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抓住智慧解读文本的关键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文本素读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是智慧解读文本的关键。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抓住备课时遇到的问题、课堂中产生的有争议的问题,以及学生自主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发掘多样化的智慧文本解读角度,提升师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
  智慧解读 问题意识 解读角度 思维品质
  智慧解读文本,需要教师在素读文本时进行个性思考,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要学”“让学”的状态,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培养问题意识是智慧解读的关键。培养问题意识既能加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又能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宜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备课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培养自我的问题意识,加强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在教学《社戏》时,有个问题总在我脑海萦绕。《社戏》中“我”和农村小伙伴兴致勃勃地夜航看的戏让“我”很扫兴,可为什么文末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好吃,是因为那是“我”和小伙伴在深夜饿极了的情况下一起“偷”来的豆,满含农村小伙伴对“我”的优待。而很扫兴的戏,为什么是一生中看过的“最好的戏”?以前由于“唯教参是瞻”的思想根深蒂固,缺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文本的解读意识,这个问题我常常是不求甚解地放过。后来孙绍振老师的《经典小说解读》中的一段话,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中外许多小说解读之所以陷入无效或低效,其根本原因在于只满足于作为读者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文本。真正要读出小说深层的艺术奥秘,当设想自己作为作者进入创作过程,分析其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那样写。这是鲁迅和海德尔都曾指出过的。”
  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认真查找了相关资料,读了完整版的《社戏》,脑海中问题的答案才逐渐有了眉目。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我明白了鲁迅写《社戏》是想通过“我”成年后在城市剧院里看戏的经历和儿时在农村野外看戏的经历对比,表达对中国农村淳朴民风和中国农民美好人性的怀念和赞美,对农村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整版《社戏》好恶鲜明地表现了“我”对促狭逼仄的城市生活和冷漠自私的市侩嘴脸的鄙夷和厌弃。钱理群先生说:“鲁迅写(回忆)‘看戏’,其‘意’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通过‘戏’(‘看戏’)这面镜子,来折射出自己‘内心世界’(内在精神、情感、心理、性格)的某一侧面。”
  钱梦龙老师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因此教师不应该放过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要抓住问题,主动思考,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环节。
  二、抓住课堂有争议的问题
  目前虽然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大胆质疑,但讨论的问题大多是书本上、试卷上现成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少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并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探究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自主获得问题,或学生在文本素读中自發产生的非预设的问题,才算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实践,才能真正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养成思考和质疑批判的习惯。
  学习《小石潭记》时,我建议学生利用注释熟读课文、疏通大意,能够在解读文本中,尝试提出感到困惑的问题,把自学的收获和困惑写在读写笔记上。不少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有些虽是尚不能脱离教参的常规问题,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阶梯性引导和启发;而有部分学生能够脱离教参,提出新看法和新观点。比如,一名学生认为:“‘寂寥无人’是柳宗元用来形容小石潭的,不是说自己的。作者用了多种手法极力描写小石潭的水清、石异、树翠、鱼乐,是想告诉读者小石潭是个景色绝美之境,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有着备受冷落、被弃置的可悲境遇。这让作者感到同病相怜,想到自己的境遇:正当人生壮年,有才华却不被朝廷重用,被弃置在荒远偏僻的永州无所事事,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被贬谪、被弃置的孤寂而痛苦的生活。想到这,他才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乐而哀之感。”这名学生的见解独特,和古典诗词专家周振甫先生的解读有相通之处:“柳宗元在永州,对于永州山水之美感到了惊异。他觉得这样美好的山水隐没在荒凉的地方,正好比有才能的人受到排斥被放逐到边远地方去一样。这种感慨,在他的山水记中也流露出来。”
  特级教师王栋生曾说:“学生不是机器,教学的目的更不是制造机器。机器只能被操纵,人必须有思想。多年来,‘想’在教育教学中被忽略,学生缺乏自由的思想,缺乏怀疑批判的精神,这也是语文教学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要培养学生“想”的能力,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上每一次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树立问题意识的习惯。
  三、抓住自主预习产生的问题
  学习《〈诗经〉二首》时,有名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对课下注释提出不同看法,由此引起了全班热烈的争论。书本课下注释对《关雎》和《蒹葭》的解读都是“表达痴情男子对心上人思而不得的单相思爱情”。但这名学生认为《关雎》“表达的是男子求而得之的美满爱情,不是单相思”。他的理由是:
  从《关雎》中“流”“采”“芼”回环往复的变化运用上,可品味出男子追求倾慕的女子是苦尽甘来的。开始就像女子在水中“左右流之”捞取荇菜,不容易抓到。渐渐地,女子被男子的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含蓄地做出了回应,“采”字则暗示男子得到了女子芳心,于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随着两人的感情加深,男子决定挑选一个好日子把心爱的人娶回家。“芼”是“挑选”的意思,暗示男子挑选好日子成亲。终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一片喜庆热烈的钟鼓乐声中,男子把女子娶回家。
  而在《蒹葭》的回环往复中,从“长”“跻”“右”的变化和“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的转换上,可悟到男子苦苦追求心上人却始终不得,“伊人”始终都和男子保持着距离。因此,《蒹葭》才是表达单相思的。
  尽管这名学生的部分观点或可商榷,但他能积极思考,并引起全班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很好的开端。学生在素读文本的自主预习中,自发生成的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进入探索求知、自主解惑的主动学习的状态。培养问题意识,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有着不言而喻的好处。
