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每位教师的智慧,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提供经济业务案例,需要师生共同设计工作场景,这样会计课程教学才能按会计工作组织安排,将会计知识分解融入到工作任务之中,从而增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程开发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越来越大,由此,职业教育也成为众多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学院的主要形式为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这类学院以政府或行业标准制定职业教育体系,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或行业是实践教学的主导。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从事职教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由政府或企业投资资助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都比较先进,使学生的实习和实训更为方便,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进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首先要对其需求进行分析。所谓的需求分析是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基础,其最终目的是有的放矢的改进教学活动,如果没有需求分析作为依据,很难避免出现靠主观判断来进行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决定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走出一条既有别于本科教育,又有别于岗位培训的特色创新之路。但是在会计这个行业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衡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好与不好的标准。其原因在于会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要明确的问题
(一)工作过程的内涵及特征
根据以劳耐尔教授(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创始人)为主的职业教育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是指在组织里为了完成某件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其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其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综合的、多元的、时刻处于状态运动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工作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第二是工作过程应该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当中的,第三是工作过程的结构应该是相对固定的。
即其三个特点是:
一是综合性。即工作过程是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一体,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的综合系统。
二是可变性。即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等要素在不同职业、不同时间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三是机构相对固定性。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在工作过程中相对固定,在所有人的工作过程中都能够或隐或现的存在。
专业能力是与某个具体职业相关的能力,是能够独立完成某些任务、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某个专业的知识、技能而获得与该专业相关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是独立学习,独立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如在获悉了工作任务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新的工作任务中,独立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的这种能力。
社会能力是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工作过程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使学习者可以掌握其相对固定的步骤,这样能够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不是单纯为了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将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后能够获得更为系统的工作情境。
传统的学科体系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研究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不再沿用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而是更注重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职业岗位的真实要求,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中,快速地获得岗位需要的能力,将所学的内容与要从事的工作真正结合起来。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以职业为载体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以职业为载体的原则。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将处于职业能力低级阶段的学生提高到更高级的阶段。要想将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提高,应该从学生所要从事的职业出发,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等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很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高职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顺利就业。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当地经济的需要,要与当地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要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本身就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更应该突出实践性,从而促进就业率的提高,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及社会的需求。
3.实行整体优化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联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明确各门课程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各个课程互相依托,避免交叉重叠,统筹设计学生所应具备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4.突出特色引领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突出特色引领的原则。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教材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实践教学的突出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教学的各项改革过程中,时刻牢记特色的办学理念。课程的开发要有针对性的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真正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1.职业岗位调研
通过访谈等形式进行,对专业相关就业岗位进行了解,明确专业的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依据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研的结果对课程开发具有可参考的价值,才能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调研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实地调研、发放问卷、毕业生调查等方式。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调研得到了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后,应将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计划、实施、评估,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典型工作任务是课程内容开发的重中之重。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应该能够使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中得到完全的体现。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能够完成,教育者则成了学生的指导者。
