在现实实践中,政策制度是价值观培育有效的合法性资源,它的规范力量是价值观培育最有力的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中的制度保障,以此来培育、发展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形成有利于其城市融入的价值观。
  (一)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制度
  有没有完备的权益保障制度,有没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相关权益,直接影响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制度。一是让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享有与市民相同的权益保障,将他们的权益保障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特别是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加大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合同保障的监管力度;建立拖欠劳动报酬的补偿制度;完善劳动休息权、劳动健康权等方面的切实保障。在文化权益保障方面,政府要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大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权益保障力度,增加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大众传媒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新型工会的建设。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行业和企业中建立相应的网格化的工会组织,将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吸纳为组织成员,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帮助他们在遭遇侵权时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三是将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维权纳入法制化轨道,开发民间的非政府维权组织资源,拓展团体诉讼救济的途径。   只有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制度,才能化解权益保障的不足与较为积极的权益意识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在城市政治生活中感受到制度的力量,体会到作为城市居民的主人感,从而促进他们权益保障现实条件与其权益价值观的契合,减少他们在城市融入出现的矛盾与冲突。
  (二)进一步强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政治参与制度
  能否有较充分的政治参与,也影响着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为此,要从三方面去着手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参与制度。一是要鼓励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在网络时代,使用网络已成为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而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也是网络大军中的重要成员。因此政府要重视网络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完善实名制的网络参政系统,使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便捷地通过网络合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诉求,而政府也要马上应对他们的意见与诉求及时给予回应。二是要充分发挥党政组织的作用,培养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意见领袖。不断增加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在有序政治参与相关组织中所占的比例,让他们的利益诉求与意见表达更好的传达给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要保证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在听证会上的人数比例,确保他们在城市公共议题等问题上享有足够的话语权和意见表达权。
  只有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政治参与制度,才能提高他们对政治活动的价值认知,让他们能及时发表的自己的意见与利益诉求,体会到作为城市居民享有的政治权益,从而促进他们现代公民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他们在城市政治生活中的和谐融入。
  (三)进一步加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身份认同的制度建设
  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认同,影响着他们的城市融入。要从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认同。其一,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证制度。首先是降低居住证申请的门槛,建立便捷的居住证与户籍转化机制。其次是建立动态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再次是依靠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完善开发居住证的使用功能。其二,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制度。首先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积分指标体系,逐步增强政策普惠性。其次是简化积分入户的申请过程,加强跨各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再次是加强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政策的宣传。其三,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教育制度。政府应该将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输入地的财政支出。保障他们子女在输入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并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只有进一步完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身份认同的制度建设,才能使城市身份认同制度条件与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价值观相契合,使他们在思想上与城市现实生活中真正感受到作为城市人的归宿感,增强其城市融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进一步优化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人文环境
  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对价值观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价值观培育的人文环境,促进他们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城市融入。
  (一)进一步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度
  新生進城务工人员在文化价值观上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度,影响着他们的城市融入。要从两方面去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增加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的文化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在社区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鼓励大家一起面对面进行交流,共同遵守城市文明公约,摒弃“同乡”“老乡”等区域亚文化。其二,提升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体验。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应定期组织各种免费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他们参与和体验多元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挖掘生活中乡土文化元素和能反映他们群体特征的文艺素材,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让广大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主动承担起城市新文化建设者的责任,在创造中强化他们的文化体验。
  只有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认同和接受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以及文化交流中培育起相容的文化价值观,增加他们的文化认同,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
  (二)进一步增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生活的适应性
  调查显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较低,没有深入地适应城市生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增强他们城市生活的适应性,更多地培育其城市价值观,促进其深入的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具体来讲,可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和市民意识等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城市文明意识,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文明环保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性的社区活动,大力加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市民意识”,引导和教育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真正完成从“进城务工人员”到“市民”的转化。
  这样通过城市生活的熏陶和感染,进一步增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生活的适应性,才能更好地养成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价值观,促进其深入的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三)进一步提升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的相互包容度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与当地市民的相互包容,特别是市民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包容,影响着他们的城市融入。为此,一方面要消除城市居民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个人偏见和歧视。通过宣传他们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以及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城市居民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把他们置于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理念和行为等方面逐步缩小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在生活中逐步市民化。同时有关方面与相关部门应该多举办当地居民与进城务工人员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在交流中对彼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同。
