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散文)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语:熊辉(西南大学)
  我和潘云贵算是忘年交,他是我喜爱的90后作家,我对他的创作十分熟悉,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我几乎能在书海中一眼识别出他的作品。仅就散文而言,尽管人们一直将他划入青春写作或所谓的“治愈型作家”之列,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潘云贵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优美的文字和轻松的描写,在不经意间抵达生活的至理。
  潘云贵的散文讲述了生命的限度和情感的无限,在对过往的美好回忆或对人生风景的仰慕中,流露出淡然而又沉重的喟叹。那篇最初发表在《美文》而后被《读者》转载的《有颗橘子永远十七》,想必勾起了无数人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在匆忙的现实生活中重新去发现青春岁月的美好,由此慰藉迷茫而寂寥的人生。但透过孩子般无邪的对话和交往细节,我们再来审视成人的世界,不免心生悲凉,曾经的纯情和明澈心智都去哪里了?当我们真正步入童年时所盼望的“长大”后的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从眼前消失,尘世的纷繁和世俗的欲望填满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有颗橘子永远十七》至少在两个向度上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一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美好的岁月终将被尘封,我们不得不走向喧嚣的现实,“永远十七”只是我们无能的梦想;二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讲,那些在生命中留下印痕的人与事,终究敌不过现实的距离,与我们逐渐失去交集,却犹如黑暗星空中点缀的明星,时常引发美好的遐想。
  人生充满无法抗拒的宿命,但潘云贵却用自己的散文进行顽强的抵制,由此在精神世界里延续着生命的光芒。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散文《我所感受到的衰老》,其显文本意义无非是在告诉读者,无论我们处于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还是风华正茂的盛年,都敌不过时间的脚步,衰老总会在某个转角徐徐向我们走来。倘若此文的写作旨趣如此,那不过是对华年早逝和时不待我之亘古命题的重新阐发,文章毫无新意和价值可言。但仔细分析,潘云贵在这篇文章中要表达的潜文本意义绝非如此简单,他甚至表达了存在主义的终极思考,那就是人生充满劳籍,生命总有时限,但我们却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不忽视沿途的美景及其给心灵带来的颤栗。
