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世界遗产的独行侠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1月14日,一位中年人来到杂志社,说过两天要在北京办一个个展。坐下来一聊,才知道他办的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摄影展。这不由的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人凭着自己的热爱,完成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他就是曾经的中国“四月影会”的会员,现定居日本从事摄影工作的周剑生。
  
  拍摄世界遗产缘起“马丘比丘”
  
  说起来,周剑生决定拍摄世界遗产纯属偶然。1988年,正在日本学习摄影的周剑生被索尼大厦上悬挂的一幅巨型图片吸引,那是秘鲁的空中城市——马丘比丘,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加帝国遗址令他驻足良久,心中莫名地产生了“今生一定要去这个地方”的想法。后来,他了解到那是一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传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图片,从那以后,他萌生了一个去拍摄“世界遗产”的想法。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周剑生似乎找到了自己拍摄的目标,要用镜头将世界介绍给中国。他在许多国门还没有完全向中国人自由敞开的情况下,8年共用了6本护照,足迹遍布五大洲的77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上百处世界遗产,每幅作品均是用心所得,力求区别于前人。
  


  自费游侠的拍摄“秘笈”
  
  作为个人自费,要拍摄“世界遗产”这样的大题目,必然要面临两个难题,时间和金钱。周剑生说,在这两方面他并不富有,甚至还远不及他人,应该说是勇气和努力成就了他。在拍摄“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周剑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拍摄方法,每次出行至少要去六、七个国家,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另外是做好案头功课,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每次临行前,他尽可能地搜集有关拍摄对象的资料和地图,据此制定拍摄的路线、方法、角度,最后甚至能将地图印在脑子里,一到目的地就按照计划拍摄,速战速决,拍完就走。
  省时省钱是一方面,拍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周剑生的拍摄是宁缺毋滥,不是所有的世界遗产都能进入他的镜头,每个拍摄对象都是经过进行筛选的。对于摄影人来说,与他人作品雷同也是犯了大忌。世界遗产多是摄影人热衷拍摄的对象,更出现在很多大师级的作品中。周剑生最得意的是他的作品很少与人雷同,这与他的案头工作也很有关系,他观摩别人的作品,不是为了做模仿秀,而是考虑如何变换角度,尽量避免与前人的重复。
  出门在外,身负沉重的摄影器材也是个头疼的问题,周剑生的原则是多带好镜头,相机机身可以是轻便些的,至于三脚架等辅助工具则可更简陋些,总之,一切以实用为先。
  
  为了好片子“不择手段”
  
  一个人单枪匹马全世界地游走拍摄,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当被问及哪一次的拍摄最为困难时,周剑生却很为难的样子,签证难、睡机场、躲避清场检查等等这些都已是他的家常便饭,不觉得是怎样的艰难了。他于是笑着谈起一些趣事,也算是同困难的“斗争经验”。
  由于资金有限,周剑生经常在拍摄中随机应变、“土法上马”。说起“土法”,周剑生确有一套。他在拍摄埃塞俄比亚的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时,教堂建在2600米高的岩石高原上,且入地十几米深,周剑生计划拍摄它的全貌,又不可能用航拍,这时“土法”就有用了。他找来3根竹竿,用布条将其连接在一起,在竹竿顶端绑好摄像机和照相机,雇了几个当地孩子将竹竿撑起,这样做成了一个“单脚架”,他就凭着这随风摇曳的“单脚架”,根据摄像机的屏幕取景,用10米长的快门线拍摄,终于拍到了航拍也难达到的效果。
  


  自豪与责任“双轮驱动”
  
  周剑生历时8年走世界,途经77个国家的400多个城市,是什么支撑着他坚持不懈?
  周剑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12月31日的晚上,在从贝宁经多哥前往加纳的途中,经当地司机指点,走进一家中餐馆,想吃顿年饭犒劳自己。餐馆老板是位曾经留学法国的北京人,8年前来到多哥。当这位北京人得知周剑生的经历后,竟动情地对朋友感叹道:“我在海外十几年,见到的外国游客不计其数,可中国人自费周游世界,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人没出息,只知道赚钱,但我为有这样一位中国同乡而自豪……”。这份自豪给了周剑生无穷的动力。
  多年的侨居生活使周剑生感到,作为一个海外华人不仅应向世界介绍中国,更有向中国介绍世界的责任,他认为这些遗产遗迹向人们述说着各自历史的辉煌,展示着人类祖先在创造人类文明上所走过的轨迹。“世界遗产”属于人类共同的财产,它们向人们提示热爱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与理解、尊重他国的文化和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人们在自己的价值观以外还有其他的价值观,在自己的民族以外还有其他的民族,要他人尊重自己首先应尊重他人,人应该自豪但切莫骄傲。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必备的条件: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历史比较久远和现状保护较好。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还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
  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已有176个缔约国。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754处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中国目前已有29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
  