  只有这样,双方才能消除隔阂距离,营造一个城市社会和谐相处的环境,进而增加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和社会价值观认同感,促进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城市。   四、进一步提升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主体素质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能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特别是养成加速城市融入的价值观,除了客观方面的条件外,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个体素质,尤其是与城市融入的价值观直接关联的素质,成为非常重要的主观因素。
  (一)进一步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对市民化的认识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成为非农产业工人的市民化趋势已不可阻挡。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和潮流,增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的认识。他们只有形成了市民化是时代潮流的认识,才能在价值观上认同市民化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城市融入的价值观。为此,有关方面和部门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认识到城市融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到他们成为非农产业工人是客观的趋势,在主观上做好市民化的准备,进一步提高对市民化的认识。这无疑有助于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养成城市融入的价值观,从而加速其城市融入。
  (二)进一步调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积极性
  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价值观培育,不能单靠外在因素的被动推动,更重要的是靠增强他们城市融入的积极性来形成持久的融入动力。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要在对市民化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主动的态度,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要养成与城市融入相匹配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观转型与更新,增强融入城市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知识、技能和修养的意识,不断追求个人的发展,在自主学习、科学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逐步增加对城市生活方式、文化风俗、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理解和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城市生活。
  (三)进一步提升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他们是否具备与城市居民趋同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仍然需要一种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有趋同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群体才能实现求同存异,和谐地生活和工作在同一个社会、社区或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当前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要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要认同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行,形成与城市居民本质上趋同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在思想特别是行为上与城市居民看齐,逐步形成城市化生活的行为习惯,使自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与城市居民趋同,从而促进自己更为顺畅的城市融入。
  总之,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融入城市是一个过程,必须通过系统的制度、政策和系列的举措,来培育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中的价值观,并以此推进他们的城市融入,加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化质量。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今年两会上,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谋划,到惠农兴农的部署,再到对困难群众冷暖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体现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深厚人民情怀,为做好新形势下的
期刊
【摘 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的内涵、要素和特点等进行尝试性界定,然后结合化学系实际刍议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平台如何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党建;团建;党建带团建;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68-03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党建带团建工作和共青
期刊
【摘 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设性政策,尤其是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邓小平的扶贫思想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习近平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现,当下扶贫工作基本原则与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分析的社会主义摆脱贫穷的根本原则具有深层的内在一致性。本文主要基于对邓
期刊
【摘 要】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硬,综合国力在世界之林中稳步提升,我国各大城市举办大型活动的几率与频率也随之大幅增加。政府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资源在公共安全管理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境下日显捉襟。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从社会治理理论视角出发,围绕法律法规建设、分级管理规范设计、指导培训强化等重要模块,构建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大型活动管理模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吸收西方德育教育理论以及国内德育“转化说”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德育对象特点组织适当行为,从而提高他们自我道德水平,并能指导个人生活实践的教育活动。具体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澄明,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遮蔽,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合理回归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功能;澄明;遮蔽;合理回归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但这6000万的留守儿童存在着普遍“污名化”的现象,在公众的认知里“留守儿童”就等于“问题儿童”,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之下,他们不仅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还要受到社会看法带给他们的压力。致使他们一方面不被教育者所重视;另一方面,他们在这一压力之下变得更加自卑敏感、自我效能减弱甚至内化“污名化”标签。帮助他们去“污名化”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哈尔滨商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以专业为依托、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激励行动”项目为平台,深入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等多家单位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践行着敬业、诚信、友善、尊老爱幼、友爱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连,将爱国志与报国情相联系,将学科优势继续运用到推进社会
期刊
【摘 要】建瓯市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工作,全力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互融互促、同频共振,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需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现状,助力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73-03  建瓯全市36
期刊
【摘 要】对于达斡尔族历史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有所欠缺。在研究达斡尔族历史时,应注意近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要借助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还应注意对民族世居地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着力研究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政治变迁过程,政治与社会的互动,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社会变迁过程。  【关键词】达斡尔;历史;政治;社会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
期刊
【摘 要】本文着眼于“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的现状,以温州“新青年下乡”作为研究的实践模板,研究和探讨“高校与农村”两个舆论场的双赢互补对接模式,分析该模式的运行机制、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在此实践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阐明“高校和农村”两个舆论场的双赢互补对接模式的推广价值所在,并就该模式的完善和推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农村;舆论场;对接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