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期三上午,我和往常一样走进七年级的教室。这一课是学习《中外民居欣赏》。课前的充分准备,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十五分钟的教学活动后,进入学生练习时间。这时,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学具袋中没有这一课的作业纸。我一听,心里一愣,“不会吧”。我急忙翻开配套的学具袋一看,确实没有。虽说课前做了教学准备,却没有注意学具袋的情况,还只是用习惯的思维,认为应该是和以前一样:一课一练。
一时的失误让我尽显尴尬神色,措手不及。学生用眼睛看着我,好像在想:老师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是我教学以来第一次碰到的事,该怎么办?忽然,灵机一动,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外民居”的不同,欣赏到多种不同风格建筑的美。学生对美的感受并不只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也许能用语言或书面文字来表达,同样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于是,我就布置学生改用文字的方式,写出对教材中所展示的中外民居图片的不同感受。学生们一愣,可能他们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美术作业”。在我启发和鼓励下,学生们欣然动笔,且显得比以前更兴奋、更积极。
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纸条,真让我惊喜万分。有学生写到“我觉得外国好。因为外国的地上全都种满了草,每天早晨就可以闻到一阵芳香”,“外国的房子很高级,中国的房子不是很高级,他们不像我们的房子,我们的房子一户挨一户,外国的房子一户之间还要空距离,而且很美丽”,“因为日本的房子没有我们中国多,人也没中国多,所以还是中国好”,“中国的山水好,房子各种各样,我觉得中国的房子好”,“中国的房子特色不同,中国的花样很多。外国房子周围的景色很好”,“我觉得是外国好,因为外国的居民把房子造在了野外,还可以去游玩一下”,“丹麦、印度、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各个国家的民居各不相同,每个国家的房屋式样也不同,可我喜欢外国的民居,因为那里的民居讲究大方美观”,“丹麦的民居是造在野外的,他们还是单独造的,房子是用木头造的。而我们呢?我们的房子是一户一户连着的,不是一个地方一座房子的。“我们的房子是造在街上的,而丹麦人的房子是造在野外的”。“他们丹麦人造房要看环境,而我们是不看环境的。”……
课后,我深感到美术教学的魅力,关键还在老师身上。为什么美术作业非得是画画、做做,而不能是说说、写写呢。教师一点点地改变却能换来学生不同的收获,就连平时认为是缺少艺术细胞的学生也能写出真实而有个性化的心声。而这恰恰是以前的那种练习所无法做到的。
初尝甜头后,在六年级教《点、线、面》这一课时,我再次用了上述的练习方法。因为我认为学生对抽象的点、线、面的理解是比较难的,是空洞的。于是我给学生讲清什么是点、线、面后,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寻找点、线、面的事物,并写出来,目的在于先获得感性的认识。于是就又有了一份千奇百怪的作业:点有“眼睛、珍珠、地球、人头、佛珠、灯泡、开关、乒乓球、钉子、笔尖、水滴、星星、手表的孔、老鼠洞、芝麻、小石子、米、足球鞋底下的钉子、冒号……”;线有“电线、:头发、马路(从高空看)、桌子的边、窗户的边、大海的边、棒、钢丝、公路、绳、油条、自动笔铅芯、一于(破折号)、香肠、面条、水管、丝瓜藤、尾巴、鞋带、竹子、电杆……”面有“窗户、黑板、门、墙、书、纸、红旗、操场、镜子、瓦、指甲、天、地、田、电视机屏幕、衣服、马路……”。
美术教材的综合性开发利用是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而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的部分,也可与其它学科进行合理化的各有侧重的结合,未尝不是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是一种学习的内容,也是一种学习的语言。美术只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殊途而同归。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这一目的是根本的、是一致的、是不变的。
传统教育,培养人是采用各自为政的方法,各学科界线十分明显。各科专业性、专一性较强,一学科一学科地“喂”给学生,让学生自个儿慢慢“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再由学生按“需”(主要是兴趣)吸取“养分”。其结果是容易产生单项强而综合弱的学生(不是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现在的教育,正在渐渐模糊这一界线。每一学科中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其它学科的一些知识,在上述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美术知识,同时也得到了一次组织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学生是无意识的,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应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当然这仅仅是我在一次不慎中,在一次尴尬后所引发的教学改变。但这次改变意义对我来说是比较大的。美术与其它学科如何合理的科学的综合,又不失美术教学其本身的价值特色、方式方法,将是今后我努力的方向之一。
