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0512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社交媒体倦怠;用户行为;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16-04
  微信自2011年底问世至今已经10年,朋友圈作为线上自我展示与分享的主要平台一向是用户的重点关注对象。张小龙在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表示,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有2亿以上的用户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如今微信已当仁不让地成为“一个生活方式”,它一方面为广大用户的社交行为与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另一方面随着好友数量的增长,也引发用户对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社交泛化的担忧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倦怠等诸多困扰。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设置访问权限的方式减少其在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呈现,同时降低朋友圈的发布频率,更有甚者直接关闭朋友圈的入口。长此以往,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用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 研究综述


  Adam Patrick[ 1 ]最早明确使用社交媒体倦怠这一概念阐释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疲乏、厌烦等情绪。此后国内外学者大多基于心理视角、行为视角或将二者结合起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这一概念,如成吉[ 2 ]认为,社交媒体倦怠是指用户保持社交连接时的一种负面情绪,伴随使用社交媒体的兴趣降低,从心理层面来看是情绪枯竭,行为层面表现出不持续使用的意愿。有关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通常采用实证分析从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个体、社会环境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而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研究以国内学者刘鲁川[3]为代表,细化了社交媒体用户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
  总之,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当前以开放式问答进行数据采集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关注那些在朋友圈中减少内容发布频率与降低活跃度的用户,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这一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

2 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本研究采用Glaser和Strauss[4]提出的扎根理论,基于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归纳式的自下而上的探索性研究过程,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与归纳。本研究立足于实际观察,从原始资料入手,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建构理论框架。
  2.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微信朋友圈这一社交媒体作为分析样本,数据集源自知乎问答数据。采用这一平台收集“访谈”数据的原因是知乎的用户群体分布广泛,男女比例相当,用户画像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针对研究问题,选取相关知乎问答,筛选质量较高的内容作研究数据,步骤如下:以“不发朋友圈”作为关键词,筛选相关性大、回答数多于500的问答,对比并选定两个质量较高、问答数最多的内容作为原始数据集。这一数据来源类似于开放性访谈,虽然问题在表述上并不完全一致,但问答材料都围绕同一主题提问。截至采集数据当日,总回答数为2 593,关注数为8 699,浏览次数为8 797 596(表1)。
  2.3 数据处理
  以2021年2月23日采集的数据作为样本集,对原始回答的内容数据进行清洗,经过处理最终得到有效回答2 477份,共计233 172字。每一份回答相当于一份访谈数据,选取问题1的1 578份有效回答用于编码分析和框架构建,问题2的899份用于饱和度检验。

3 范畴编码和模型构建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资料抽象化,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形成概念或范畴。本文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逐句编码,尽可能还原资料本身所呈现的内涵,以避免编码人员对原始资料存在主观偏见。根据出现频率对初始概念整合并提炼出54个概念。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基于开放式编码,发现和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并将其贯穿起来的过程。以开放式编码所得到的12个具体范畴为基础,合并形成4个主范畴(表2)。



  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性分析,根据已发现的概念类属关系确立核心范畴,用“故事线”阐述朋友圈倦怠这一现象与脉络,从而构建出最终的概念模型(表3)。
  通过总结范畴要素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该模型符合Mehrabian和Russell[5]提出的SOR理论即“刺激—有机体—反应”。该理论范式基于认知模式,认为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刺激会引起个体内在对认知、情绪、态度等的心理反应,影响个体做出相应的行为。据此,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验证了SOR理论对朋友圈倦怠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的适用性。将内容性因素,关联性因素,视为影响用户做出反应的刺激因素,它将对用户产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心理性后果,即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使用态度等;其次是行为性后果,即导致用户对社交媒体的消极应对策略。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基于开放式编码中预留的初始資料(问题2),随机选取899条原始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资料仍能反映微信朋友圈倦怠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中的4个主范畴,并且所选取的899条原始知乎问答资料不再能形成新的概念范畴与典型关系。因此,本次扎根理论编码结果显示的概念范畴已达到理论饱和。

