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g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科学家Frank Smith首次提出了“冗余”(redundancy)理论,他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冗余”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语文课堂里,除了教师的说明性、提示性、解释性、修饰性的语言属“冗余”信息外,语文教学中的“冗余”信息还指的是除了文本文字之外,所有与文本相关的诸如创作背景、文辞典故、作者生平等信息。如何使信息的“冗余”部分控制在最合理的限度内,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冗余”理论的实践要求之一。
  1在文本历史背景上的“冗余”扩展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发。”许多文学作品都折射着创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凝聚着创作者一生的境遇,体现创作者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浓烈情感和思想。因此,探究作品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的几件事,其中,对第二件事“和伯父谈论鼻子”,伯父对自己的鼻子“又扁又平”解释为“四周黑洞洞的,走路不小心给撞扁了。”“我”听了,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把鼻子撞扁了。学到这,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知半解。因为,鲁迅生前的年代已远离了他们,要真正理解“鼻子碰壁碰扁了”的内涵,需给学生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晚清政府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内忧外患,屡屡受到俄国,日本等列强的欺凌,民族自尊心极大伤害。而当时的中国,广大农民和普通百姓依旧麻木,毫无进取意识,毫无危机意识,因循守旧,迂腐不堪,在传统礼教的熏陶下日渐堕落。整个民族没有觉醒,危机四伏!许多仁人志士都在寻找光明,鲁迅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鲁迅先生敢于斗争,斗争遭到黑暗势力的迫害,但鲁迅先生不怕迫害,他是幽默地把“迫害”说成是在“碰壁”。到这,学生自然深入领会了文中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2在文本文辞典籍上的“冗余”扩展
  小学生读不懂诗歌的原因除了不熟悉古诗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古诗中出现的一些典故感到“无能为力”。古诗中的典故,可以高度浓缩古诗的内涵,增添古诗的韵味,但它给今人鉴赏古诗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典故,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透析古代诗人的情感,鉴赏古代诗歌韵味有极大的帮助。如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仅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劝您再喝完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那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关键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在这首诗里,诗人选取 “杨柳”这一事物,自然有意关联送别。它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由此看来,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并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有希望的情调。总之,学习这首诗,教师可以在字面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润色,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明了。
  3在文本作者信息上的“冗余”扩展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以我手写我心”的产物,因此要吃透作品就要了解作者的“心”。对作者信息的扩展上,我们主要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如学习人教版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一文,为更好地感悟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就可向学生拓展季羡林生平:从苦涩的童年,到济南求学,到负笈清华,再到德国留学十年……只有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这些经历,才能真切地体会季老先生的这份情怀。再比如朱自清,他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二是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散文。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选入了朱自清的《匆匆》,我们在对《匆匆》精读细品时,可以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4在文本相关文章上的“冗余”扩展
  语文课堂只读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只让学生分析词义、句义、段义、中心等,不仅难以使他们有真正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总是反复同样的训练,进行同样程序的学习,会减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所阅读的课文,比较阅读包括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作品在内的文章,让学生在理解“这一篇”的同时,涉猎课外更多的内容,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到更广泛的天地里去进一步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加文化底蕴。这一点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与教学策略有关。现在,每册人教版新课标课本都配有同步阅读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文本的同时,可适当地延伸同步阅读课本中的文本。如学习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组课文后,可让学生转入同步阅读教材,阅读高尔基的《早晨》,茅盾的《黄昏》、吕游的《黄果树瀑布》等,以此冗余,拓展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5在接受者自我认识上的“冗余”扩展
  阅读教学应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文本的意义应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主阅读。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学习人教新课标12册课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也能深入浅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结合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使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由此,学生自然认识人的“不确定”,只有经得起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6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冗余”扩展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能丰富语文学习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兴趣,这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构建和储存。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语文教学如果仅仅是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它的内容就非常有限。多媒体教育技术体现了强劲的网络优势,能够搜集更多的语文学习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包括音乐、美术、地理、史政等,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人文大课堂”。信息量加大了,信息和知识紧密结合了,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当“冗余”,有利于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语文课堂里的适度“冗余”,既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学科重要信息时被各种因素干扰,确保重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生动形象,也能保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足够的熏陶和感染。当然,“冗余”并不代表简单重复,“冗余”信息传递时必须条理化,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冗余”方式,不能上课讲到哪里,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信口开河,大话连篇。“冗余”信息也可鼓励学生自主搜寻和积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学习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三学段的内容。课题学习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课题学习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但在新课程近几年的实施中,部分学校教师为了应付中考,忽视了《课标》的真实意图,忽视了对数学“课题学习”课的研究与落实,长期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力。本文将着重
期刊
【摘 要】 写作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抓住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一切资源,如生活实践、游戏活动、书本等激发其写作兴趣。  【关键词】 激发 挖掘 营造 兴趣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但是在旧的传统的体育发展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优劣,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采用“填鸭式” “满堂灌”的方式,这种单调的学习过程严重导致了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探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生 激发 兴趣 成功 合作 反馈  
期刊
学生边听课,边默背,做到堂堂清。即老师讲一节课,学生背一节课,下课时,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全背过。学生思维走在老师前面,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点滴时间,上完一节课有累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应接近高效课堂教学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期刊
小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我们要还给学生真正的读书权利,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期刊
“学困生”就是“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简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话题,然而也是学校教育中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遗传因素、早期教育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学习自觉性的程度差异很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有优、中、差。要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要重视抓好“学困生”的转化
期刊
【摘 要】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在学校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网络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走进数学课堂;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 有利于让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优化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魅力 数学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方式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谈谈。  1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期刊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  1以情激学  1.1情感投资,以爱结情。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
期刊
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