  对芸芸众生相的刻画以及对生命个体的关注,是潘云贵散文带给读者最温暖的情愫。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为着生计而展示出不同的精神面貌,演绎着人生百态,但我们却很难看清生活的本相,也难以理解每一张面孔背后隐藏的故事。由此而论,潘云贵的《妆》这篇散文,可谓对生活进行了最本质而无情的揭示,文章中的“化妆”和“化妆室”均富含隐喻意义,叙事主体逐渐从“我”过渡到年青的女化妆师。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化妆师,都力图将不一样的自我展现在别人面前,竭力掩盖身上的诸多缺陷抑或悲苦。推而论之,我们的生活场域就是一个化妆室,大部人都是在化妆后获得了被他人认可的面具,用漂亮的假面孔遮盖岁月的风霜、生活的劳累以及不堪重负的挫折;当然,也有人厌倦了戴着面具的日子,卸去妆束,将自身衰老、疲惫、愁苦的样子裸露出来,从而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善待周遭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都有别人无法察觉和理解的隐痛,并非如光鲜外表那样过着爽心悦目的日子。
  潘云贵散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优美而轻松,作者本人常常在与另一个自我对话的过程中,推进叙述并获得情感的升华,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读罢,优美的审美感知和沉重的情感思想同时袭来,让读者在感叹作者语言和叙事架构能力的同时,内心充满无尽的思考与触动。
  1
  从清水中抽出脸来,在镜子前立定,坐好,闭上眼睛,想象此刻的自己正在换上别人的脸。
  先是爽肤水带着些许酒精的气味从脸上抹开,我如置身雨后的林场,紧绷的面颊瞬间变得清爽;之后乳液与皮肤开始接触,毛孔如同张开的小小嘴巴,很快就吸进黏稠的白色液体,脸蛋逐渐嫩滑起来;再涂一层保湿霜,由手心绕着两腮往外旋转、抚摸。做完这些,我睁开眼睛,往镜中看去,还是自己的那张脸,松了口气。姐姐站在一旁,说:“这些仅仅是基础护理,神奇的事情在后面,不习惯就继续闭眼。”
  一张脸,自己究竟要花多少精力去照看它?作为一个男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今年寒假,好像仅仅是睡了一觉醒来,这个世界就进入了一种焦灼、慌乱的状态,我在窗边往外望去,满眼是口罩,什么东西都在失去最初的面目,在遮蔽下看不清楚了。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原本就不景气的图书市场更显低迷,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我接受出版社的要求,开始在线上宣传自己出版的图书作品。场地是家中的一处小角落,工具是一台手机,在5.8英寸的长方形屏幕里,我看到的仅是自己的脸,屏幕另一头正坐着一个个上帝,他们以匿名的方式发送汉字或表情,让我知道自己正在被观看。
  也是过了很久才习惯自己像猎物那样被陌生的目光捕获。记得每次理发时,我都害怕师傅会盯着我右侧的额头看。在刘海被剪刀咬开的一剎那,弯曲、扭捏、身长2.4厘米的伤疤就像蜈蚣一样爬了出来。下面是凸起的隆块,坚硬,突兀,像座山丘,矗立在我略显扁平的额头上。那是小学体育课上自己跟同学练习摔跤,一不留神被对方摔到石阶上留下的伤痕。我到现在仍会时常感觉到疼,并非来自伤口本身,而是由于被人注视。
  当然,几次过来理发后,师傅也已见怪不怪,后头再看到我额头上的疤也像是见到老熟人一样自然。我一紧张起来,他便跟我打趣,聊起他手臂上的一道伤疤:“以前当学徒时心可大了,有回没注意被刚烧好的热水烫到了,你看,像不像个纪念章盖在上面?”他一边说,一边停下手中的剪刀,捋起衣袖给看我。他笑着,仿佛那烫伤的手臂并不属于自己,目光那么温柔,如夜晚洒落的星光。
