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三瑞:中国潜艇事业的先驱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先驱
  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开创者、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同志,于2020年9月15日不幸逝世,享年91岁。
  坐落于“冰城”哈尔滨南岗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驰名中外的“哈军工”。作为曾经的校领导,邓三瑞在上世纪50年代以总设计师的身份主持研制了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
  上世纪50年代,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是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1954年6月,人民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宣告诞生。然而,此时服役的潜艇没有一艘是国产的。但与此同时,世界主流国家的潜艇装备却在迅猛发展。美国早在1951年8月就开工建造第一艘核动力试验潜艇“舡鱼号”,另一艘核动力试验潜艇“海狼”号也已在1957年编入大西洋舰队。到了1958年,法国DCNS集团开始研制可畏级战略核潜艇,苏联也已经在“列宁”号破冰船上使用了核动力装置,并开始建造核潜艇……同年,中国的潜艇事业才刚刚起步。
  1958年初,还是哈军工一名青年教师的邓三瑞准备被派到苏联留学。在他正为俄语感到头疼时,却忽然接到了一个通知。那一天,海军工程系科主任冯捷来到单身宿舍,把午休的他推醒,急切地说:“海军有任务,你来主抓,出国的事以后再说吧 。”原来在那之前不久,中国军方决定开始自主研发潜艇与核潜艇。而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邓三瑞等一批新中国船舶专家身上。
  很快,他开始带领舰艇设计第二期学员的4个组进行毕业设计,目标就是攻克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滴型”潜艇。
  设计草图出来之后,邓三瑞由当时哈军工院长陈赓大将陪同,一起向海军司令部修造部副部长薛宗华作了汇报。与此同时,邓三瑞的同事们也在争分夺秒地根据草图进行实验。1958年11月底,032-1实验潜艇建造完成,并拉到旅顺下水实验。可惜的是,因为技术还有瑕疵,再加上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032-1的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通过那次研发,有关部门和组织理顺了科研队伍的人员构成,为几个潜艇研究单位和大学的潜艇研究专业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032-1项目的失败,也让相关研究人员走出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狂热的“唯心主义”状态。国家对于潜艇技术的研究,也终于进入了正轨。
  到了1959年,国家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已经有了较为齐備的工业基础和众多高校科研力量。经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1959年底,由邓三瑞领导主持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终于成功进行了水面、水下航行试验!
  1971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常规潜艇下水。3年后,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后来,很多人都称邓三瑞为“中国潜艇之父”。但对于这个称号,他并不认同:“我不是什么‘中国潜艇之父’,我认为叫个‘先驱者’还可以。”
  谦虚是邓三瑞始终如一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让他始终保持着进步,为祖国发展做出了更多贡献。1984年,他被联合国聘为海军军备竞赛研究专家组专家,与人合著的《海军军备竞赛》一书被联合国出版。淡泊名利的他,用报酬为学生们购买了大量原版海军和船舶工业的专业书籍,余下的5000美元,也悉数交给了学校。
  邓教授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讲授过“潜艇结构”“潜艇设计学”“系统工程”等多门课程,为国家培养了许多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初,他又开辟了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方向,并领导研究了我国第一台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2011年,深受师生爱戴和尊敬的他,在哈工程校园里给学生上完了最后一堂党课,完成了“培养后继人才”这一国家交给他的最后一项任务。
  ■热议锐评:邓老先生的一生,是与国家军工自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生。他用传奇的人生践行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那句校训: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他的伟岸身影将永远映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
  ■素材运用:报效祖国;挑战不可能;失败乃成功之母;师者;谦虚……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环球人物》)
