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我们时代的“造节运动”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opc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11”刚过,“双12”又来了,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提示着我们“买买买”。越来越多人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节日越来越多了,因为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和店家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造节运动”。除了大名鼎鼎的“双11”“双12”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年货节”“蝴蝶节”“闺蜜节”“吃货节”“女神节”“超级奶爸节”……有人发现,自己“6.18”买的东西还没用完,“双11”又采购了一批新的物品,有的还没有拆封,“双12”一到,又按捺不住自己的消费冲动。其结果是,屯的东西越来越多,浪费也越来越多。这其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患上“买买买”综合症的?
  过度消费
  今年“双11”天猫的数据创下了历史新高。11秒破亿、3分01秒破百亿、9小时04秒破千亿,全天的总成交额定格在1682亿元。想当初,2009年“双11”,天猫全天成交额仅0.52亿,短短的几年时间,这个数据已经翻了3000倍。天猫只是线上消费狂飙突进的一个缩影。这一方面是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场景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但另一方面则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过度消费。消费(consume)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十四世纪,其最早的含义是“摧毁、用光、浪费、耗尽”。十六世纪出现的“消费者”(consumer)同样带有负面意义。十九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使经济急速发展,“消费者”转化为与“生产者”(producer)相对的中性词,二十世纪后则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其实,从本质上说,消费是一种中性的行为,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要生存就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由此,对住房、服装、食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其实就是一种生存的必须,这无可厚非,也无可指摘。
  问题的症结在于,过度消费。何为过度消费?顾名思义,消费过剩,买了太多不需要或者从未使用的东西,以及使用上的铺张浪费。2017年3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消费观念与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购物过剩现象突出,衣物过剩几乎成为普遍现象。51%的消费者家中有未拆标签的衣物。2017年5月,该组织又发布了《狂欢之后:国际时尚消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过度消费正逐渐成为一种国内外的普遍现象。60%的中国大陆和德国受访者,68%的中国香港受访者和超过50%的中国台湾、意大利受访者都承认,他们拥有的东西远远超出实际需要。受访者承认他们曾购买超出自己负担能力的物品(中国大陆46%、香港42%、台湾29%、德国24%、 意大利34%)。
2017年11月14日,郑州大学的快递取件点外排起了长队伍。

  人们的过度消费行为,让人联想到日本摄影师藤原新也在社会观察随笔《东京漂流》中对上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过度消费现象的描述,比如用完即弃;鼓励赠礼—情人节大甩卖、父亲节大甩卖;鼓励收集—洋酒瓶或大全集画刊等;配件产品—照相机的拍照皮套等;制造机会—读书周或蛀牙防治日;副用品化—第二个家或第二辆车;备用品化—备胎、灯泡等消耗品,或摄影底片等可囤积的商品;新款式化—就算还能用,也要追求新的款式……
  过度消费,使得“消费”和“浪费”之间的边界模糊。美国作家莱斯在名为《多了》的绘画书中讲过这样的故事:一只喜鹊因意外惊喜开始源源不断地囤积物品,越堆越多直到同巢窝和树枝一起坠地。就像有评论指出的,这是“关于贪心和物质主义的警示故事”。消费之于生活、之于经济都需要一个理性平衡,过犹不及造成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浪费,还比如对个体幸福生活的压迫,以及对环境承载能力的破坏。
  消费主义:被符号绑架
  为何越来越多人在过度消费?
