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艺术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捏面艺人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给其别上发饰、披上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面塑便脱手而成。
  起源传说
  面塑的祖师爷
  ——诸葛亮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南方,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经过泸水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诸葛亮召来孟获询问原因,孟获说,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怨鬼本来是人死不满而产生,怎么能再杀活人呢?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并亲写祭文,将馒头等祭物投入江中,顿时云开雾散,风波平静。
   “馒”同“蛮”,“馒头”即为“蛮头”——代替活蛮人之头;另一说法则是“瞒头”——瞒过鬼神的假头。由于诸葛亮发明了馒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心香一瓣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起源很多都来自于人们的一种祈愿。传说诸葛亮之后,又多了一种祭拜的载体,人们用面人去祭拜神圣,祈求神圣能帮助他们达成心愿。
  节日风俗
  春节面塑
   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山西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子推燕
   在山西代县,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都要捏制出形态各异的寒燕,挂在柳树上,以表达对先贤的怀念。寒燕也称作“子推燕”。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奉君”。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无果。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事实上据考证,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汉族民间艺术世界。将普通的白面发好,经过一番揉搓捏制,一个个造型生动的寒燕作品渐渐显出雏形;再用梳子、剪刀等简单工具稍作加工美化;最后再用红豆、绿豆等画龙点睛,惟妙惟肖的寒燕便大功告成了。
  心香一瓣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人们表达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融合为一种文化整体。
  文化傳承
  新生代面塑达人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逢年过节、婚嫁乔迁、满月过寿等喜庆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习俗,人们通过捏制不同的面塑形象,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巴彦淖尔地区盛行的河套面塑,起源于清朝末年,脱胎自黄河文化,是当地百姓信仰习俗、精神文化的体现。早些年,传统河套面塑远离了百姓的日常生活。2017年,一家创意面塑作坊出现在杭锦后旗,80后邱霞作为新一代河套面塑艺人代表,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将现代审美融入面塑作品,好看又好吃的面塑又渐渐走进河套百姓的生活。
   在湖南长沙河西世茂铂翠湾,面塑达人陈威和他的几个90后小伙伴租了一间房作为工作室。面对很多人初见面塑时发出的“耶,橡皮泥”的感叹,陈威说,现在他和小伙伴们说的最多是橡皮泥塑和面塑的区别。其实面塑的材料和橡皮泥、超轻黏土有很大区别。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用于收藏,一是可食用的。尤其是食用面塑的材料都来自于食物,真可谓是“食物的馈赠”。面塑材料从开始制作到最后可使用至少需一个月时间。先将糯米、面粉、蜂蜜、盐、白糖加水合制,和面后搁置8小时,醒面;然后蒸制面团,蒸熟后进行揉面;之后包起来在常温下醒面两星期,这样制作时才不易开裂。因为面粉会发酵出水,因此要反复拿出来揉面、醒面,想要像橡皮泥那样大规模生产很难。最后再用食用色素调色(要吃的话也可选用蔬菜汁、水果汁,这就不需要再醒面)。面放得越久就越细腻。没有防腐剂,却能永久保存,秘诀就在于各部分原料的比例,这经过了好几代面塑艺人的探索。“我师父现在还有他爷爷那时和好的面。”陈威说。
  心香一瓣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户。他们的作品虽深受群众喜爱,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难登大雅之堂。而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经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发扬光大,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亲身体验
  感受面塑之美
  ◎奚 玉
   今天,我们来到晟宝紫檀会馆,亲自捏了一次面塑。
   初入会馆,就看见桌上摆着几个面塑。它们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其中最为精致的是几个孩子在大门前放炮的面塑,无论是孩子身上衣服的花纹,还是大门顶上的砖瓦,都捏得细致入微。
   很快,面塑师傅就邀请我们动手捏面塑。我们高兴极了,一拥而上。师傅手把手教我们,揉面团,压成饼,捏出一只只可爱的小猪。因为今年是猪年,师傅捏的小猪肚子上有一个福字,寓意着猪年大吉,福到喜到。与师傅捏的一比,我的小猪可就逊色了不少,但我还是很喜欢,它背上有一片滴着露水的叶片,虽不甚美观,却也颇富喜感。
