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身技术又称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是指武器装备规避声、光、电、热等探测设备探测,使敌方难以发现或发现距离缩短的综合技术。根据对探测信号控制的隐身技术可以分为有源隐身技术和无源隐身技术。
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隐身技术是指无源(被动)隐身技术,即通过对武器装备的外形、结构进行巧妙设计和采用吸波、透波材料等一系列措施,尽量减少其对电波、红外波、声波、可见光等能量的反射或辐射,从而降低其信号特征,实现隐身。这种无源(被动)特征信号减缩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低可探测性技术,即通称的隐身技术。有源(主动)隐身技术是指利用有源手段使武器装备规避声、光、电、热等探测设备探测的一种技术。有源(主动)特征信号减缩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低截获概率技术,其中,射频隐身技术是武器装备上的电子设备(系统)抵御射频无源探测、跟踪和识别的隐身技术,以减少射频无源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及跟踪制导精度,射频隐身技术是武器平台上的电子设备针对无源探测系统的隐身技术,属于武器平台有源或主动信号特征控制范畴。
目前,雷达、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及无源探测系统是对飞行器作用距离最远的三种探测系统。单独追求雷达隐身性能,不断地提高雷达隐身性能是不恰当的。当飞行器雷达隐身性能提高后,对方雷达对其探测距离降低了。但对方可用红外或无源探测系统来检测目标,目标可能首先暴露给对方的无源探测系统,而后暴露给机载红外与探测系统。隐身设计应遵循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射频隐身性能平衡设计的原则。
雷达隐身及红外隐身要求尽可能地减小目标的雷达及红外特征。但射频隐身则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无限制地减小目标的射频特征。因为隐身飞行器要依靠辐射的电磁波实现飞行保障、有源探测、多平台协同作战,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波能量小到一定值后,电子设备的功能和性能会下降或消失而失去作用。隐身飞行器的隐身能力无论有多强,其通信、导航、敌我识别、雷达及电子干扰等电子设备,总需要辐射一定的电磁信号。
美国在1979—1980 年完成了第一个射频隐身的飞行试验。现已全面掌握各类机载电子设备辐射能量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射频隐身波形设计技术等射频隐身技术。美国为新一代战斗机F22 和F35 研制了射频隐身性能良好的机载雷达、通信导航识别等电子设备。射频隐身已成为新一代隐身武器的主要特征。除了各种隐身飞机,射频隐身技术正在向隐身战舰、隐身潜艇、隐身导弹、隐身航天器、隐身战车等领域发展。
(舒宇/摘编自《现代导航》2012年第3期,作者:李军政)
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隐身技术是指无源(被动)隐身技术,即通过对武器装备的外形、结构进行巧妙设计和采用吸波、透波材料等一系列措施,尽量减少其对电波、红外波、声波、可见光等能量的反射或辐射,从而降低其信号特征,实现隐身。这种无源(被动)特征信号减缩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低可探测性技术,即通称的隐身技术。有源(主动)隐身技术是指利用有源手段使武器装备规避声、光、电、热等探测设备探测的一种技术。有源(主动)特征信号减缩的方法通常被称为低截获概率技术,其中,射频隐身技术是武器装备上的电子设备(系统)抵御射频无源探测、跟踪和识别的隐身技术,以减少射频无源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及跟踪制导精度,射频隐身技术是武器平台上的电子设备针对无源探测系统的隐身技术,属于武器平台有源或主动信号特征控制范畴。
目前,雷达、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及无源探测系统是对飞行器作用距离最远的三种探测系统。单独追求雷达隐身性能,不断地提高雷达隐身性能是不恰当的。当飞行器雷达隐身性能提高后,对方雷达对其探测距离降低了。但对方可用红外或无源探测系统来检测目标,目标可能首先暴露给对方的无源探测系统,而后暴露给机载红外与探测系统。隐身设计应遵循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射频隐身性能平衡设计的原则。
雷达隐身及红外隐身要求尽可能地减小目标的雷达及红外特征。但射频隐身则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无限制地减小目标的射频特征。因为隐身飞行器要依靠辐射的电磁波实现飞行保障、有源探测、多平台协同作战,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波能量小到一定值后,电子设备的功能和性能会下降或消失而失去作用。隐身飞行器的隐身能力无论有多强,其通信、导航、敌我识别、雷达及电子干扰等电子设备,总需要辐射一定的电磁信号。
美国在1979—1980 年完成了第一个射频隐身的飞行试验。现已全面掌握各类机载电子设备辐射能量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射频隐身波形设计技术等射频隐身技术。美国为新一代战斗机F22 和F35 研制了射频隐身性能良好的机载雷达、通信导航识别等电子设备。射频隐身已成为新一代隐身武器的主要特征。除了各种隐身飞机,射频隐身技术正在向隐身战舰、隐身潜艇、隐身导弹、隐身航天器、隐身战车等领域发展。
(舒宇/摘编自《现代导航》2012年第3期,作者:李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