一时的失误让我尽显尴尬神色,措手不及。学生用眼睛看着我,好像在想:老师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是我教学以来第一次碰到的事,该怎么办?忽然,灵机一动,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外民居”的不同,欣赏到多种不同风格建筑的美。学生对美的感受并不只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也许能用语言或书面文字来表达,同样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于是,我就布置学生改用文字的方式,写出对教材中所展示的中外民居图片的不同感受。学生们一愣,可能他们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美术作业”。在我启发和鼓励下,学生们欣然动笔,且显得比以前更兴奋、更积极。
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纸条,真让我惊喜万分。有学生写到“我觉得外国好。因为外国的地上全都种满了草,每天早晨就可以闻到一阵芳香”,“外国的房子很高级,中国的房子不是很高级,他们不像我们的房子,我们的房子一户挨一户,外国的房子一户之间还要空距离,而且很美丽”,“因为日本的房子没有我们中国多,人也没中国多,所以还是中国好”,“中国的山水好,房子各种各样,我觉得中国的房子好”,“中国的房子特色不同,中国的花样很多。外国房子周围的景色很好”,“我觉得是外国好,因为外国的居民把房子造在了野外,还可以去游玩一下”,“丹麦、印度、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各个国家的民居各不相同,每个国家的房屋式样也不同,可我喜欢外国的民居,因为那里的民居讲究大方美观”,“丹麦的民居是造在野外的,他们还是单独造的,房子是用木头造的。而我们呢?我们的房子是一户一户连着的,不是一个地方一座房子的。“我们的房子是造在街上的,而丹麦人的房子是造在野外的”。“他们丹麦人造房要看环境,而我们是不看环境的。”……
课后,我深感到美术教学的魅力,关键还在老师身上。为什么美术作业非得是画画、做做,而不能是说说、写写呢。教师一点点地改变却能换来学生不同的收获,就连平时认为是缺少艺术细胞的学生也能写出真实而有个性化的心声。而这恰恰是以前的那种练习所无法做到的。
初尝甜头后,在六年级教《点、线、面》这一课时,我再次用了上述的练习方法。因为我认为学生对抽象的点、线、面的理解是比较难的,是空洞的。于是我给学生讲清什么是点、线、面后,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寻找点、线、面的事物,并写出来,目的在于先获得感性的认识。于是就又有了一份千奇百怪的作业:点有“眼睛、珍珠、地球、人头、佛珠、灯泡、开关、乒乓球、钉子、笔尖、水滴、星星、手表的孔、老鼠洞、芝麻、小石子、米、足球鞋底下的钉子、冒号……”;线有“电线、:头发、马路(从高空看)、桌子的边、窗户的边、大海的边、棒、钢丝、公路、绳、油条、自动笔铅芯、一于(破折号)、香肠、面条、水管、丝瓜藤、尾巴、鞋带、竹子、电杆……”面有“窗户、黑板、门、墙、书、纸、红旗、操场、镜子、瓦、指甲、天、地、田、电视机屏幕、衣服、马路……”。
美术教材的综合性开发利用是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而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的部分,也可与其它学科进行合理化的各有侧重的结合,未尝不是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是一种学习的内容,也是一种学习的语言。美术只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殊途而同归。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这一目的是根本的、是一致的、是不变的。
传统教育,培养人是采用各自为政的方法,各学科界线十分明显。各科专业性、专一性较强,一学科一学科地“喂”给学生,让学生自个儿慢慢“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再由学生按“需”(主要是兴趣)吸取“养分”。其结果是容易产生单项强而综合弱的学生(不是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现在的教育,正在渐渐模糊这一界线。每一学科中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其它学科的一些知识,在上述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美术知识,同时也得到了一次组织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学生是无意识的,而作为教师的我却应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当然这仅仅是我在一次不慎中,在一次尴尬后所引发的教学改变。但这次改变意义对我来说是比较大的。美术与其它学科如何合理的科学的综合,又不失美术教学其本身的价值特色、方式方法,将是今后我努力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