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全世界,艾滋病的流行形势日趋严峻,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高职高专大学生是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对艾滋病问题也日益关注,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艾滋病过分恐惧,甚至有的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我们称之为艾滋病恐惧症,这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
关键词: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艾滋病恐惧症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90-01
序言:目前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行为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也由高危人群转向了普通人群。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性意识与行为、价值观的形成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于性的看法越来越开放。有不少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等高危行为,但由于缺乏比较完备的艾滋病知识加上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患上了“艾滋病恐惧症”,造成了心理负担致使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患“艾滋病恐惧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制定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略提供依据。
1.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据调查由于现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性观念比较开放超前加上社会、媒体、网络等的影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过各种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而患上了“恐艾症”。
2.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2.1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的恐艾症较突出的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不少患病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由于羞于向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日积月累造成了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
2.2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分型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五种类型:焦虑症状型、强迫症状型、疑病症状型、恐病症状型和抑郁症状型。患恐艾症的大学生可以表现出上述五种类型中的一种或者任意几种的组合。
A.焦虑症状型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
B.强迫症状型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
C.疑病症状型此型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
D.恐病症状型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
E.抑郁症状型艾滋病恐惧症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自觉对不起父母或妻儿,同时又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在这种双重压力下,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吃不下、睡不着,常常悔恨责备自己,对前途悲观绝望,丧失信心,最终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3.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特征: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具有以下特征:A.绝大多数为男生,女生较少;B.都有使用或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等高危行为;C.女生中职业暴露为多数;D.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身体存在低热、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不适等自觉症状。
4.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病因分析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普遍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等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所以笔者认为“恐艾症”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病因:
4.1高危行为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都有发生不安全性行为、职业暴露、使用未消毒医疗器械、血制品和纹眉等高危行为。
4.2缺乏对艾滋病知识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尤其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所以很容易在发生高危行为之后把各种自觉症状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
4.3性格脆弱心理障碍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普遍性格内向,平时少与同学老师交流,性格脆弱难于承受大的失败和打击;而且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
4.4社会、媒体的夸大宣传和普通老百姓的歧视艾滋病目前是全社会的问题,多年来由于某些社会团体、媒体、网络等存在夸大宣传艾滋病的传播、症状和治疗情况;普通老百姓都认为艾滋病是一种“脏病”,是做了“坏事”的人才会得的等等。使得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障碍。
4.5身体素质较差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普遍缺乏运动,而是喜欢独处或者沉全身乏力等症状。
5.艾滋病恐惧症的克服方法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总的说来是一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表现,因此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应该是克服的首选方法。具体包括:
5.1接受综合的心理治疗对于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结合心理咨询,给予心理治疗是必须的,重点在于指导患者克服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建立健康的心理应激状态。
5.2正确学习、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健康知识
5.2.1艾滋病主要靠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传播方式;
5.2.2恐艾症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擁抱、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5.2.3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5.2.4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就是说,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就不必战战兢兢地生活,恐惧是多余的。
5.3相信科学检测: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
5.4不要相信症状:很多同学怀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的确有小部分人在感染了艾滋病后会出现急性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条件是感染了大量的艾滋病毒,而这种病例实际上非常少,而且艾滋病急性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和平时可能得的病没什么两样。从医学的角度讲,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是99%以上都没事,这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
5.5尝试转移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以减轻忧虑和担心,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症状会在不久之后不治而愈。
结语:总而言之,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在缺乏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确认识了解的前提下,发生了各种高危行为之后,加上性格等因素而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和疾患。给予这些同学科学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鼓励他们多学习、多运动和多交流,方可在克服“恐艾症”的过程中收到叠加效应。
关键词: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艾滋病恐惧症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90-01
序言:目前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行为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也由高危人群转向了普通人群。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性意识与行为、价值观的形成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于性的看法越来越开放。有不少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等高危行为,但由于缺乏比较完备的艾滋病知识加上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患上了“艾滋病恐惧症”,造成了心理负担致使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患“艾滋病恐惧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制定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策略提供依据。
1.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
艾滋病恐惧症(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据调查由于现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性观念比较开放超前加上社会、媒体、网络等的影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过各种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而患上了“恐艾症”。
2.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2.1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的恐艾症较突出的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不少患病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由于羞于向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日积月累造成了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
2.2艾滋病恐惧症的临床分型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五种类型:焦虑症状型、强迫症状型、疑病症状型、恐病症状型和抑郁症状型。患恐艾症的大学生可以表现出上述五种类型中的一种或者任意几种的组合。
A.焦虑症状型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
B.强迫症状型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
C.疑病症状型此型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
D.恐病症状型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
E.抑郁症状型艾滋病恐惧症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自觉对不起父母或妻儿,同时又担心感染艾滋病病毒。在这种双重压力下,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吃不下、睡不着,常常悔恨责备自己,对前途悲观绝望,丧失信心,最终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3.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特征: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具有以下特征:A.绝大多数为男生,女生较少;B.都有使用或未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等高危行为;C.女生中职业暴露为多数;D.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身体存在低热、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全身不适等自觉症状。
4.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病因分析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普遍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等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所以笔者认为“恐艾症”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病因:
4.1高危行为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都有发生不安全性行为、职业暴露、使用未消毒医疗器械、血制品和纹眉等高危行为。
4.2缺乏对艾滋病知识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尤其是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所以很容易在发生高危行为之后把各种自觉症状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
4.3性格脆弱心理障碍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普遍性格内向,平时少与同学老师交流,性格脆弱难于承受大的失败和打击;而且往往具有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及过分坚持的人格特性。
4.4社会、媒体的夸大宣传和普通老百姓的歧视艾滋病目前是全社会的问题,多年来由于某些社会团体、媒体、网络等存在夸大宣传艾滋病的传播、症状和治疗情况;普通老百姓都认为艾滋病是一种“脏病”,是做了“坏事”的人才会得的等等。使得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障碍。
4.5身体素质较差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普遍缺乏运动,而是喜欢独处或者沉全身乏力等症状。
5.艾滋病恐惧症的克服方法
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总的说来是一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表现,因此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应该是克服的首选方法。具体包括:
5.1接受综合的心理治疗对于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恐艾症”患者结合心理咨询,给予心理治疗是必须的,重点在于指导患者克服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建立健康的心理应激状态。
5.2正确学习、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健康知识
5.2.1艾滋病主要靠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传播方式;
5.2.2恐艾症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性接触如握手、擁抱、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5.2.3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5.2.4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就是说,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就不必战战兢兢地生活,恐惧是多余的。
5.3相信科学检测: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体检测为阴性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
5.4不要相信症状:很多同学怀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的确有小部分人在感染了艾滋病后会出现急性症状,出现急性症状的条件是感染了大量的艾滋病毒,而这种病例实际上非常少,而且艾滋病急性症状几乎没有特异性,和平时可能得的病没什么两样。从医学的角度讲,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是99%以上都没事,这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
5.5尝试转移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以减轻忧虑和担心,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症状会在不久之后不治而愈。
结语:总而言之,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在缺乏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确认识了解的前提下,发生了各种高危行为之后,加上性格等因素而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和疾患。给予这些同学科学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鼓励他们多学习、多运动和多交流,方可在克服“恐艾症”的过程中收到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