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菜单上的菜名的英译在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中举足轻重。不但要准确传达信息而且要不失意境,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将影响中华美食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有碍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的传播。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菜名的影响
中西方在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饮食文化的不同,中国人经常说“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将吃与养生联系起来,还致力于中药材应用于食物中,可见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而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人们只是觉得吃饭就是对一个机器注入燃料以保证其正常运行,是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攻击的一种方式而已。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烹饪食材的范围要比英美国家广泛得多,各种植物及飞禽走兽都可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至于肉类,中国人除吃肉外,还会吃很多内脏等下水,像干煸肥肠、火爆腰花等均是国人眼中的美食,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会敬而远之。
在烹饪方法上,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中餐十分讲究,有整体、块、片、条、段、泥、丝、丁、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较讲究火候。最常用的有煮、炖、烧、煎、炒、爆、烤、蒸等。西餐烹调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的复合型味多,要求原料入味。而西餐则强调原料原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中国人还注重烹饪后的色、香、味俱全。相比之下,英美人侧重食物的营养,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在菜肴的命名上,除了部分菜肴以原料命名外,中国人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追求意境、注重表情联想功能,还有一部分菜肴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例如东坡肘子、开门红、佛跳墙等。而西方的菜名,比较直接,就是以原料和烹饪方法或地名构成的,如KFC,pizza等。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必须对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清楚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明白外国人所关注的是菜肴的原材料和做法,灵活的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外国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菜单翻译的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恰当方法的首要因素,因此在翻译菜单之前,首先要确认其文本类型,据功能理论翻译家Reiss概括的三种文本类型的特点:
信息型文本:所陈述事实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等。其内容或话题是交际的焦点。
表情性文本:“创作性作品”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著,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
操作性文本:目的是感染读者或接受者并使其采取行动。其焦点是呼吁和感染。(Reiss,1977/1989,p.108-109)
其中“信息型文本”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而菜单主要是为顾客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菜名及其原料和烹饪方法等方面的信息,所以从文本类型方面来说属于典型的信息类文本。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译者的目的性和译文的实用性入手,德国著名翻译家Vermeer提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都有一个目标和目的。”“译文由其目的决定的。”(Riess&Vermeer,1984,p.119)而中餐菜单的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海外顾客在中餐馆时,能够看懂菜单上的信息,了解菜的主要原料、烹饪方式及味道进而选择他们喜欢的中餐,而这只是菜单翻译的最直接目的,再者是他们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所了解,若这两个目的都达到。英译菜单的功能便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三、中餐菜单的翻译方法
“总的说来,中式菜的命名主要表现为写实和写意两种。”(朱晓琴,2008,p.65-68)写实的中餐名展现的是菜肴所用的原料,涉及的刀工和烹调方法,有时兼容菜肴的口味。写意的菜名的翻译,应采取意译以及音译和加注释等方法,既要兼顾菜名直接明了的特点,又要尽量传达出菜名的文化含义。
写实性菜名,可以用直译的方法,主要原料是中心词、关键词,制作工艺或方法可用过去分词表示,主要特色用形容词表示,配料或佐料用带with或in的介词短语表示。
例如:醋溜土豆丝-Stir-Fried Shredded Potatoes with Vine-gar
铁板牛柳-Veal Slices Braised on Iron Plate
写意性的菜名不能体现其原料、烹饪方法等内容,在翻译时要意译以译出其内容为主。如有需要可以做适当的注解。写意陛的菜名要以意译为主。舍弃原文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义,也就可以让外国有人充分明白菜单的内容。
例如:红烧狮子头braised meet balls in brown sause
霸王别姬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陈小尉,2006.p.209-226)
随着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有些音译的中餐菜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音译既可以保留其原有的中国文化特色和风味特色,又便于外国宾客理解。这种翻译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例如:豆腐(Toufu)
炒饭(Chow fan)
而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可以用音译或直译,保留浓重的文化特色,再译出其原料,烹饪方法或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
例如:佛跳墙Fo tian 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for luring by its smell(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刘暄传,2004,p.75-78)
以表达吉祥如意的词汇来命名的,采用意译为主。后加注释
例如:全家福-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The dish meansa happy family reunion if translated literally)
以一些美好的事物或情景命名的,翻译这类菜名时要直译保留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还要使外国朋友知道这些菜的原料和做法,需加注释。
例如:“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可译为Red plums reflected white snow (smamed patties of crabment andminced shrimp with crabroe on top)。
以药膳命名的菜名。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把中药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翻译时,不仅要译出菜肴的原料和烹饪方式。还应该简明地翻译出其主要药理。以体现药膳独特的风味和功效。但大部分的药材没有相应的英文名。翻译中一般用herbs。加上其疗效及滋补作用的注释
例如:天麻炖山鸡stewed pheasant with herbs——with thefunction of preventing dizziness and curing headache.(刘暄传,2004,(4):75-78)
小结:不难看出,以上翻译方法的合并使用,可以使得菜单的翻译结果更加准确,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菜单上的菜名是传达信息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所以菜单的英译举足轻重。在翻译中餐菜名时,译者要善于对比中英菜名上的差异,以译出既符合西餐命名习惯又能体现中餐特色文化的菜单为目标,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场合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中餐能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使外宾在享受中华美食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促进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菜名的影响
