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犁铧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尖细的风从后院的墙缝里钻进来,他紧了紧身上的棉大衣,仍旧有些冷。
  这才刚刚入冬,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前几天还艳阳高照,没想到寒流直入,一下就让他冷得有点不知所措。他习惯坐在靠水壁那张破旧的沙发椅上,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身后陈旧的水壁,张贴着久远年代里毛主席的画像,扭头看看,他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艰苦的岁月。时光像泛黄的纸张,残缺了边沿并结满厚厚的灰尘。
  左边的墙壁上挂着母亲的遗像,母亲一直看着他,对着他笑。母亲的一生饱受太多的风霜,中年守寡,然后就变得疯疯癫癫,动不动就对他打骂。他不怪她,在她弥留之际,他花了大价钱给母亲照相,并请人刻画成瓷像。在照相的时候,母亲竟然意想不到很配合地对着镜头笑,温暖和蔼。
  母亲走时很安详,这让他感觉甚是欣慰,母亲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天堂里应该会过得很幸福。
  他想着幸福,想了一辈子,然而,他真的幸福吗?他摇摇头,又点点头。他想到自己的儿女们,个个离家在外且小有所成,在村庄里他很是骄傲。他又想起自己的暮年,儿女们不能承欢膝下,只有老两口相互陪伴,他就伤悲。伤悲的时候他就觉得孤独,孤独的时候他就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沙发椅上发呆。
  只要稍稍抬头,他就可以看到对面墙壁上挂着的犁铧。犁铧是什么时候挂上去的,他不太记得了,应该有十几年了吧。他只记得那年旋耕机开进了村里,自己突然间就觉得老了,从此不再需要赶着牛奔忙在田间地头了。
  他把家里的那头老牛很不舍地卖给了牛贩子。在一个闲得无聊的下午,他对老伴儿说,现在讲究科学种田,犁铧用处不大了,但它毕竟跟了我那么多年,别放在地上受潮生锈了,看着心里怪不是滋味的。
  犁铧挂上去时,他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脱离了土地的挣扎,仿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身体轻飘飘没有半点重量。他清楚地记得,犁铧是村上的王铁匠做的。王铁匠是打铁的一把好手,远近闻名,而他是村庄里种田的一把好手,庄稼活儿无一不精通。他去取犁铧的时候,王铁匠正在给犁铧淬火,水花“吱吱”地响,腾起的水雾弥漫在王铁匠憨厚的笑声里。
  他乐呵呵地从家里取来牛轭,把犁铧和牛轭就地组装完整。那个牛轭是他精心挑选的上好柳木,弯曲合适,粗度宽度适中。牛轭的表面被他修刮得异常光滑,为了防止牛的脖颈受伤,他还在牛轭的表面缠上厚厚的一层卡其布。
  土地是他的生命,牛和犁铧是他最好的伙伴,牛在前面走,犁铧在泥土里穿行,黑色的花朵整齐绽放,那些吆喝里,蕴含着丰收的喜悦。
  他常常专注地盯着墙上的犁铧看,目光呆滞而混浊。那些灰暗的铁质里,究竟留有他多少的体温?那些被无数次翻转的土地,又隐藏着他多少的汗水和光阴?