  巨石阵
  Stonehenge(佩特拉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其相关遗址 英国 1986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英格兰南部索尔滋伯里平原上的这座环形排列的巨石遗址直径约为100米。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建造物,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四层同心圆的石圈中央的祭奠石和旁边被称为脚根(Heel-stone)石的玄武石在每年夏至这一天,两个石头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连成一线。这个建造物的目的是什么还存有众多的猜测:亦或是崇拜太阳的神殿、亦或是天文台、亦或是与宇宙联系的通信点等等,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
  


  古奈良
  Historic monuments of Ancient Nara(古奈良的历史遗迹 日本1998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奈良从公元710年起作为古代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繁荣一世。当时模仿唐朝首都长安街的城市规划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建筑,营造道路、街面、宫殿、寺院。仅用了4年时间使奈良的城市规模形成。成为日本最初的以佛教美术的兴隆为背景的建筑群。710年建造的兴福寺的增建一直持续到11世纪。三重塔的设计协调,被称为日本最美的塔之一。
  
  拉利贝拉石凿教堂
  Rock-hewn Churches,Lalibela(拉利贝拉石凿教堂 埃塞俄比亚1978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传说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拉利贝拉梦中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于是拉利贝拉按照神谕在埃赛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24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从此成为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历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人们将这里称为拉利贝拉。
  


  秦始皇兵马俑
  The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秦始皇兵马俑 中国 1987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西南,西边距离秦始皇陵园东垣墙1千米,正当陵园东门大道的北侧。秦始皇兵马俑的修建工程大约开始于公元221年秦统一六国以后,到公元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工。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时焚毁。迄今为止共发现4个俑坑,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对秦代军队编制、作战方式、甲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是一批最具形象的实物资料;对秦代雕塑艺术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布达拉宫
  Potala Palaca and the Jokhang Temple Manastery Lhasa
  (拉萨的布达拉宫 中国1994年、2000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内分布有许多佛教寺庙、宫殿。从7世纪起历代活佛都居住在此。拉萨成为西藏的宗教、政治中心。拉萨西北部的红山上耸立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布达拉为普陀之意)宫这座雄大的宫殿初建于7世纪。是西藏吐蕃王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为王妃所建造的9层共1000个房间的宫殿,命名为布达拉宫。现存的布达拉宫由达赖·喇嘛五世重新建造于17世纪。整个建筑过程长达50年。新建的宫殿共13层,其顶端为金殿,东西长400米,高117米。
  


  严岛神社
  It sukushima Shinto Shrine
  (严岛神社 日本1996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严岛神社创建于593年,依山傍水。位于濑户内海宫岛上,是日本三大景色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神教的圣地。在11世纪前只有神职人员才能登岛。为避不洁,岛上至今仍没有坟地。延伸在浅滩中的本殿、拜殿、舞台和回廊屡遭台风和大潮的破坏,而又修复,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格。本殿于1571年毛利之就时代改建,庄严肃然。在神社前180米处的海上建立有16米高的朱红色大鸟居牌坊。这是世上公认的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建筑。
  