4 研究发现


  4.1 内容性因素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移动社交应用的井喷式发展,社交媒体用户早已不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内容的主动创造者、参与者与传播者。本研究所提出的内容并非狭义上的信息概念而是包括信息质量,功能质量等的广义内涵。不同于以往使用信息冗余与信息过载概括信息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信息质量所体现的相关性,真实性与歧义性能更具针对性地彰显出朋友圈这一强关系社交平台的独特性。信息质量过低无形中增加了用户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给用户轻易获取所需信息带来阻碍。当前微信好友的泛化迫使用户发布朋友圈时产生诸多顾虑,不得不采用屏蔽、设置权限,分组标签的方式区分好友的亲密程度与交往频次。朋友圈中诸多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功能、如扁平化的标签设置与刻板化的平台规则不仅无法满足不少用户灵活多变的使用需求。还造成用户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另一方面,为美化个人形象,有时用户不得不采取“表演”的方式来避免披露自我的负面形象。   4.2 关联性因素
  彭兰[6]指出当前互联网应用探索的主要方向是人、内容、服务之间的连接并针对社交媒体提出了“个人展示”+“多重关联”的传播模式,微信这一主打即时通讯的强关系社交平台更易产生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影响朋友圈倦怠的四大关联性因素:社交关联、内容关联、兴趣关联,时空关联。如今朋友圈公开发布的内容只要不被删除和隐藏,都将永久保留。因此,用户所发布的内容不得不被动地接受观众的“窥视”,其中不乏过度关注与解读。因此用户既要对已经发布的内容进行自我审查还要对未发布的内容进行自我规范,强烈的束缚感迫使用户降低朋友圈的发布频率。列表好友组成复杂,类型多元这一现状造成朋友圈过度互动与互动减弱并存的局面。一部分用户享受他人关注,却遭受过度互动造成的负担,另一部分用户则饱受“朋友圈里没朋友”的苦恼,苦苦等候他人的点赞与评论。长期缺乏好友互动导致用户产生较低的自我存在感与价值感。家人的担忧,社会上行比较、上级不定时的“监控”以及关系密切的好友在朋友圈的逐步消失等,减退了用户在朋友圈的表达欲与分享欲。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营造朋友圈人设和维系好友关系却不能在线下带来相应的转化使用户得不偿失。此外,不同物理时空下的好友误读导致用户发布朋友圈的顾虑加深,倦怠感加剧。
  4.3 心理性后果



  “过度表演”下的形象避免暴露自身弱点却使用户失去“消极表达”的能力。尤其对于使用朋友圈的青少年用户而言,缺乏自制力,过度沉溺形象塑造,严重影响其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造成认知偏差。在社交媒体上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也容易引发用户的自责和愧疚感。印象管理与社会比较的压力使用户逐渐迷失自我,还会诱发嫉妒、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用户对朋友圈的使用态度——从积极主动转向消极被动。个体所感受到的负面心理对其行为处理有重大的影响,注定进一步引发用户对社交媒体的消极使用行为。
  4.4 行为性后果
  受倦怠情绪的直接影响,更多用户采取减少使用时间,降低使用频率,减少参与互动的方式缓解失调。此外,当繁忙的工作占据闲暇,线下可倾诉对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用户的视线,也降低了用户对线上社交的依赖。一旦微信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用户倾向于离开或转移至内容更丰富且不受熟人关系束缚的弱关系社交媒体,如去微博了解新闻,去抖音获取消遣,这势必对微信朋友圈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5 结语