  他时常迷恋犁铧的硬度和锋利,上苍为什么把那样永久的生命给了犁铧,而不是人,更不是牛!王铁匠打了一辈子的铁,他所制造的犁铧还在,而他早已化为一抔黄土。生命的脆弱充满嘲笑和孤单,唯有土地,是最好的归存。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乡亲一个个离他而去,然后在某一天,就轮到了自己。他不是害怕,而是对人世的艰辛深有感触。
  他为自己用沾满泥泞的双手托举儿女们走出家门而骄傲,也为儿女们的成绩而自豪。那么多年,他感觉身体被掏空,虫子般吞噬他的五脏六腑。孩子们怕他有什么闪失,接他和老伴儿到城里居住。他去了没多久就回来了,他闻不惯医院的福尔马林的气味,更永远接受不了城市的戾气和陌生。
  儿子打来电话,老伴儿接的。他不知道他们在电话里叽里咕噜都说些什么,只听见老伴儿在这头不停地说家里一切都好。
  好个屁,你们这帮兔崽子,也不晓得来看看我们,他愤愤地说。老伴儿白他一眼,他便扭过头去不再吱声。他知道孩子们都忙,来一次不容易,可心里又那么充满渴望。
  稍许,老伴儿在那边喊,儿子要跟你说话!他便嗖的一下蹿将起来,颤颤巍巍接过电话,正要把心中的怨气发泄出去,就听电话那头儿子不停嘘寒问暖,到嘴的话他又憋回去了。又不是小孩儿,交代那么多干吗,你们照顾好自己才是。他一边应承着,一边叫儿子不要担心。
  放下电话,阳光正从瓦缝里钻进来,斑斑点点映在堂屋的地面上,映射出凹凸不平的土坑坑。墙脚和潮湿处结满青色的苔藓,像他身上暴起的血管和手脚上布满的斑点。
  犁铧仍旧挂在那里一动不动,风化的锈迹反射不了阳光的温暖。从农村到城市,再到更大的城市,为了所谓的生存,儿女们远离家乡。他记得儿女们说过,他们的根永远在这里,他只是笑笑,成长的根缺乏了故土的供养,还能站得稳固吗?其实,他一直知道,那些风雨里的飘摇,会让儿女们的双脚沾满异乡的尘埃,就像墙上的犁铧,脱离了土地,又如何能再次回到最初?百年之后,人世的又一个轮回,那时候他们老两口都走了,這片曾经的热土,还会留下儿女们匆匆归来的脚步吗?面对犁铧,他总有一种异样的情怀。风化的锈迹,蛛网的缠绕,还有灰尘的覆盖……
  日子慢慢流逝,原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真实地依靠过,才能感知真切的温度,就像犁铧在他的生命里出现,牵带出那些尘世中的琐事,带给他无穷的快乐和悲伤。风吹动犁铧上的蛛网,这些轻微的声响,他不知道天堂的王铁匠听到没有,也不知道曾经拉过它的牛,在泥土堆里能不能感应。
  他看到偏屋里自己早就油漆好了的棺木,散发着铮亮的光色,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太多太多尘世中的事。他喊一声,老伴儿!老伴儿闻声赶来。什么事?他指了指墙上的犁铧,我死后那个犁铧记得和我一起下葬。
  说什么呢,又在胡话。老伴儿幽幽地说,然后是轻轻的一声叹息。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房屋,有晒坝。  方方幺爸和根明大伯头上冒着白烟,他们抬着被竹杠架起的石礅杵地——他们要在新屋前面打一块晒坝。  晒坝四四方方。先平整泥巴地,用锄头挖挖填填,晒坝的毛坯已然成型。泥巴杵得实是晒坝能经久的关键。从晒坝的某个角落开始,“轰——轰——轰——”“嘿——嘿——嘿——”石礅每一次被抬起,又放下,似乎都用尽了根明大伯和方方幺爸最后的力气——他们的肌力要和晒坝的肌力合体。他们在寒冬
期刊
今年,信丰县古陂镇阳光村从32户贫困户中挑选出9户家庭环境脏乱的当作夏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我带领帮扶干部逐一走访、查看。  当我们来到信安公路沿线一户智障残疾的家庭时,只见一个瘦弱、严重驼背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屋子里迎了出来,爬满皱纹的脸,需吃力地仰起头与我们说话。村干部跟她介绍说,这是就业局的徐局长,今天过来走访。她说:“徐局长啊,家里好乱,不要见怪!”  这是只建了一层没有粉刷的两间砖混房屋,
期刊
阿黄是我和妻子养的一只狗。  儿子满百日时,隔壁婶子家的狗崽刚好出窝,披着一身油亮黄毛,长着两只明汪汪的大眼,肉嘟嘟地跑来我家院子里满地撒欢的阿黄似乎和儿子特别有缘,阿黄摇摇尾巴,儿子就咯咯笑,看它伶俐乖巧,和妻子一商量,阿黄就被我们收养了。  阿黄很听话。儿子没挪步前,但凡要腾出手来做事,妻子就唤阿黄,然后指着座婆(一种幼儿日常用品)中的儿子嘱咐:“阿黄,看着仔仔些。”妻子抽身忙去,阿黄听话地趴
期刊