其他文献
近期,“油腻”一词成了“走红爆款”。有网友指出,基层年轻党员干部中也不乏“油腻”之人,比如“油头粉面玻璃心者”有之,“油腔滑调会来事者”有之,可谓不一而足。悉心揣摩,这些“油腻”之态背后,主要还是迷茫、浮躁、懈怠、有危机、不振奋。  我们应该如何与“油腻”划清界限呢?我认为首要之义是要做好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心浮气躁是年轻党员干部“油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或是觉得位子低了,或是感觉待遇
桃李满天下,雨露润春华。  采访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像田国安一样与这偏远山村相伴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他们有的从教40年已经退休,有的在讲台上站了30多年还在继续。他们的言语间,全是对这个岗位无限的热爱、对乡村孩子如父般的深情、对共产党员身份的深刻诠释。  “没有在这个岗位上干过,没有与这些孩子相处过的人是无法理解我们这种坚守的。”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我们深深感到,乡村这三尺讲台牵绊他们的,不仅仅是
认真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省直各单位每月固定一天,每次明确一个主题,在完成诵读党章、重温誓词、交纳党费和学习讨论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在省文化厅举办省直机关“支部主题党日”现场观摩会,推进党内生活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落实基层基础保障。协调党委(党组)落实对党建工作的人、财、物保障,严把党务干部“入口关”,严格按照任职资格、条件、程序,督促各单位把党务干部全部配备
Kevan Chandler因为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双腿完全动不了。但他是个有梦想的人,每天被困在轮椅上也没有浇灭他的冒险精神。3年前,朋友们商量着要去探秘地下管道,Kevan也想参加,于是朋友们找了一个背包,剪了几个大洞,再铺上结实的帆布,然后把Kevan放在这个临时座驾上,用皮带布绳把Kevan固定在背包上。自从那次之后,Kevan逐渐变成一个“背包客”,不管去哪里,他都会坐上朋友的背包,朋友
就要到五点半了,可是外面的阳光依然威力不减,透过窗户照在地板上,显示出天气的酷热。  楼下传来了卖麻糍的吆喝,声音很清亮,即使我们在楼上,也听得一清二楚。那甜而不腻的麻糍,硬硬的嚼劲,散发着豆粉的香……立即引起了我味蕾的蠕动。于是,我迅速下楼,来到卖麻糍的老板的摊前,递给他一元钱。他心领神会,马上就拿起盒子来帮我装。  我上下打量着他,只见他身着一件褪了色的长袖灰黑汗衫,衣服被汗水打湿了,隐隐显出
如果你第一次见到姜吉榕,一定不会相信她只有24岁,她朴实热情的面貌很容易让你想到乡野中忙碌的农妇。直到她开口,谈起自己多年来参与的西北农村科研项目,那种只属于科学家的笃定与专注才从她的眼神中闪光流露。这位一直致力于改善西北农村环境的美籍华裔女孩,不仅获得了无数科研奖项,更被耶鲁大学《中美通》杂志评为25岁以下推动中美关系的优秀青年领袖。  “我19岁的时候,跟着国际科研队伍去了中国西北研究水土流失
我是一个有着阳光性格的女孩。我喜欢文学,爱用文字酿就生命的琼浆。我喜欢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乐园里,我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借助文字倾诉出来。看到花草,我就想,能不能把自己缩成一粒尘埃,沾染在小花的叶瓣儿上,让自己感受花的味道,做花快乐的孩子……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变成我写作的快乐源泉。  极欢喜有雨水作伴的日子,是因为内心的纷扰嘈杂可以被冲刷净尽而感到惬意畅快,抑或是能静下心来捧一卷诗书,与诗中的她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味香料,这种香淡雅,却又不像茉莉花香那般若有若无。这香气,也许每一个人都曾闻到过,那是幽远绵长的——母爱。  人生岁月漫漫,母爱的清香流泻。清晨,我睁开眼睛,看到的总是妈妈的的笑容。看到我睁开眼,妈妈就会轻轻地对我说:“起来,吃饭了。”那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让我倍感温暖。当我坐在饭桌前,看到的总是我爱吃的菜;妈妈坐下时,她的身上会有油烟的味道,虽然闻起来不香,但我却认为,这种淡淡的
中国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学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余秋雨擅写历史文化散文,有著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而记忆文学《门孔》是其人物传记作品集,收录旧作数篇,其中以描写著名导演谢晋一生的文章《门孔》最为出名,令多少人读来潸然泪下。  《门孔》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看的,她说看第一篇谢晋的故事时热泪盈眶,几千字便写完一个人的一生,五味杂陈,感慨万分。这篇有关谢晋的《门孔》也
回归绿色生活,回归本真,是幸福。  老家的屋后有一片竹林,是我出生那年爷爷栽下的,如今竹子也与我一般年岁了。只是那竹子并不很笔直,旁逸斜出,东歪西倒,倒像是随心随手栽的,不过这并不影响它的美。  初晨里走过,空气里氤氲着湿气,混合了竹香,清新自然,是城市的繁华与喧闹所不及的。在外面奔波久了,难免有慢走慢看的心思。搬两个小凳,一张小桌,摆棋过招,也能与爷爷度过黄昏时光。直到天色渐暗,奶奶在屋前大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