  马丘·比丘
  Historic Sanctuary of Machu Picchu
  (马丘·比丘 秘鲁 1983年认定为世界遗产)
  被称为“空中城市”的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的尾部、海拔2430米处,是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国遗址。1911年7月24日晨一位美国青年在原住民向导的帮助下从热带原始森林中找到了这座印加帝国最后的城市遗址,并向欧美社会揭开了它的秘密。遗址的魅力还在于这座石头结构的城寨巧妙地利用山根和地面凸凹不平的地势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协调。遗址中完善的水道及排水技术以及层层的梯田展示了未被西班牙入侵者染指前印加帝国高度的文明程度。
其他文献
Nikon D100作为一款瞄准准专业用户和高级摄影发烧友的数码单反相机,其人性化的设计使它的操作性能非常优异,既有完全傻瓜式操作的P模式+连拍+包围,也有充分表达个性意愿的A、S、M模式,再加上高科技打造的丰富功能,给用户极大的自由创意空间,而且价格也比较平易近人,所以当我面对林林总总的数码单反相机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Nikon D100,并为爱机配上了Nikkor AF 24-85mm F/2
期刊
全国著名的景点我几乎都走遍了,也游历了几十个国家。不少地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九龙却与世无争,悠闲自得就象待字深闺的秀姑,勤针细织,清静度日。    贡嘎翡翠伍须海  伍须海像一块翡翠摆放在九龙县北部莽莽的林海间,40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群峰、雪山,峡谷、湖泊、森林、草原、奇石、草甸、瀑布……大自然的各种奇异景观应有尽有。  伍须海藏语意为“光辉灿烂的湖泊”距九龙县城呷尔镇25公
期刊
编者按:这是一张采用数码技法处理过的照片,是从2003年的“美能达杯比赛”获奖照片里找出来的,画面中幽深的蓝色和绚丽的点缀很美,于是辗转找到了照片的作者,并让他介绍了当时的制作经过,与读者共享。  这张照片是经过photoshop7.0电子暗房完成的,背景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黄山,我拍摄的是彩色负片,图片经滚筒扫描仪扫描后输入电脑(即电分)后,经过了如下的步骤,最后得到了这样一幅照片。  
期刊
为期4天“美国《国家地理》高级摄影培训班”结束了,结业那天,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开玩笑地说,这30张结业证书在中国可能成为绝版,因为这次举办培训班机会难得,要想再组织一次恐怕太难了。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学员们有什么感受?带着疑问,本刊记者选择了他们中不同职业的代表人物,进行了一次小型座谈。  于楚众(《新闻周刊》记者):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所以全程我几乎都做了录音和拍摄,因为以后可能再没有这样的
期刊
《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是什么样子呢?很多人对他们的感觉都来自《廊桥遗梦》的罗博特·金凯,不错,据说确有很多《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都声称自己就是金凯的原型。我们见到的这位有着亚洲血统的迈克·山下却并没有这么说,他只说摄影,说他的照片,说拍摄技术。  总以为《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的装备一定是个超豪华的组合,在培训班快结束的时候,迈克将自己的摄影包放在了讲台上,他说这是他随身携带的摄影装备,所有的
期刊
这组银器产品,是为一家出口公司在国外开展销会而拍摄的。客户对拍摄的精度要求比较高,他们要求照片既要把产品的精湛制作工艺表现出来,还要体现出产品高雅品格,同时呈现出他们公司的产品数量多、品种全。  对这次拍摄,我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质感;二是光洁度,也就是用光将银器的最精彩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在这里,光的运用是最重要的,没有光,银器的那种光彩照人的特点根本无法体现出来。如果把众多的银器摆放在一起,既照
期刊
2003年11月,趁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北京举办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摄影作品精选暨“重访马可·波罗之路”大型摄影展的机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开办了一期高级摄影培训班,来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三位老师,以他们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向中国摄影师讲述了人文地理类摄影的精髓。一个多月的往来联络和四天的培训班使我受益匪浅。  从大摄影的角度看,人文地理类摄影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它的标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这一
期刊
迈克·山下在这次培训班上,为学员们放映了他的《重访马可·波罗之路》的摄影作品。作为讲课的内容之一,迈克在放映这些作品的时候还讲述了他对拍摄选题的理解和一些拍摄方法。作为拍摄背景,我们将迈克在课堂上对作品的讲述以整理录音的方式记录在每张作品的下面,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编者    意大利威尼斯:“大公主”号游轮来到圣马可广场 迈可·山下摄  意大利的威尼斯,这是马可·波罗游历的起点,这两
期刊
编辑手记:本刊的“获奖秘笈”在2003做了整整一年,共12期。许多读者读了这个栏目后给编辑部写信,表示非常喜欢这个栏目,希望这个栏目越做越好。为满足读者的要求,我们决定把“获奖秘笈”改为“获奖有理”。过去这个栏目介绍的只是摄影师的得奖体会,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获奖有理”除了介绍摄影师自己的经验外,还要介绍比赛组织者和评委对获奖作品的分析,挖掘其获奖的深层原因。  本期介绍的是第五届中国广告摄影大
期刊
莲池有感   曹晓枫 图/文    "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这一名句充分表达了人们夏季赏荷、爱荷的愿望与心情。所居之地,伴有一池莲花,虽无荷池的宽泛大气,却有庭院园林的精巧秀丽,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使用器材:佳能 Eos-1v 70-200mm镜头 光圈优先F22。    如水   林彬 图/文    这张作品是为重庆厂商拍摄的床垫广告。  为床垫拍广告比较难,难就难在它的创意上。经过仔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