期盼已久的春节大假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滋扰,想起小学中学课本里收录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这次不妨重温一次,就从《朝花夕拾》一书读起。曾经在少年时光里影响过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次阅读,那些文字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难以忘怀;而首篇《狗猫鼠》中的隐鼠偶尔做了少年鲁迅的小小宠物,由此生出不同层次的爱憎,今天读起来更让我多了些新的感悟,恰恰遇上这个鼠年。  在母亲端午节绣的荷包品目中,总少不了小
期刊
上初一那年寒假,父亲对我说,他们单位食堂有位老师傅,姓孙,七十多岁,是个高人,会画画,尤其是画蝴蝶,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他问我想不想跟孙师傅学画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天一大早,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去他们的单位。从我家居住的蟹脐沟村到父亲的单位,大约十公里路。因为是由东向西,地势升高,这中间有两个长长的上坡路。父亲骑不动了,我就跳下车,跟着车跑,或在后面推一把。虽然天寒地冻,但一路颠跑,到
期刊
记忆拉回到34年前,我们在同一天跨入晋江一中高一5班。  你是政治课代表,我是英语课代表;你是略带病态的苍白色,我却是健健康康的小麦色;你是班级前几名,我却严重偏科,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我是个慢热型的人,但你第一次主动和我说话,我便滔滔不绝!你说过你没有知音,却执着地把我引为知音,你说只有我懂你。缘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不可思议!  我英语成绩稳居No.1,你也是前几名,你提议我们到操场,一个
期刊
在外面吃得多了,总是各种不适,总想着回家吃顿安宁饭,自己动手或妻子做,两三碟小菜,荤素搭配,不寡不腻,吃得舒坦、自在,关键还有调适脾胃的功能。  菜不多,也并不意味着凑合,一定都是爱吃的具有自家独特口感的,比方说:熘包菜的醋就放得特别的多一些,一般人可吃不了;菜薹炒得刚刚熟,要吃起来还有些脆感;马齿苋一般凉拌了吃,蒜和醋不能少;西芹一般切成寸段用腊肉丝炒;西红柿炒蛋要分开来炒,炒好了再烩,这样色香
期刊
雨,一直下,滋润了四月的乡村,盘活了寂静的宅院。  走进湖溪古色古香的马上桥村,雨,倏然厚重起来。门口“一经堂”的匾额,暗红色的底子,姜黄色的字体,仿佛在牵引你走入时光深处。这是吕姓家族北宋时由山西迁移至此形成的花厅,占地1797平方米,始建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共有44间房,272根落地柱,以“且”字形布局。正厅面阔三间,通面宽由门楼、照壁、正厅和两进后堂组成,左右为厢楼。厢楼有前后贯通的长廊连接
期刊
爸爸最近收藏起了饮料瓶,放在他睡觉的地方。我猜不出爸爸收藏瓶子干啥?  阴郁了很久的天气终于放晴,爸爸说要去郊外找点泥巴回来。我这才明白爸爸收藏饮料瓶的目的。几个小时以后,爸爸蹒跚着走进屋子,一股泥土的气息从他的身上散发出来。突然间,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种玉米的日子。那时候,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前途。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儿。  爸爸把泥巴装进瓶子,慢慢地拿出他从乡下带来的种子和缩小版的农
期刊
一  八人同行南下,散落在同一节车厢里,抬头聊聊天,低头扒手机。  就只两个小时,从浙南到闽南,这次行程的目的地就在我脚下。如果穿越,就回到了唐总章二年,我族祖先从中原来到闽地,平定叛乱,遂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就回到了明崇祯十五年,我族这支祖先从这里迁徙到了浙南,他们北上的路程,不知走了多少时日。  “浙江的朋友,走喽,走喽!”举着小旗的地陪在喊。我却跟随祖先的脚步,回溯来时的路。  史上从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