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转型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84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概念的描述及对读者阅读影响的梳理,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阅读推广的优势,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如何积极应对,直面挑战,顺应时代变革,用“互联网+”提升图书馆服务,创建适合读者现代阅读习惯的新型阅读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为提高、增强图书馆“互联网+”时代的服务水平、服务效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阅读服务;转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阅读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阅读形式更倾向于依托互联网的网络阅读、手机APP阅读等新形式。网络移动阅读有效地克服了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传统产业的图书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走进图书馆的读者越来越少。面对新兴网络阅读方式带来的冲击,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适时调整阅读服务模式,发挥人性化关怀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精神导向的作用。
  一、“互联网+”概述
  2012年11月,第五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博览会在北京富力万丽举行,会议上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CEO于扬在会议上提出“互联网+”概念。这是“互联网+”概念首次提出。他认为互联网的产生得益于各个网络平台之间相互融合,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各个领域将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各自的产业。简单的说,就是“互联网+”将原本不相干的各个产业进行相互融合,利用互聯网技术对一些产业模式进行更改和优化,将原本效率低、劳动量大、消耗成本高的传统产业模式改变为效率高、利润大、全自动化操作的模式。“互联网+”技术还可以运用在公共设施和教育等方面,进而促进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快全新的产业升级。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体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提出了对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和看法。他呼吁,应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并希望能从国家层面制定全国的“互联网+”战略。2015年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技术加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互联网+”概念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在各个行业中,但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互联网+各个行业”,他们不是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互联网深度的通入到各个行业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发展产业链。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使“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广泛流传开来。“互联网+”不仅是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其具体是指各行各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业务服务体系升级,提升行业经济生产力,最终实现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升。
  “互联网+”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新成果,它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各个领域进行融合,进而落实到每个行业中并实施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一些传统行业进行改革,将会对各个领域构成一种新的行业模式,为正在处于转型期行业开发和设计出更多创新型的产品。
  二、“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读者的影响
  2.1阅读的媒介、对象受到“互联网+”的影响
  传统的阅读模式是通过纸质书籍完成的,长时间以来,这种纸质的媒介方式影响和主导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人们也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而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以及各行各业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和五花八门的网络社交软件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并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这种媒介方式。现在,纸质阅读已经不在是唯一的阅读方式,随之取代的是多种多样的媒介形式,比如手机APP软件、IPAD、各种电子书阅读器。现代化的阅读方式不仅改变的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纸质阅读方式,连阅读对象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阅读是以文字为主,随着读者阅读需求的不断变化,简单的文字阅读已经不能满足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渴求。为了满足这中需求更多丰富多彩的阅读模式应运而生,比如视频、图片、动画、音频、3D等等。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让读者非常直观的看见、听见甚至是用身体去感受知识信息,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视觉、听觉和阅读的盛宴,仿佛读者走进图书的海洋中,书中的主人公就在自己的身边,带着读者完成一次又一次旅行。这种新型的阅读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新型阅读模式占有率也在不断攀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真正体验到信息大爆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设计方方面面,且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这子啊很大程度上开阔的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还可以走进全球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甚至可以在网上旅游,这让无法出门旅行的人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各个美丽的角落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风土人情、美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伴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是人们随身携带、不可分割的重要沟通工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改变,即使不去图书馆查找书籍资料,人们只要有一台电脑,而且这台电脑可以连上互联网,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去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甚至人们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都不需要坐在电脑前,只要用智能手机借助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到大量的图书、视频、音频等信息资源。这种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检索方式是传统图书馆和纸质图书无法比拟的。纸质图书在信息更新上受到图书排版、印刷、发行等制约,而电子信息资源是实时更新,并且借助互联网可以传达到网络终端的每一个用户。这就导致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在数量上远远落后于网络信息资源。因此,读者的很多需求在图书馆中得不到满足,这极大限度的限制了图书馆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2.2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路径和方式