  从积极层面上看,过度消费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高的一种表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也高度发达,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选择更加丰富多元。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断升级。第三次消费升级悄然来临,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他们的消费更侧重于新潮、时尚、健康、美以及个人的内心愉悦。尤其是互联网打破了这轮消费升级的边界,15-35岁的新世代消费者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智能化成为趋势。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商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增快,以及浪费现象的突出。
  但更根本的原因是,消费社会的语境通过赋予商品和消费新的内涵,始终在不断怂恿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早就在《消费社会》一书中系统论述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我们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了。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赋予物以符号意义。波德里亚写道,“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所有的大众媒体—基本上也就是你的生存背景—都在引导你购物”,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本身,人们总是把物(广义)用来当作能够突出自身的符号,或让自己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换言之,人们对物的消费并不止于“对物的使用价值的需求”,而更多的是在物的象征价值层面,进入“对符号的消费”(品牌、技术为商品带来的价值经常远高于它的真实价值)。
  商品和消费具有怎样的符号意义?美国社会经济学家Amitai Etzioni在批判美国消费主义时,他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了正常消费和消费主义的界限。他说,满足生理、安全需求的消费是正常的消费,但试图通过消费获得社交(爱与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则让正常消费变成了消费主义。这正是消费主义的策略,他们在赋予商品和消费“爱与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的符号意义。
  商家“造节”推出的广告,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类似联想—尊严、地位、希望、美丽、浪漫、怀旧或一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可以通过購买某件物品达到,仿佛购买某种产品你就荣登某种身份的殿堂。穿了某品牌的衣服,你就是这个时代的新女性;买了某个品牌的纸尿布,你就是一个最称职的父亲;使用某个品牌的油烟机,才符合标准中产阶层温馨美满的生活样本……   就像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在著作《人类简史》中写道的,“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积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鼓励多元多样的浪漫主义与消费主义一拍即合,催生了贩卖各种体验的市场”,消费话语的本质就是赋予了物品“浪漫主义”的符号化意义。这导致了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在不少人那里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自然地,“买买买”就是指导他们生活方式的理念和行动。
  焦虑的缓解与主体性的丧失
  如今“双11”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购物狂欢”,这让人越来越淡忘“双11”光棍节的初衷。在不少学者看来,光棍节成为消费节,这是一个非常意义重大的转变,它意味着“购物光明正大地成为了情感的替代品或解决方案”,或者说商品和消费的符号意义,已经足以取代人们的其他情感需求了:单身了,买买买就好了。
  经济学上有一个“口红效应”的说法。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时,我们的钱不足以购买真正改善生活的大件商品,而口红作为一种比较廉价的非必需品,可以满足人们仍强烈的消费欲望,起到一种安抚作用。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曾这样解释年轻人对于电子产品更新的热衷,“人是渴望改变的,生活是很难改变的,生活中只有电子产品最容易改变,所以只能从电子产品的更新中获得一种虚幻的改变感,安慰苦难的人生”。这颇像张爱玲说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在惘惘莫名的威胁感下,“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于是“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可以缓解人们一定的焦虑,冷酷的环境下它具有某种扎实稳定的质地。房价一直在涨,工资却长期停滞,精打细算的生活沉闷而无趣,如果购买一件小物什可以为生活带来亮色,何过之有呢?虽然这是消解焦虑的幻觉,但我们却不难对其怀抱“理解的同情”。真正让人担忧的是,人们沉浸在这一幻觉中,将消费当做人生一切问题的万能解药。
  于是,商家不断“造节”,整个社会都在提倡买买买。高兴得买,伤心了更得买,赢得女朋友芳心得买,孝敬父母得买,讨好领导得买……“买买买”成了我们构建主体性的唯一方式。就像有人调侃的,“任何中国节日网民都搞成勾搭节,商人都搞成购物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情人节、中秋节、春节最后都演变成了大大小小的购物节。媒体人洪晃也曾这样调侃道,一年的“买买买”实则是女人的一生,“元月过年、二月恋爱、三月换春夏、四月防晒、五月谢谢妈、六月海滨度假、七月性感、八月预告秋冬、九月换秋冬衣服、十月保湿、十一月抗皱、十二月全年总结,十二个月都必须减肥!”美国学者乔纳森·克拉里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多数看似不能被消灭的基本生理需要,比如饥饿、口渴、性欲以及对友情的需要,都已经被重新改造,转化成了商品”。
11月11日,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落下帷幕,成交额1682亿元人民币创下新纪录。

