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闲置情犹在 啸傲溪山咏田园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弃疾在国中历史上是少见的人物。他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身后亦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一、辛弃疾其人其词概述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他生当南宋中叶,下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搞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
   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起义南归时期(1岁—23岁);辗转任职时期(24岁—42岁);被贬家居和反复起用时期(43岁—68岁)。
   青少年时代的辛弃疾,受祖父辛赞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的影响,具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他二十二岁聚众两千人起义抗金,入济南人耿金的抗金部队。次年,义军中的判徒张安国杀害耿金投降金兵。辛弃疾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生擒张安国于马上,将其押回南宋建康斩首。他的这一英雄行为。得到了高宗的称赞。这年,也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渡江南归,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抗战将领。南归后的辛弃疾,有近二十年一直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并未得到重用。四十二岁那年,辛弃疾被免职,投闲置散。其后的二十几年中,几乎闲居农村。期间也曾反复起用过,但终“不为众人所容”,受压抑排斥,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论无用武之地。直至天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金战局迅速逆转,金兵已侵入淮南时,宁宗正式下诏北伐,宋朝廷加封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他到任后不久,因身体有病,于次年获准回家休养。这一年天禧北伐失败,辛弃疾也含愤支世。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但他是个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热爱国家的扶倾持危的责任感,他的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政治热情,他的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鼓舞和激励了后世的许多民族斗争战士。
  二、辛弃疾的闲居生涯
   从四十三岁至六十八岁二十五年之间,辛弃疾投闲置散数次,家居农村达二十年,其仕途道路坎坷不平。
   第一次闲居(从四十二岁任江西安抚使时落职至五十三岁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淳熙七年(公元1181年)至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共十年。这闲居的十年,辛弃疾生活在江西上饶带湖。这期间,他与陈亮交往,有一次重要的鹅湖之会,二人都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作词酬答,彼此推重,忧国忧民,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二次闲居(从五十五岁在福建路安抚使任上又被弹劾罢官至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共九年。这次退居刚开始依旧生活在带湖。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因房屋失火,携家移居铅山瓢泉。此次退隐,辛弃疾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逍遥自适的思想浓了,但依然壮心不已。
   第三次闲居(从六十六岁在镇江知府任上再遭弹劾罢官至六十七岁加封枢密院都承旨)天禧元年(公元1605年)至天禧二年(公元1606年)共一年。这次闲置,辛弃疾重回铅山故居。
  三、辛弃疾农村词的思想内容
   近二十年的贬谪家居,使辛弃疾长期生活在江西带湖与瓢泉庄园。期间,由于他对山村风光有较为细致的观察,又加之被贬谪的心中积愤,创作了一些啸傲溪山、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为赋闲生活中的稼轩词别调。
   辛弃疾农村词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英雄闲置,作品中有不平之气。辛弃疾被投闲置之际,虽曾信得过“躬耕”的打算,但要他把雄心收敛起来,化为悠然忧自得的恬淡风趣,也非易事。如《鹧鸪天?鹅湖归旧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此词前片写景,下片言情。“书咄咄”,显有牢骚,“且休休”又无可如何,“也风流”是自我安慰。后两句虽写病后体弱,也寓着沉重的叹息。
   其二,写稳居生活的无寄托,只是表现留连风景的闲适心情。如《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表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人以清新的笔调,描写农村柔桑、细草、纵横的小路。远处的山峦,在自然景物的画面上点缀黄犊、青旗。静中有动,富有农村生活气息,表达出词人对于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其三,由热爱田园村舍,蕴蓄着词人和农民的诚挚情感,表达了对和平的寄托和对家国的热爱。爱国主义这种感情是很具体的,它既可以表现为跃马沙场的豪情,也可以表现为对竹林茅舍的挚爱。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寄托着爱国爱乡的感情,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总之,辛弃疾的农村词,以抒写啸傲溪山情趣和描绘田园风光为主,反映的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寻觅的闲适乐趣,表达了对农民的挚爱、对和平的寄托和对家国的热爱。
  四、辛弃疾农村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的农村词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在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词作当中,是确乎少见的。
   (一)对词境的别种开拓。辛弃疾写乡村景致的词作较多,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词简直就是一幅农村人物和图景的素描,具有生动逼真的乡土气息。这种带有乡村生活牧歌情调、朴素真淳的词,在此前的文人词里是很少出现过的,而在辛词中却较为多见。这种开拓,是辛词内容更加广泛,所写题材更加丰富,为两宋词人不能比拟。
   (二)对词的风格的新突破。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豪放风格与旖旖情韵各极其能事。
   长期的农村生活,使辛弃疾思想上渐渐接近自然,因而形成另一种清新朴素的词格,在词风的变革中开出一个新的突破口。如《鹧鸪天?代人赋》中,淳朴的乡村生活景致,构成了词作恬淡风味,表露出清新纡徐、真淳朴素的独特风格。
   (三)白描手法的运用。辛弃疾词在描写手法上,不用浓笔艳墨,只用白描手法,就能使农村生活画面真切动人,活灵活现。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者在一个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仿佛是一幅江南农村夏夜景物的素描,意境优美。词的上片写晴。明月、清风、稻花,一片恬静;鹊惊、蝉鸣,蛙鼓,又是一片热闹。动静交融,写出了江南农村夏夜的特色,表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以疏星承明月,视野高旷。“两三点雨山前”,阵雨就要到来。于是词人心中一阵焦急,想去避雨。当他转过溪桥,社林边的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出现。一个“忽”字透露出焦急中的喜悦。