  以前,读者都是阅读纸质图书,这些图书都是作者完成写作后,交给出版社,然后由出版社在进行审稿、排版、印刷、发行、流通等诸多复杂的程序后,才能到达读者的手里,这个过程需要经历很多步骤很多时间。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自己阅读到的观点和看法都是作者以前的观点,而自己的思维也都是被动的跟着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观点走,这种方式不仅让读者无法看到作者最新的理论观点,而且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构架,自己观点、想法也没有有效的途径和作者以及其他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当然也得不到认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读者和作者有了更多互动和交流的方式。读者可以对作者文章里面的观点和内容给作者留言或是在线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告诉给作者。而作者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和探讨可以得到很多更新、更深入的观点和理论,这可以让作者的思维方式更加宽泛而细致。现在很多作者也都会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写作,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网络写作不受出版发行的时间限制,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作者写完了,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读者在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更新的文章。第二、网络作品免去了出版、发行、印刷等程序,也不需要加工成纸质书籍,这就极大的减少了前期的资金投入。第三、作者可以和读者进行随时互动和交流,通过交流作者可以了解读者的喜好和需求,通过整理、分析后,作者可以将最新、最全面的观点加入到自己的文章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现在很流行的网络小说的作者。作者通過和读者互动和沟通,可以了解广大的读者的想法和喜好,进而可以判断出文章下一步的情节走向,让文章的内容和结局更倾向于大多数读者的想法,而这种方式真正让读者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可以和作者一起朝着自己希望的结局走下去。这种读者和作者相互沟通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读者对于作品的认可程度、增加了点击率和阅读量,还侧面的影响了读者的关注焦点。让读者参与到作者作品的创作中,可以让读者更爱阅读,增强了阅读的趣味和创新。
  以前,当人们想要看书的时候,一般都是到书店去买,或者去图书馆去借阅,这都需要读者花费自己的时间,因为到达书店或是图书馆的路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距离甚至很远。因此,传统的借阅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时读者时间很紧张、或者距离书店或是图书馆太远,就会让读者放弃买书或是借书的想法。虽然有的人会说,我们可以去网上购买书籍,但是,即使在网上下单购买书籍,书籍也不会马上出现在读者手边,也是需要网站工作人员对书籍进行打包、发货,也需要一天或是几天的时间才能运输到读者手里。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图书馆这种新型的阅读模式,可以满足读者随时随地查找、下载、阅读图书的需求,这种阅读方式极大的方便了读者,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就可以阅读自己心仪的书籍,不仅如此,数字阅读还可以为读者提供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多样的阅读模式。让更多的读者爱上阅读。
  2.3服务升级更方便市民阅读
  “互联网+”为图书馆带来了改革和转型,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第一、网站互通互联。通过网络将可以开放的馆藏存储到网络平台上,实现一站式检索,读者能够通过图书馆的网络查到其他馆的馆藏,要加强局部网络与整体平台的衔接,分地区、分领域地建设专题库,并形成大的数据库;第二、政府、社会互动。公共图书馆界要高度重视与政府、社会的合作与互动,因为政府、社会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也是运营所需资源的提供者。争取政府投资以及社会捐赠。图书馆的服务要嵌入到政府、社会、社区的方面面面,提高图书馆的话语权以及关注度,营造只要你需要,我就在,我一直在的氛围;第三、关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相关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图书馆社区网是为图书馆地区居民服务的网站,所提供的都是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的服务,比如家政、二手房、家居装修、租房、物业等。第四、社交媒体,广泛宣传。“互联网+”时代,公众分享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需要运用新媒体加大宣传,比如通过移动网络、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不同的载体形式广泛宣传,融入公众视野,吸引公众对图书馆的关注。
  三、图书馆服务改革策略
  3.1支持数字化的阅读方式
  第一、图书馆要加快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程。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在进行改革,在保留传统图书馆的职能和优势的基础上,将现代化软件系统和新的运行理念融入到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这其中主要以新媒体阅读方式的使用为支撑,包括微博、微信、各大交流论坛等等,这样促进了电子设备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广泛使用。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浏览网页看新闻、下载电子图书、收看学习讲座甚至是“听书”,这种阅读和学习的方式极大的方便了用户,让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畅快阅读。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将电子设备和电子文献资源引入到图书馆中,还要尽可能的扩充馆藏资源,让电子数据库更加丰富。这样做才是以用户为中心,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了方便用户阅读,图书馆可以专门设置电子阅读专区,里面可以安装可供用户使用的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用户在使用时,只要自己进行简单的操作将就可以检索到想到的图书和资源,还可以通过数据线和wifi传输的方式下载到自己的电子设备上。
  第二、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要面面俱到。尤其是对一些不能自主阅读图书和不能操作电子设备的用户,比如盲人读者、老年人、儿童。对于盲人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进行细心的引导,帮助他们查找他们所需要的电子资源,并下载有声读物。对于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对于电子设备使用并不方便,这时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而对于一些工作比较忙,时间比较紧的用户,图书馆可以专门设置和开发精华书专区,并在系统中设置“精华摘要”模块,方便用户查找图书,提高阅读效率。
  3.2以用户需求创新服务流程   第一、现代化图书馆都是将传统图书馆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目前,很多图书馆已经不用传统的手工借阅图书馆的方式,而是运用电子化借阅方式。例如,由原来的纸质借阅证改为電子借阅证,纸质图书借阅卡改为电子借阅等。读者自己就可以在查阅书籍的电脑上检索想要的图书,然后进行预约登记,在刷上自己的电子借阅卡,就可以完成借书过程。同样,还书的时候也是非常简单,只要刷一下自己的电子借阅卡,点击要还的图书进行归还操作即可。
  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进行创新服务时,要牢记以读者为中心,要设身处地的为读者着想,尽可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设置创新服务流程时,要把自己想成是一名读者,如果我想去图书馆借书,我希望图书馆可以给我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怎样利用图书馆查找自己想要的图书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这样为读者着想,才能设计和开发出更人性化,更符合读者需求的电子借阅系统。同时,要特别注重系统的操作性和安全行,一个好的系统软件不只是设计好,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通过上百上千次的使用测试和在实际中实践中慢慢探索不断更新和优化。