  现在呢,只是面对手机屏幕,我却也显得慌张,手脚摆在哪都像是多余,恐惧的源头来自一种无法确定的陌生,在手机传输的信号那头,究竟坐着怎样的一群人,带着什么样的目光围观我,是欣赏,是嘲讽,还是可怜我这样一个无奈露脸的写作者?我愣愣地盯着镜头。似乎少了点什么?我的心头总是有种不安和空落落。“是你自己。”姐姐说,“没有人愿意盯着一个素颜主播超过10秒。”她反复提醒我要学着保养和化妆。   “可我是男生啊!”我对她喊道,眉毛中间挤出一个“川”字,并做出拒绝的手势。这是从小生活的乡野环境及父辈一代人粗糙、黝黑、硬气形成的雄性面貌对我根深蒂固的影响,我的骨头、皮肉,还有意志都有来自雄壮山河的参照。“娘”是与“父”对立的,如同“女”跟“男”在性别上有清晰的界定,不容模糊与篡改。阴柔、妖娆、妩媚、软弱这些形容词所指向的修饰物,在作为成年男性的我身上禁止出现。
  “但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姐姐无语地看了我一眼。初中毕业后就跑向城市的她,同所有进入到潮流前线的年轻人一样,有着跟乡村永远敌对的审美认知。她轻叹口气,让我好好看看镜子里的自己。
  2
  我平静打量着映入瞳孔的男孩。他皮肤粗糙,面色暗淡,眼袋重,眼圈黑,嘴唇皲裂如旱地。这是我看到的村子里所有同龄男性的模样,毫无异常,他们都在遗忘自己的皮囊,迎接着岁月,迎接着跟父辈相像的明天。
  “但你再瞧瞧他们……”姐姐用手点开手机上的照片,并将其不断放大。我瞥见一张张少男明星青春的面孔。他们与我生活中遇见的那些男孩子相比,好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灯火璀璨,每个角落似乎都挂满华丽的衣裳,大家没有生活的痛感,也没有时间的压力,那一张张光亮帅气、没有丝毫褶皱的面孔就是最好的佐证。他们施着粉黛,画着眼线,涂着唇彩,双眼带着美瞳格外明亮有神,这些在如我这样的男生看来极其女性化的部分,似乎很自然地融入到他们的身上。
  “你看着他们会觉得不舒服吗?他们的粉丝可都是女孩子,女生对他们都没意见,喜欢得要命,你还觉得有问题吗?”姐姐仿佛在为我和她有差异的审美辩驳着,她一边说一边已经从她包里掏出各种工具,“你去满大街看看,现在那些好看的男生,有几个是天生的,还不是保养跟化妆出来的。都什么时代了,哪个人就只会单纯看你写的东西,你的脸很重要!来,坐好,头抬高点,看不惯就把眼睛闭上。”
  姐姐在城里商场当服装导购员,长年累月见过太多想法顽固的顾客,早已锻造出一套叫人无比信服的说辞。我竟然在她的话语声里,像一头绵羊,闭上了眼睛,并在黑暗中期待着她会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魔术师那样,让我看到一个新世界。
  3
  生命当中,记得第一次听到“保养”这个词,是在高二下学期。
  一次周末晚自习,我先到教室,随后听见后边来的女孩子一阵清脆的声音,我悄悄转过头看了一眼,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说:“你都十八岁了,怎么还不懂得保养?”被问的女孩摸了一下自己的面庞,低下头来,随即又抬起头,向那个精心打理的女生,眼中发出渴望的光芒。
  当青春不再繁盛的时候,我们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延缓它的逝去。许多人选择化妆,因為它最见效果,瞬间让人光鲜亮丽,仿佛回到昨日。
  “好了!”随着如画师一般的姐姐停下手中的眉笔,我睁开眼睛,看见镜子里的少年如此陌生。他皮肤白皙粉嫩,眉毛如剑,又显浓茂,二十七岁的自己又变回十七岁的模样,我问姐姐:“这真的是我吗?”她得意地点点头,用手轻轻整理我额前的刘海,漫不经心地说:“你会喜欢上这种感觉的。”
  在她那里,我开始认识一些新词,如同发现一个个新大陆,譬如“眼霜”“面扑”“乳液”“角质”“T字区”……在这之前,我或许听过它们,但并不知道它们的实际模样。对像我这样没有碰过化妆品的男生来说,它们曾遥远得像我永远无法登陆的岛屿。姐姐像个老师,不断细心地想把存放在她世界里的词汇教给我,不忘交代“你需要学会做这件事,有时间自己就练习,不难的”。