  五、辛弃疾农村词的不足
   由于辛痉疾也有他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因而他的一些农村词中也就显得有些不足。
   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他,抗金是从维护宋王朝的利益出发的。他虽对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批判过,在抗金问题上是坚决的,但也暴露出了他思想上的弱点。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一些和他阶级地位相同的人身上。反映在其农村词中就是:不曾更深入的揭示出农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疾苦,还只是表面恬静现象的描绘。如《鹧鸪天·代人赋》表现了作者的无寄托。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师生命价值的舞台,是学生汲取知识、升华思想的殿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课堂的深刻变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和核心。课堂教学效果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课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一、在教学中明确教学有效性的特点、教学标准、教学
期刊
我们教师进行每一堂课的教学之前必须明确目标、教学要求以及讲授和训练的重点,要做到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因此,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求学习的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在课堂中只能选择其中某些知识点来进
期刊
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予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基础教育改革以新的使命,教学改革的启动,正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环节。改革的核心,在于使教育成为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成功,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现实的矛盾   1、基础教育要着眼于
期刊
二零一零年春季,我校响应韩立夫教授课改的号召,部分教师前去岐山县北郭初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学习。当时在座的我和其他听课的所有教师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刚开始上课,学术助理就当起了小老师,宣布拿出已经下发的问题导读——评价单,让学生自己订正答案。此项工作完成后,小组组长可以给每个组员给出正确的评价,接着提出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这时第二个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就发给学生,学生继续以组为单位进行
期刊
肢体语言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指借助于身体的各种动作辅助或完全代替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肢体语言还可以是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若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借助肢体语言,就能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堂物理课生动活泼,最终达到教学双赢的目的。但是过于夸张或繁琐的肢体语言,也会冲淡教学内容的重点,对此我根据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教
期刊
由于心理缺陷、升学就业压力,高中聋生具有社交困难的个体往往明显表现出对自我认识观念上的不协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不一致。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学会社会视角的转换,恰当地进行心理换位,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理解健全人的用语习惯,消除必要的人际冲突、误会,对高中聋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聋校高中班有不少“二合一”双料身份的学生:在田径场、篮球场上他们虎虎生威,他们是冠军,是英雄
期刊
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展示新课标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有力地促进校本教研,银川市教科所开展了“第五次银川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小专题研究展示活动”,我们灵武四中数学组代表灵武市参加本次小专题研究活动,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在经历这次活动的过程中,收获很大。拿到任务后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先梳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和普遍问题后发现几何课堂提问都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1、内容上:问题目的性不明确、问题意义
期刊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可见,要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人的大脑才能对事物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它是人们进行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幼学》一文中指出:“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也说明了注意力集中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那么,我们教师传授的好多知识将无法进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学生所学到
期刊
入选中学教材的《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1934年发表后即享誉中外文坛,作品以20世纪初叶湘西山城茶峒的社会风貌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孙女的相依为命的生活,围绕翠翠曲折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极具湘西特色的风俗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边城就是要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有
期刊
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学科,它在全世界被广泛地应用。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升化,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考试形势,这就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从培养创新思维的高度出发,以问题设置为线索,提出假设、发表观点、通过实践、体验、自主迁移、举一反三,在快乐的体验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探究性、创新性、合作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