  消费仿佛成了永恒的价值,它比爱情更爱情,比快乐更快乐,比满足更满足,仿佛在“买买买”中我们就可以获得现实生活中所缺失或匮乏的一切。这时,我们已经不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人了,我们只是消费的工具和机器,是资本生产和消费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钉,我们取缔了焦虑也取缔了真正的情感,我们成了物的奴隶。
  我们绝对不是反对商家“造节”,像“双11”对于中国经济的消费拉动作用不可小视,我们更不是反对人们“买买买”,這是权利也是自由。我们只是想发出一个善意的提醒:把握“消费”与“过度消费”的边界,成为物品的主人,而不是相反,为其所定义和奴役。
其他文献
和一位医生朋友喝茶,聊起她半小时前刚刚结束对一位垂危老人的抢救:当时老人气息渐渐微弱下来,众多医生护士轮番上阵施行心肺复苏,过程中听得一声响,老人的一条肋骨在其中一位医生的掌下断了,随后断骨接二连三,直到胸部按下去已经软软地不再回复正常,病人才被断定抢救无效。  整个过程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当下决定,人生最后的时刻绝不呆在医院里受这种罪。不曾想朋友点头赞同—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对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这是中国高铁正式运营的开端。之后,不到10年光景,中国高铁已经崛起为“中国制造”的国际名片,并开始对外输出。  高铁对于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两层。一是以高铁为龙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崛起,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这是产业层面的价值,也是被外界讨论最多的一层。  但实际上,高铁在中国的大规模建设和运营,另一种重要价值是正在重塑中
《经济学人》2月27日  2月23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过度供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而全球性问题就需要所有国家的协作努力。”如今,中国的过剩产能問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最近,中国央行对江苏的696家工业企业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产能的利用率出现了“显著减少”。牛津经济研究院的高路易(Louis Kuijs)计算得出2007年中国工业的“产出缺口”(产量和产能之
石勇资深主笔  在做本期调查与记录栏目关于PUA小专题的时候,我在线上对在婚恋市场上并不太有竞争力的36个未婚男性作了一个小范围的态度调查,请他们谈一下对“PUA男”利用女性心理,伪装“高价值男”,一步步捕猎并造成伤害的态度。  尽管社会调查需要排除价值判断和情感反应,但我还是有点失望。  36个年轻男性,明确表示义愤的,只有15人。其他人,不是认为受害女性是因为肤浅(喜欢浪漫)虚荣(享受甜言蜜语
许多人在期货市场都曾拥有属于自己的“野心时代”,或是片刻的“野心瞬间”。  一个期货交易员用20万元的保证金,就可以操作100万元的账户,且交易中获得的浮盈可以不断加仓。这样的机制对于缺少本金,却渴望一夜暴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期货杠杆放大了资金的倍数,也放大了人性的贪婪、希望和恐惧。一旦跌破平仓线,保证金也就血本无归了。  在期货界,成功看起来酣畅淋漓,可成功者却是凤毛麟角。
追求快乐,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孔子讲乐以忘忧,《论语》里通篇都洋溢着快乐两字,佛教说西方极乐世界也说到一个乐字,庄子曰无为诚乐,也不离快乐的主旨,这些都可见乐之于人的必需。  我之于《庄子》,通读又精读,品读又复读,每每侧重不一:一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读的,主要是把握其主旨,可谓之为宏观大读;二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读的,读出一个寓言“大家”的创造灵感和文字技巧,可谓之为篇章通读
为了赶晨5时发车的轻轨,我在4点半多一点从宿舍骑上自行车,急匆匆地向车站骑去。  “站~住~!”听到有人在后面呼喊,声音并不严厉,带着一点东京之外的外地口音。  一个警察骑着自行车在快速地追赶我。走到近处,一看是公寓前不远处的警察岗上的警察,对方也很快认出了我,给敬了一个礼:  “陈先生,您忙。”说着就搬动自行车,往回骑了。  我是在碰上此事的几天前,搬到靠近池袋(东京的商业区)的一个二层公寓的,
继《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之后,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于8月28日开始在央视首播。全片分六集,分别是《大道之行》《众行致远》《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 与 《美美与共》。每集都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所取得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进步。  这部政论片,可以说,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方方面面。《大道之行》聚焦在中国外交转变背后的理念基础和思想脉络;《众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称:广外)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高校,应该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为国家战略和广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策划组织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大学校长访谈”活动中,广外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如此表示。  2017年是隋广军到广外的第14个年头,历经职位更替,6月继任党委书记同时履新校长。隋广军深知,广外正在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
最近笔者在两个自贸区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官员在制度创新问题上存在一种微妙的心态,认为自己不过是其他自贸区的“试验田”,是“二道贩子”,没办法树立自己的“品牌”,创造“某某模式”或是“某某经验”。他们在推行其他自贸区先行探索的创新制度之时,便可能会消极应对,把引进的经验当作“养子”,马虎对待,得过且过。一旦改革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推进改革,而是质疑甚至否认其他地方的制度创新。  在这种心态影响下,自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