  而我一直是个非常笨拙的人,对于化妆这件事,始终没有学会。姐姐呢,本想好好让我学到这个在当下她觉得跟学开车一样寻常的技能,但无奈受疫情影响,她上班的商场入不敷出,准备裁员,这段时间她必须兢兢业业保住这微薄薪资的饭碗,无法轻易请假回来。她帮我联系了一家形象设计公司,其实是一家小店,在市区里,离村子还有些远,但因为去年村口通了公交车,市区似乎也就离村子不远了。慢慢地,跑向城里的人越来越多,村子在日光下也显得空荡荡了,但我喜欢少有人观看的事物,有一种寂寞却显本真的美。
  4
  说到这家形象设计公司,兴许是店租便宜的缘故,它坐落在城市的老街上,新潮的店面装潢跟周围一排老房子格格不入,店名叫“巴黎春天”。它就像偶然闯入养老院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
  我走进“巴黎春天”,不做其他项目,仅仅是在里面化妆。多去了几次,就跟店里的化妆师十分熟悉了。
  她扎着马尾,化淡妆,隐约还能看见眼睑的脂肪粒和额头的痘印,戴着蓝色口罩,一身牛仔工装。每回我坐在她跟前,觉得自己就像个流水线上的产品,她按照习惯的步骤熟稔地塑造我的面容。起初可能是因为疫情还未解除,也可能是她性格的原因,她并不跟人聊天,唯一能与人沟通的只是一双常显倦怠的眼睛。去过两次以后,相对熟悉了点,才发现她挺爱说话。
  她问我化妆的目的,我说是为了做直播。她说疫情期间,主播带货的生意倒红火得不行。我说我是为了宣传书,她笑了一下,说少见。顺便她指了指左手边的一个过道,说:“那里可能适合你,租一个小间,化好妆就可以过去直播,拍摄的、打光的设备都有,隔音效果也还行。噢,要是播的时间过长,妆花了,还能立马过来补妆。”
  我被她一说,便起身,好奇地往过道走去。过道曲曲折折。穿过一个照相布景的屏风,会看到两旁有很多小房间,很密很深,无论白天黑夜都需要开灯。我像走进一个迷宫一样,一间房正好半开着门,空空的四壁,那些留着油渍、烟灰的桌子像终年躺在这里的浪人,桌上的手机架、音响、茶杯、护肤液的瓶子仿佛放了很久,位置从来没有改变过。四周散发一股浓郁的、沉闷的气息,从房间一直弥漫在过道上,像是密林中永远无法驱散的雾气,也像是一些人停滞在此的命运。尘埃起起伏伏,见证这个狭小世界每天往来的身影。
  “以前人不多的,现在每天尤其是夜里都能租满,唱唱跳跳,哭哭闹闹,什么样的直播方式都有,就为了赚钱。你要不要来一间嘛?”她这下又像个销售员在跟我说话。被我摆摆手婉拒后,她嘴边嘟囔了一句:“这年头,实体生意真的越来越不好做了。改天我可能也要去当主播了。”   “带货吗?”我问。
  她答道:“教人化妆。”
  我们一下子不约而同笑起来。
  5
  人逐渐迷恋化妆,很大原因是妆容有时如同面具,我们躲在后面,可以不用暴露自我真实脆弱的部分,言行举止也可以换成一种陌生却想尝试的风格,久而久之,逃离自我,自己就成了别人,不必在乎过多目光,不必承担太多责任。
  某一次她撩开我的刘海,看到我右边额头因摔伤而留下的疤痕,略显惊讶后说:“可惜了。”我扑哧一笑,回她一句:“没事的,都习惯了。”
  她忙补了句:“我也习惯了,来化妆的,脸上基本都有问题。”
  我突然张大眼睛通过镜子看她,她收到信号,知道我很好奇,便开始讲第一个故事。
  “前天来了个女孩子,给她上妆的时候,发现她戴的是假发,我往她额头抹BB霜的时候,见着很多伤疤,就像蜈蚣那样趴在那里,我迟疑了一会儿,手都不利索了。”她说起时目光里仍带着恐惧。
  “她那会儿也知道你在看她吧,她是不是很难受?”我问。
  “没有,女孩很淡然的,跟我说,她上个月出了车祸,比较严重的那种,头都快撞坏了,以为自己要死了,后来抢救过来,头上缝了数不清的伤口,在病房待了很久才适应了镜子中的自己。因为见到了医院里太多的死亡,就觉得老天对她还算好。出院后,就想好好生活,过来化个妆继续去学校上学。”她一边解释,一边蘸着眉粉往我眉上描,话一说完,两边眉月已经清朗俊秀,节奏控制得近乎完美。
  而我还在想该怎样评价故事里的女孩,坚强,勇敢,乐观,似乎所有人面对这样的人物素材,都能想到的词,我却想藏起来,脱口而出的是:“真是个有意思的人。”
  “可不是。”她没有太多笑容,回了一句,随后对着镜子里的我说,“还满意吗?”