  第三、图书馆的主要核心工作就是借与还,这其中不仅包括借还图书,还包括期刊、报纸和电子资源等等。但是为了满足读者更加广泛的需求,图书馆还应还提供对其相关的周边服务,比如为读者提供电脑以方便他们检索和浏览使用,为读者提供打印机和复印机以方便读者将需要的材料进行复制,为喜欢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服务的读者提供音乐室、电影放映厅等等,这些个性化的服务都可以为读者带来精神享受,提高读者的综合文化素养,更好的满足读者的个人爱好。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四、结束语
  我国图书馆长期沿袭着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实现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图书馆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抓住机遇,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在服务管理中融入“互联网+”思维,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体现互联网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作用,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使读者更愿意参与到阅读中来。将互联网与图书馆工作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水平、质量,先进的网络技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阅读服务模式,创造出新时期的互联网图书馆模式。
  参考文献:
  [1]芮立.新媒体时代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4):146-149.
  [2]李雁鸣. 数字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研究[J]. 人资社科,2015(13):320.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意图形的特殊性可以比较轻易的做到项目主旨的传达,有效而直接的欣赏,即使首次观看该作品也能够清晰创作人的意图,且创意图形比文字更具记忆性,所以,平面艺术里创意图形的应用展现出了较为广阔的前景。本文是以项目标准为基本的平面设计,其交流手段有图案、字體以及颜色等要素,文章分别从创意图形设计的概念与特点以及其详细技法等部分对平面艺术中的图形创意实践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创意图形;平面设计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日益提升,相应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监理能够有效维护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施工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前提。监理工程与施工技术之间处于相互影响促进作用,提升建筑工程监理力度,对施工技术进行优化完善,能够全面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此次研究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的关系展开讨论,介绍了建筑监理工作的特点以及施工技术,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隨着我国电网规模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发展,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光纤作为继电保护通道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大量衰减和中断的情况,而往往检测故障存在困难麻烦等问题。本文从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出发,分析集中监控运维模式,并为改进数字化变电站的集中监控运维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集中监控;运维模式  引言  据《BP 世界能源
期刊
摘 要:平面设计涵盖了包装设计,其目的在于传递品牌的视觉讯息。视觉讯息大都利用颜色、图案、字体等要素来传递。颜色可以传达品牌特性,获取消费者的青睐;图案可以形象地传递产品讯息或增强设计的视觉感染力;字体可以传达产品的基础讯息和内在含义。整体结合以上三点才可以多层次的传递讯息。本文对视觉传达效果展开了研究,推动平面设计的进步,有利于产出更新奇的平面设计形式。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信息传递;颜色图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系统建设应用展开分析,从教育学两方面结合角度出发,阐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信息发布、后台管理等功能,便于在网上考试时进行成绩查询、信息修改、考试应用,通过努力不断开创教育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育资源;共享系统  信息时代,无论是发达地还是偏远地区,都期望能获得平等的学习资源。当前网络远程教育建立标准的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
期刊
摘 要:基于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本文通过内外互动这一概念,探析列宁的国际体系观,发现三点内容: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内部结构有关;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国际互动有关;国际体系是一种上层建筑。  关键词:列宁;帝国主义;国际体系观  国际关系理论
期刊
摘 要:个人理财是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业务之一,随着人们对理财的需求越来越高,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不断发展。本文对新形势下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旨在提高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水平。  关键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多,理财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一种财务规划方式,近年来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规模越来
期刊
摘 要:生活用水水质安全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建立水质监测与预警系统对于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和社会的正常运转是非常紧要的任务。通过阐述水质在线监测的内容,分析了当前生活用水水质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生活用水水质监测管理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以期为生活用水安全建立相应的防护屏障。  关键词:自来水;水质监测;生活用水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城镇化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导致生活和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电气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逐渐被应用到电气工程中,对提高工程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积极作用。目前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不足,这就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以便能够对其进行灵活运用,促进电气工程的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融合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
期刊
摘 要:本论文是在目前国内尚未出台三生空间合理利用技术评估标准和模式的背景下而开展的研究,构建了集系统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研究,以全面客观评价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建设实施情况,建立起一套适合于沈阳工业区地域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和利用模式,有助于形成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目标管理体制,为全面提升辽宁省“一区一带”生产空间土地城镇化质量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关键词:土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