3.归纳行动领域
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集中分类,把具有共性的组织在一起,产生一个集合,就是行动领域,并进行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分析,构筑起课程体系开发的平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
以上工作必须校企紧密结合,归纳出来的行动领域才能体现该岗位的职业能力。
4.学习领域开发
在确定了行动领域之后,根据岗位相关的行动领域确定相关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对要学习的内容的具体描述,学习领域的开发也就是对课程的开发。
究竟如何从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呢?学习领域不是简单的模仿行动领域,而应该是对行动领域的提炼。课程开发人员要找到那些可以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行动领域,并且是有价值的学习领域。
5.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领域归纳出来后,就是学习情景的设计。设计学习情景要求把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具体的学习单元。学习情景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应该由本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士共同进行。企业的专业人士应该是有丰富的一线操作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1.构建课程体系
将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有机的联通起来,即将课程开发平台和课程实施平台建立起集合对集合的对应关系。各个学习领域都用目标描述表明其特征,并尽量具体化、精确化表述具体任务。
目标所描述的任务是学生应该获得的结果,应该用职业能力来表述,以细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某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安排,也可以贯穿于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但在进行课程体系排序时,要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设置关系,难度系数不同的课程应该串行排列,形成前导和后续课程。
2.编制课程内容
着眼岗位工作过程和目标来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开展顺序扩展开来。首先描述工作对象,进而确定工具、方法和组织。工作对象是工作过程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工作对象不但表明了工作本身所确定的事物,还表明了它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功能。
在描述工作对象时要考虑学习目标要求的其他学习要点。描述工作对象以后,就可以确定工具和方法了。一定的工作过程需要将相应的工具作为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因此要对工具进行描述。工作方法也应该符合某个职业发展的规律,通过描述,可以让学习者开始时就了解基本的工作方法。不同的职业任务对应相应的组织方式,不同的组织方式导致人们在合作交流、工作的理解、责任心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对劳动组织方式的说明可以指明工作过程的创造空间。
3.设计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的设计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编排,存在着递进、平行、包容等关系,应该是有序的,不应胡乱堆砌与罗列。对某些有难度递进关系的学习情景,应该将由教师引导学生入门的情景安排在先,伴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后续的情景可以体现学生自省自悟的特点。学生在多个典型工作过程的学习中,通过比较逐渐掌握“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遍适用的工作过程,得到了完整的思维训练。
4.选取课程载体
由于各个专业面对的岗位不同,各个学习领域涉及到的工作范畴相对复杂,而这需要不同的承载学习领域的物质形体,使学习情景具象化。基础课程的载体可以是问题、活动等形式,专业课程可以是案例、项目和模块等。设计载体时要考虑其可迁移、可操作、可替代。可迁移是指载体尽可能贴近生活,以质求胜,发生的概率较高,既要来源于真实又要高于真实。可操作是指载体的设计要便于使用,成本又不高,具有经济应用性。可替代是指载体的选择要具有开放性,尽量可以做到用不同的载体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建新,刘育峰.职教理论与会计教学实践研究[M].长安出版社,2003(12):16.
[2] BrochureofWorldAsociation[M].CooperativeEducation,2001.
[3]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20):153.
[4]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219.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程开发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越来越大,由此,职业教育也成为众多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学院的主要形式为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这类学院以政府或行业标准制定职业教育体系,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或行业是实践教学的主导。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从事职教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由政府或企业投资资助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都比较先进,使学生的实习和实训更为方便,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进行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首先要对其需求进行分析。所谓的需求分析是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基础,其最终目的是有的放矢的改进教学活动,如果没有需求分析作为依据,很难避免出现靠主观判断来进行课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决定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走出一条既有别于本科教育,又有别于岗位培训的特色创新之路。但是在会计这个行业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衡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好与不好的标准。其原因在于会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要明确的问题
(一)工作过程的内涵及特征
根据以劳耐尔教授(不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创始人)为主的职业教育专家的研究,工作过程是指在组织里为了完成某件工作任务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其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其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综合的、多元的、时刻处于状态运动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工作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第二是工作过程应该时刻处于运动状态当中的,第三是工作过程的结构应该是相对固定的。
即其三个特点是:
一是综合性。即工作过程是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一体,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的综合系统。
二是可变性。即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等要素在不同职业、不同时间段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三是机构相对固定性。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在工作过程中相对固定,在所有人的工作过程中都能够或隐或现的存在。
专业能力是与某个具体职业相关的能力,是能够独立完成某些任务、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某个专业的知识、技能而获得与该专业相关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是独立学习,独立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如在获悉了工作任务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新的工作任务中,独立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的这种能力。
社会能力是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工作过程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使学习者可以掌握其相对固定的步骤,这样能够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不是单纯为了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将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后能够获得更为系统的工作情境。