  我腼腆一笑,面颊不知不觉羞红起来。
  她说现在的人都追求精致,好多男人也学着化妆、保养自己了,尤其是从90后这一代人开始,这股潮流都铺开了,她已经见怪不怪。
  每天都有很多人出入影楼化妆间,有经常熬夜而面色憔悴的大龄女性,为了相亲来这里获得一种新形象;有上了岁数的阿姨,试图在粉底覆盖下重新找到年青时的感觉;也有要参加各种求职面试的青年,想在这里拥有自信的笑容……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太多人都在这里改变自己,真实与虚假不再是他们考虑的内容,多数人只是想得到一种认可。这样的“认可”可以是一句赞美,也可以是嘴角浮现的笑意,甚至仅是一道温柔却稍纵即逝的目光,这些常构成他们活着的资本或意义。它们仿佛被倾倒在人生纸面上的水墨,会从第一页一直渗到此后的许多页,谁想要真正摆脱,已不容易。
  6
  当凝视镜中的自己,暗淡、粗糙的皮肤在水、乳、霜及粉底涂抹下变得白嫩、细腻、光滑,过往的青春似乎通过镜面返回,紧闭的双眼和嘴唇张开,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神情,不得不佩服化妆师的“妙手回春”。
  身体是一部私人史,而脸面通常是其中公开的部分,每个人都珍视其裸露在众人面前的机会。五官、肤色藏着我们的身份,在乡野和城市两种环境下分别成长起来的个体于此方面显然不同,旁人一眼便能瞧出,这是后天很难遮掩的部分,但有人仍想努力掩盖人生的来路,而获得一种高贵。
  她跟我说起一个客户:“是个小伙子,年龄跟你差不多,来做皮肤的,要漂白。說实话,这一项,我们店里很少做,毕竟对皮肤伤害很大。以前就有个明星,美国的,很出名,就做了漂白,结果很吓人。我跟他说,平时化妆就可以,他说全身都想白净,还是想做。”
  “那个明星是迈克尔·杰克逊。”我回答她,顺道又问,“那个男孩子一定很自卑吧?”
  “他应该是常年在海边渔村生活的孩子,终日吹着海风的人皮肤都是这样,黝黑、粗糙,后来到了城里学习、工作,受周围环境影响,都想有张好脸面,有个‘好出身’,连生来的肤色都要改。”
  人们都喜欢鲜明的面孔和身体,浓密的眉毛,刀锋般的眉形,白皙的肤色,莹亮的瞳孔,擦着腮红的两颊,两侧涂抹阴影的鼻梁,樱桃色流光的唇彩。我们观看这些,色彩与形体的冲击,掩盖了之外的细节,意识远离事物本身的真相。越来越多的眼睛沉沦于颜色与形式的泥沼中,无法瞥见真相,寻找真相,在异常魅惑的时代,逐渐失明。
  读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画皮”一章及其衍生的故事改编文本,无不在探讨人与皮相的关系。从古至今,无人能够经受住外在世界的诱惑,而如松般坚定生长于这天地间。妖精准抓住人性当中的这一弱点,施以魅计,世间男儿皆被引入情欲陷阱。一个人要想控制身上的动物性是不容易的,尤其在当下时代,可挑选可观望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我们都迷失在欲望的深海当中,找不到一张属于自己真正的脸。
  7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来化妆的。”
  她偶尔跟我说起一些特别的人,他们平日里承受了太多脸上的脂粉和别人的目光,来这里或许只是为了躺一会儿。她帮他们卸妆,在这不被太多人关注的角落里,会看见这些真实的生命,他们的身体都会在蘸满卸妆液的化妆棉拂过面颊后微颤,镜子里逐渐显现出另一张脸,皱纹、斑点、疙瘩、疤痕……时间对人的残酷在那一刻淋漓体现,谁也没有被它轻饶。
  “有个女孩子,本身很水灵,但因为工作需要,需要时常化妆。有一天她来我们店里,我给她卸妆,当她在镜子前看到自己清爽的面容时,瞬间哭了,说真累啊,这样的生活。”她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了语气,之后又继续轻柔说道,“我是理解的,我每天也要化妆来上班,主要是淡妆,但还是嫌麻烦。你们男孩子都不知道我们花在一张脸上的成本有多高,伤害又有多大。经常化妆,就会受到化妆品的摧残,变得暗沉粗糙……”
  她絮絮叨叨聊起来,说着别人,又像在说自己。我期待她会跟我说到更多关于她自己的部分,除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她的丈夫、孩子,或者她的原生家庭,我乐意去倾听所有家庭的故事,从中来找寻自己家的记忆,作为一种参照和提醒。但她每次都能控制和客户聊天的范围,不逾越分毫,好像一个夏天里穿着得体的女人,恪守内心的道德标准,不裸露多余的部分。
  8
  我到现在,仍只是记住了她晃动的马尾、眼睑的脂肪粒、额头的痘印,以及蓝色口罩上面的眼睛。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她跟我说的那些话都是从这双眼睛里传出来的。
  众多血丝游弋于她的眼白,眼珠似乎覆盖着一层灰色的薄膜,她也懒得将其转动,看我时,眼神显得冷静而无意图。这是她身上无法用粉底遮盖的地方,极其真实地表达着她的疲倦、木然,好像对这世界、对这生活,没有爱,也没有恨。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但我对人的外表与内在的深刻理解,却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她一次一次为我化妆的时刻。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她提醒我,也带给我思考。我仿佛透过她看到了她所接触到的那些人,为皮囊、为欲望愁苦的一批人,他们分散于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因现实境遇而共同抵达这里,在镜中与镜外世界里更换表情、身份及命运的路径。过去和此刻在这里,虚假和真实在这里,赞叹和唏嘘在这里,一个时代的悲欢在这里显出雪泥鸿爪。