  教参《关雎》的“教材解析”与“教学链接”教学片段的解读相矛盾,前者是表达男子单相思,“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而后者则认为“终于把她娶回家了”。这有可能是编者的特意安排,文本解读本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种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进行争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在文本素读中发掘文本个性解读的多种角度,能提出有见解的原发性问题。只有充分预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时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是更具价值的契机,教师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在文本解读中,真正养成问题意识,实现智慧解读,提升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 钱理群.读一读《社戏》全文[J].语文学习,1994(9).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 周振甫.诗文浅说[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4.
  [5] 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6] 郭致顺.《关雎》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2(7—8B).
其他文献
摘要  城市学校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逐步增大,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可以实施“低”“缓”“增”“实”的德育策略,加强班集体建设,夯实德育基础工作,实现家、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帮助该群体融入城市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德育工作 “低”“缓”“增”“实”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质的飞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空前
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锤炼学生品格,培养核心素养,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生态,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聚焦均衡办学背景下多元复杂、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创新推进“新三好”评价机制。所谓“新三好”,即在学校做“合格·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庭做“勤俭·孝敬”的好孩子,在社会做“公德·责任”的好公民。这一评价,着力于系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公民意识,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让不同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依法执法则是治理有效的重要实现手段.法律是国家意图在文本上的体现,国家意图能否落实有赖于法律实施.中国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法律肩负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乐府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征;  2.根据诗句特点设计探究活动,逐层推进,深入文本内部;  3.从七言诗句中读出“苦”,从问句中读出“悲悯”,通过三言诗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了解乐府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一首诗——《卖炭翁》。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朗读。)  师:很好,但如果你把第一节读得
在异文化田野调查中,彝族诗人阿库乌雾通过视阈的广阔性和视角的平行,保证了其民族志研究对象在形象上的丰富内涵和真实性。在旅美诗集《凯欧蒂神迹》中,他创作了大量与印第安神话、历史和信仰相关的诗篇。这些诗篇既是异文化田野调查作用于诗人情感的艺术结晶,也是诗人对印第安文化的深度描写和忠实记录。《凯欧蒂神迹》创造性地实现了民族志与诗歌的结合,以诗歌为“世界语”,对于深化世界对印第安民族的了解,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人们对报纸需求的减小,党报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在这种环境下,党报必须加快改革与转型,确保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着较强的舆论引导力。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时代下党报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借力新媒体做好党报转型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近年来,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渐从章中课拓展到章首课和章尾课,分别对应“前建构”“中建构”和“后建构”,进而形成了完整的整章教学系统。现以“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章尾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后建构课堂”的内容和方法:建构基础知识结构、建构思想方法结构、聚焦能力素养立意。
【设计思路】《三体》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天花板”,其中不乏科幻小说的精彩情节,更包含着作者的人文情怀。我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度阅读《三体》,找寻科幻外衣包裹着的人文情怀,设置有趣、有深度的话题,激发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宏大叙事视野和博大胸襟,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人类和未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赛课”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结合两年的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赛课活动,从参与的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基本功可看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应重视平时的修炼。
摘要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仿写能力的培养,并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教师可通过聚力仿写、科学指导、内化迁移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仿写到创作的突破性提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仿写 科学训练 知识迁移  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起步。写作也是如此。课文,就是提供给学生进行仿写的主要对象。学生从课内外范文和名著名篇的阅读学习中汲取营养,了解社会生活,积累丰富的语言,习得写作技法,然后进行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