  随着微信这一强关系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和深度渗透,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负面情绪和消极使用成为当前的社会新常态。本研究构建的概念模型能为社交网络产品的设计、运营和管理等实践活动带来启示性的意义:加强隐私保护,提升用户的系统满意度;优化环境氛围,打造真正的 “熟人圈”;绘制用户画像,实施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此外,本研究也存在局限——基于探索性研究得出的结论缺少大规模问卷数据的统计检验。后续研究,尚需检验模型中变量间的确切关系。后续研究还可比较不同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的异同,为社交媒体倦怠的相关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Adam P.More than love to be found on networking sites[N].Reuters,2004-02-25.
  [2]成吉.社交媒体倦怠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2018:17-18.
  [3]刘鲁川,李旭,张冰倩.社交媒体用户的负面情绪与消极使用行为研究评述[J].情报杂志,2018,37(1):105-113,121.
  [4]GLAZER B G,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10-30.
  [5]Mehrabian A,Russell J A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MIT,1974:176-200.
  [6]彭蘭.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41(2):20-37.
其他文献
摘 要 耦合性研究为政务微博竞争力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着力点,找到竞争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并厘清两者的耦合关系,为节点城市政务微博竞争力的提升,城市群整体的协调提供理论依据。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和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政务微博竞争力的时空差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关中平原
期刊
摘 要 竖屏新闻生产中,主播人格化叙事与叙事内容、媒介效果呈正相关。当叙事主体的人格化叙事特征发挥作用时,用户的“本体互动”就产生了意义,成为后现代叙事的主要叙事主体,用户与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叙事的“互动”,成为竖屏叙事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 新闻生产;竖屏叙事;人格化叙事;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101-03  随着5G与数
期刊
摘 要 选取中外各20所大学图书馆社交媒体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与对比分析研究方法,从粉丝量和推文量以及用户互动率等基本情况、社交媒体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调查显示,国内大学图书馆开设社交媒体个数少,用户的互动率低,其中微博粉丝数量却较高于推特。但国外大学图书馆能够在不同社交媒体上吸引不同粉丝群体,同时在应用社交媒体时善于根据读者需求和事态发展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形式的原创信
期刊
摘 要 海报作为疫情防控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将图像、文字多种模态相结合,成为多模态话语表达形式之一。据此对多模态话语下的抗疫宣传海报进行分析,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多模态话语给抗疫海报的宣传带来的好处以及达成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 多模态;抗疫宣传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98-03
期刊
姑且就是这样,拖拖拉拉到最后,一口气将这个故事告一段落了。  仔细说来,这篇不成器的作品,居然是我好好完结的第一个长篇。其他只要是开过的坑,无论是原创还是同人,都太监中或永远太监掉了……我到底是多没有毅力啊扶额。  因此,能最终收掉这个故事,真的要感谢一直没有放弃我的责编们(跪倒)。  实际上,我到现在也并不确定这个故事是否应该就此完结。  因为本来就是单元剧的形式,在《迷宫》的最后,柳雾星兄妹相
期刊
摘 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由技术所引领的社会,海德格尔将它描述为“形而上学长期遗忘存在过程的最终完成”。文章结合海德格尔的论述,反思我们当今由手机为媒介,由抖音、朋友圈、微博所引领的时代。在“挑战”这种去蔽模式的支配下,人的生活显得被动与不知所措,由此产生的焦虑在我们现今显得更为明显。不会有一个海德格尔所描述的无中生有的神突然出来拯救我们的世界,能拯救人的,或许只能是自律。  关键词 海德格尔;挑战;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微信公众号的不断发展,夜读类节目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公众号上开设创办,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外,各地方台、自媒体号也纷纷推出自己的节目。然而随着节目“量”的增多,对于播读者“质”的要求越来越引发业内的思考。笔者自2017年12月人民网开设有声夜读栏目至今参与其播读工作,以人民网夜读栏目为研究样本,结合播读作品对微信夜读类节目播读者话语样态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 传播;身体;进化;媒介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09-04  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他认为生物通过不断地变化与发展来更好的适应环境。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媒介从无到有象征着技术的进步,而人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迭代,传播技术再通过与人体感官统合、分化、再统合,与社会、文化发生关联,产生后来的“技术身体”“数字身体”,这
期刊
摘 要 基于媒介情景论的视角,分析《摩尔庄园》手游中地图、家园和限定活动三种场景的设置,总结出其中虚拟交往模式的特征,“地域”的逐渐消失和玩家行为“中区”化,以及阐述该游戏怀旧、社交的属性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 媒介情境论;游戏;虚拟交往;摩尔庄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107-03 1 《摩尔庄园》手游及玩法简介  《摩尔庄园
期刊
摘 要 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内容商业化严重、抄袭、质量低下和作品类型单一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过度迎合读者需求,政府管治滞后和技术手段的滥用。针对这些问题,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提出治理对策,希望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文学;内容生产;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57-06  基金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