中西方在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饮食文化的不同,中国人经常说“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将吃与养生联系起来,还致力于中药材应用于食物中,可见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而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人们只是觉得吃饭就是对一个机器注入燃料以保证其正常运行,是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攻击的一种方式而已。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烹饪食材的范围要比英美国家广泛得多,各种植物及飞禽走兽都可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至于肉类,中国人除吃肉外,还会吃很多内脏等下水,像干煸肥肠、火爆腰花等均是国人眼中的美食,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会敬而远之。
在烹饪方法上,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中餐十分讲究,有整体、块、片、条、段、泥、丝、丁、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较讲究火候。最常用的有煮、炖、烧、煎、炒、爆、烤、蒸等。西餐烹调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的复合型味多,要求原料入味。而西餐则强调原料原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中国人还注重烹饪后的色、香、味俱全。相比之下,英美人侧重食物的营养,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在菜肴的命名上,除了部分菜肴以原料命名外,中国人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追求意境、注重表情联想功能,还有一部分菜肴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例如东坡肘子、开门红、佛跳墙等。而西方的菜名,比较直接,就是以原料和烹饪方法或地名构成的,如KFC,pizza等。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必须对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所了解,清楚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明白外国人所关注的是菜肴的原材料和做法,灵活的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外国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菜单翻译的启示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类型是影响译者选择恰当方法的首要因素,因此在翻译菜单之前,首先要确认其文本类型,据功能理论翻译家Reiss概括的三种文本类型的特点:
信息型文本:所陈述事实包括信息、知识、观点等。其内容或话题是交际的焦点。
表情性文本:“创作性作品”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著,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
操作性文本:目的是感染读者或接受者并使其采取行动。其焦点是呼吁和感染。(Reiss,1977/1989,p.108-109)
其中“信息型文本”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而菜单主要是为顾客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菜名及其原料和烹饪方法等方面的信息,所以从文本类型方面来说属于典型的信息类文本。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从译者的目的性和译文的实用性入手,德国著名翻译家Vermeer提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都有一个目标和目的。”“译文由其目的决定的。”(Riess&Vermeer,1984,p.119)而中餐菜单的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海外顾客在中餐馆时,能够看懂菜单上的信息,了解菜的主要原料、烹饪方式及味道进而选择他们喜欢的中餐,而这只是菜单翻译的最直接目的,再者是他们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所了解,若这两个目的都达到。英译菜单的功能便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三、中餐菜单的翻译方法
“总的说来,中式菜的命名主要表现为写实和写意两种。”(朱晓琴,2008,p.65-68)写实的中餐名展现的是菜肴所用的原料,涉及的刀工和烹调方法,有时兼容菜肴的口味。写意的菜名的翻译,应采取意译以及音译和加注释等方法,既要兼顾菜名直接明了的特点,又要尽量传达出菜名的文化含义。
写实性菜名,可以用直译的方法,主要原料是中心词、关键词,制作工艺或方法可用过去分词表示,主要特色用形容词表示,配料或佐料用带with或in的介词短语表示。
例如:醋溜土豆丝-Stir-Fried Shredded Potatoes with Vine-gar
铁板牛柳-Veal Slices Braised on Iron Plate
写意性的菜名不能体现其原料、烹饪方法等内容,在翻译时要意译以译出其内容为主。如有需要可以做适当的注解。写意陛的菜名要以意译为主。舍弃原文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义,也就可以让外国有人充分明白菜单的内容。
例如:红烧狮子头braised meet balls in brown sause
霸王别姬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陈小尉,2006.p.209-226)
随着中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有些音译的中餐菜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音译既可以保留其原有的中国文化特色和风味特色,又便于外国宾客理解。这种翻译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例如:豆腐(Toufu)
炒饭(Chow fan)
而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可以用音译或直译,保留浓重的文化特色,再译出其原料,烹饪方法或补充说明其内在含义。
例如:佛跳墙Fo tian 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for luring by its smell(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刘暄传,2004,p.75-78)
以表达吉祥如意的词汇来命名的,采用意译为主。后加注释
例如:全家福-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The dish meansa happy family reunion if translated literally)
以一些美好的事物或情景命名的,翻译这类菜名时要直译保留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还要使外国朋友知道这些菜的原料和做法,需加注释。
例如:“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可译为Red plums reflected white snow (smamed patties of crabment andminced shrimp with crabroe on top)。
以药膳命名的菜名。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把中药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翻译时,不仅要译出菜肴的原料和烹饪方式。还应该简明地翻译出其主要药理。以体现药膳独特的风味和功效。但大部分的药材没有相应的英文名。翻译中一般用herbs。加上其疗效及滋补作用的注释
例如:天麻炖山鸡stewed pheasant with herbs——with thefunction of preventing dizziness and curing headache.(刘暄传,2004,(4):75-78)
小结:不难看出,以上翻译方法的合并使用,可以使得菜单的翻译结果更加准确,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菜单上的菜名是传达信息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所以菜单的英译举足轻重。在翻译中餐菜名时,译者要善于对比中英菜名上的差异,以译出既符合西餐命名习惯又能体现中餐特色文化的菜单为目标,结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场合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中餐能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使外宾在享受中华美食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进而促进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