  从降生到离世,错综的褶皱是交错的谜面,强调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人从褶皱中来,也要回到褶皱中去。无论怎样遮蔽你的残缺或延缓衰老,那些皱纹、那些疤痕、那些脓包、那些血丝总能见缝插针地在某个时刻暴露。
  完美在人身上是一个不存在的评价用语,谁都有或大或小的缺陷,来自天生或者后来的环境。化妆给他们带来皮相上短暂的完美之感,你可以说那是他们的错觉,一切都会在卸妆后回到之前的生活,但他们享受这些须臾错觉,好歹世界在这时有用正眼瞧过他们。
  责编:周朝军
其他文献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对于我们山区教师来说,由于面对的学生底子薄,见识少,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单一,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成绩,就只有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相同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且达到理想的效果,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是前提,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手段。  一、读透教材、课标,精心设计教案。  我每上一节课之前都要先读读教材,看看课标,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我都要认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
期刊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新课标指出“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究价值的题材和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有了重要的
期刊
老蘇(散文节选)
期刊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特别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由此可见,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坚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等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书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也还很困
期刊
推荐语:田原(日本城西国际大学)  散文是中国传统悠久的文学形式,在整个文学中占有一定分量。一篇好的散文不仅要有脉络可循,情真意切,形散神不散;又要具备立意新颖和强烈的趣味性,并在有限的文字中凸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现代汉语中传统意义上的带有一定抒情性的散文在其他语言中很少见,国外也很少有散文家这一名称,尽管英语中有强调带有抒情性散文的prose这一单词。一般称为随笔家essayist。偶尔会看到
期刊
大年初六,雪停了。陈盈海醒来,看见白色的光把房间四面墙都映得雪亮。“雪亮”,他想这个词在这个时候用真是准确。隔着门,他听见张昌云让小佐到外面玩去,“你爸睡觉呢,别吵他。”于是,翻一个身,他就又睡了。  没做完的梦继续做下去。昨天在大舅家跟他相亲的女孩,他看不清脸,但知道是她。他们站在背风的楼道里,远离楼下的人们,但仍能听得见他们说话的声音。也许说话的是其他房子里的人。她靠在生锈的铁栏杆上,不时伸出
期刊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一代新人。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期刊
推荐语:敬文东(北京大学)  许多人都知道,文学博士杨碧薇热爱摇滚,痴迷旅行。她的活力就像她的文字一般绵延久长,常常刚停歇,又启程,把自己和相机,连同一份等候中转的心情匆匆打包,就立刻送入风景册中斑斓光彩的某页。2011年,杨碧薇大学毕业,离开了生活四年的广西,又一路南行,到琼州海峡另一头的椰城海口继续求学。昭通和海口,一个依山,一个临海。悬殊的地形,相悖的方位,竟然向中间汇合,滋养出她歌手、诗人
期刊
【摘 要】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若不然,课堂教学将是枯燥无味,学生视听课为受罪。  【关键词】语言;地理;教学  古人说“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充分肯定了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