   在制作的间隙,曾有一群人来观摩师傅制作面塑,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我得知,师傅的技艺是国家级别的。我惊讶极了,又仔细一想,能捏出这样精美面塑的人,何尝不是有着高超技艺的大国工匠呢?正是一颗匠人之心,促使他制作出这些完美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之美。
其他文献
词典说   【释义】地被震动,山也摇摆。形容声势浩大。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鼓角大鸣,地动山摇。”  学生说  “弟”动山摇  ◎王张炜   世界上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当他安安静静时,你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但一旦天使挣脱了束缚,破坏力不亚于哈士奇拆家,烦人程度不亚于早上没完没了的闹钟。   他就是我弟弟。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熊孩子”,一刻也不会闲着,
期刊
鲁迅可以说是我读到过的作家中叙述最简洁的一位,可是他的作品却是异常的丰厚,我觉得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方面鲁迅在叙述的时候从来不会放过那些关键之处,也就是说对细部的敏感。要知道,细部不是靠堆积来显示自己的,而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又在一些关键的位置上恰如其分地出现,这时候你会感到某一个细部突然从整个叙述里明亮了起來,然后是照亮了全部的叙述。鲁迅就是这么奇妙,他所有精彩的细部都像是信手拈来,就是在给《呐喊
期刊
对于我这个足球爱好者而言,每天晚饭后,踢球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①  这不,几个朋友在球场上高声召唤我:“快点来,快。”  我飞奔向足球场,迅速跟伙伴们打成一片,尽管满头大汗,依旧心甘情愿,大有“足球虐我千百遍,我待足球如初恋”的气度。可是,有些时候,气度与体力却是两码事,我被迫与乐乐交换了守门员的位置,一丝无奈拂过心头,只得嘴角撇出一个字。切。②  初春,乍暖还寒。眼前的世界暗淡无光,唯有楼上透出
期刊
七年级第一学期,我数学学得还可以,但考试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气人的是,因为来不及做,后面大题空了一大片,导致失分严重。为什么别人刚好能做完的试卷到了我这儿,就“题量过大”了?   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我整个人也日渐消沉。   又是一次数学考试。我正埋头答题,“哐”的一声,有人在我头上敲了一下。我强忍愤怒与头上的阵阵痛感,抬头找寻真凶。咦?赵老师正站在桌边。他压低声呵斥道:“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这个计算题
期刊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棱角(léng) 黧黑(lí)  诅咒(zǔ zhòu) 大煞风景(shà)   B.骤然(zhòu) 蜷卧(quán)  懈怠(xiè dài) 气喘吁吁(chuǎn)   C.虔诚(qián) 冰凌(líng)  衰竭(shuāi jié) 接踵而至(zhǒng)   D.恭顺(gōng) 冻疮(chuāng)  
期刊
我的窗外,有一棵紫薇树,树干笔直纤细,枝条奋力向四周延伸,椭圆形的树叶一片接着一片,翠色欲滴。瞧!微风拂过,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在和我打招呼。   据说紫薇树又名“痒痒树”,只要我们挠一挠它的树干,紫薇花便会随之颤动。紫薇花成群结队地开放,在绿叶的簇拥下,格外耀眼,好似雨后的彩虹,好似清晨的朝阳,好似傍晚的霞光,美丽动人。紫薇花瓣有时薄得透明,像蝴蝶的翅膀,灵动极了。   紫薇树陪我度过了一段低
期刊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自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读者随着作者的文字真切地领略了各拉丹冬的壮丽风光,同时,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   1.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我要死了。”我少氣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作者多次写自己在高原上的身体反应——不断地呈现恶化趋势,从侧
期刊
“各拉丹东”,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钟情于西藏,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的马丽华,在极端的情况下,记录下自己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带我们领略了壮观的雪山和奇异的景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善用修辞,形象生动   各拉丹东作为长江的发源地,它的雄伟壮观、神秘高峻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作者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它的壮观,特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期刊
词典说   【释义】形容尽个人最大的能力克服困难或忍受苦痛。   【出处】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任兵宪家书》:“后来事未知若何,幸而承平,则父子享太平之福;不幸而有意外之变,但臣死忠,妻死節,子死孝,咬定牙关,大家成就一个是而已。”  学生说  咬紧牙关  ◎梁夏逸   装修别具一格的自助餐厅里播放着舒缓的音乐,人们匆匆从彼此身边经过,心神早已被手中餐盘上那诱人的美食勾了去,只盼着早些回座位去享
期刊
美文引路  春池洗砚   向一位篆刻名家求了一枚闲章:春池洗砚。朋友见了就问,此句何来?我说,与苏东坡有点关系。   前不久在眉山三苏祠转悠,见苏东坡书房“快雨亭”外有一环形小水池,是苏轼清洗砚台的地方。因为池水呈乌黑色,当地老百姓叫墨池。水其实也是清的,因为地处僻静的角落,有修竹隐天蔽日,阳光照射不到,所以池水暗淡。想象着先生笔写下千古文章,墨染一泓池水的情景,“洗砚”二字便深刻脑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