传统的学科体系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研究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不再沿用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而是更注重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职业岗位的真实要求,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中,快速地获得岗位需要的能力,将所学的内容与要从事的工作真正结合起来。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以职业为载体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以职业为载体的原则。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将处于职业能力低级阶段的学生提高到更高级的阶段。要想将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的提高,应该从学生所要从事的职业出发,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与职业的工作过程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等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很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高职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顺利就业。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当地经济的需要,要与当地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要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本身就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更应该突出实践性,从而促进就业率的提高,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及社会的需求。
3.实行整体优化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联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明确各门课程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各个课程互相依托,避免交叉重叠,统筹设计学生所应具备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4.突出特色引领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应遵循突出特色引领的原则。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教材的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的更新、实践教学的突出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教学的各项改革过程中,时刻牢记特色的办学理念。课程的开发要有针对性的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真正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1.职业岗位调研
通过访谈等形式进行,对专业相关就业岗位进行了解,明确专业的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依据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研的结果对课程开发具有可参考的价值,才能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调研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实地调研、发放问卷、毕业生调查等方式。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调研得到了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后,应将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计划、实施、评估,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典型工作任务是课程内容开发的重中之重。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应该能够使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在典型工作任务中得到完全的体现。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能够完成,教育者则成了学生的指导者。
3.归纳行动领域
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集中分类,把具有共性的组织在一起,产生一个集合,就是行动领域,并进行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分析,构筑起课程体系开发的平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
以上工作必须校企紧密结合,归纳出来的行动领域才能体现该岗位的职业能力。
4.学习领域开发
在确定了行动领域之后,根据岗位相关的行动领域确定相关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对要学习的内容的具体描述,学习领域的开发也就是对课程的开发。
究竟如何从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呢?学习领域不是简单的模仿行动领域,而应该是对行动领域的提炼。课程开发人员要找到那些可以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行动领域,并且是有价值的学习领域。
5.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领域归纳出来后,就是学习情景的设计。设计学习情景要求把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具体的学习单元。学习情景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应该由本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士共同进行。企业的专业人士应该是有丰富的一线操作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
1.构建课程体系
将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有机的联通起来,即将课程开发平台和课程实施平台建立起集合对集合的对应关系。各个学习领域都用目标描述表明其特征,并尽量具体化、精确化表述具体任务。
目标所描述的任务是学生应该获得的结果,应该用职业能力来表述,以细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某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安排,也可以贯穿于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但在进行课程体系排序时,要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设置关系,难度系数不同的课程应该串行排列,形成前导和后续课程。
2.编制课程内容
着眼岗位工作过程和目标来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开展顺序扩展开来。首先描述工作对象,进而确定工具、方法和组织。工作对象是工作过程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工作对象不但表明了工作本身所确定的事物,还表明了它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功能。
在描述工作对象时要考虑学习目标要求的其他学习要点。描述工作对象以后,就可以确定工具和方法了。一定的工作过程需要将相应的工具作为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因此要对工具进行描述。工作方法也应该符合某个职业发展的规律,通过描述,可以让学习者开始时就了解基本的工作方法。不同的职业任务对应相应的组织方式,不同的组织方式导致人们在合作交流、工作的理解、责任心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对劳动组织方式的说明可以指明工作过程的创造空间。
3.设计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的设计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编排,存在着递进、平行、包容等关系,应该是有序的,不应胡乱堆砌与罗列。对某些有难度递进关系的学习情景,应该将由教师引导学生入门的情景安排在先,伴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后续的情景可以体现学生自省自悟的特点。学生在多个典型工作过程的学习中,通过比较逐渐掌握“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遍适用的工作过程,得到了完整的思维训练。
4.选取课程载体
由于各个专业面对的岗位不同,各个学习领域涉及到的工作范畴相对复杂,而这需要不同的承载学习领域的物质形体,使学习情景具象化。基础课程的载体可以是问题、活动等形式,专业课程可以是案例、项目和模块等。设计载体时要考虑其可迁移、可操作、可替代。可迁移是指载体尽可能贴近生活,以质求胜,发生的概率较高,既要来源于真实又要高于真实。可操作是指载体的设计要便于使用,成本又不高,具有经济应用性。可替代是指载体的选择要具有开放性,尽量可以做到用不同的载体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建新,刘育峰.职教理论与会计教学实践研究[M].长安出版社,2003(12):16.
[2] BrochureofWorldAsociation[M].CooperativeEducation,2001.
[3]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20):153.
[4]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