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冷暴力”的立法思考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_7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却常常经受家庭关系不和谐的风浪的拍打。几年前,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剧中经常出现的拳脚相加甚至头破血流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暴力的关注和思考,在立法上的表现则是2001年婚姻法修订时,首次明确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内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明修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家庭关系中的对抗往往不再采用低级的身体的虐待,而是表现为高级的精神压迫。把躯体对抗转为心灵对抗,把武力较量转为智力、忍耐力的较量,把明显的冲突转为隐蔽的对立,这就是所谓的“家庭冷暴力”。
  “冷暴力”作为一种精神暴力,与身体暴力、性暴力一起构成了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相较于后两者通过伤害对方躯体进而伤害对方精神,“冷暴力”多是一开始就指向精神。有资料显示,正是这种常被人忽视的精神暴力形式,其发生率却为三种家庭暴力之首,而危害性也不可谓不大。首先,就对被施暴方而言,心理上长时期处于孤独状态,严重者会造成心理隐疾,累积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甚至可能以极端的行为方式爆发出来,从而采取自杀、自虐、伤害他人等极端的方式。此外,“家庭冷暴力”也影响家庭中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冷暴力”很容易对青少年性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不自信,自卑感强,不敢与人交流或者富有攻击性。综上所述,“家庭冷暴力”的危害性是巨大且有着极强的连锁效应。
  有些法官认为,“家庭冷暴力”频发与我国婚姻立法明显缺失有关。在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法律,但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内容仅概括地规定为:“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 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司法实践的无法可依,常常使受害者在主张权利、请求保护时于法无据,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导致施暴者主观上无所畏忌。
  制定反“家庭冷暴力”法是否可行呢?首先,我认为“家庭冷暴力”的界限难以认定。是吵了一架算冷暴力,还是不说话算冷暴力呢?一周不说话算冷暴力,还是一个月呢?毕竟,“冷”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形容词,不同人感受不同。也许夫妻一方认为是冷漠,另一方却认为是自由空间的需要。而如果要明确具体规定“冷暴力”的表现形式,难以穷尽也不具可操作性。其次,“冷暴力”多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所谓情有所生,性方而至,法律不应当也无法勉强当事人的意志和情感,就算做出规定也是形同虚设。再次,过于干涉“家庭冷暴力”可能还会适得其反,削弱对家庭暴力的打击力度。可以设想,如果一方遭受身体暴力,没有心情对对方笑脸相迎和交谈,当其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却有可能被对方反诉“冷暴力”。这岂非有违立法者的初衷?反家庭暴力是要保护受害人的人身权,其中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权和生命权,如果无限扩大家庭暴力的外延,反而会使立法最基本的目的都难以实现。最后,法律若在高度自制的私生活领域去设一道防火墙,取证难度可以想见。
  那么,“家庭冷暴力”又是否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呢?首先应该明确一点的一点是,夫妻间因为感情淡漠而出现的“冷战”现象,属于人的意识形态领域,绝不是法律调整的范围。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家庭冷暴力”中真正容易产生歧义的现象是,夫妻中一方无正当理由冷落对方,又采取非暴力的其他威胁等手段限制对方离婚,对方因受恐吓或被控制,不敢或不能提出离婚。表面上看来,这种行为并没有对当事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却又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似乎属于“家庭冷暴力”。实则不然。这种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构成了虐待。虐待”是指对他人的肉体和精神进行摧残、折磨、迫害。就其行为方式而言,既包括动手,也包括动口;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显而易见,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冷暴力”已属于虐待这一范畴。根据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有实施虐待情形的,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综上所述,所谓“冷暴力”中应当承担责任的部分,恰恰是现行法律中有规定,可以通过现行法律解决的。而不能依照现行法律承担责任的部分,那实际上就是单纯的伦理秩序,即使专门设立冷暴力法,也是难以解决的。解决“家庭冷暴力”的最好途径,应该社会广泛地设计婚姻咨询和医疗机构,及时消除“家庭冷暴力”。而在法律层面上,应该积极提高妇女的地位,要提高妇女地位,健全对女离婚当事人经济帮助和社会救济的双层保护,特别是要解决好妇女被歧视、被冷落而不愿离婚,或不敢离婚问题。得使妇女敢向冷暴力说不,敢于积极解决婚姻矛盾,才是防止“家庭冷暴力”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马忆南.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晓明.中国刑法罪刑适用[M].法律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民事诉讼中一般将诉分为三种,即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也称为形成之诉)。三种诉中,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占据了实务中民事诉讼案件的绝大多数,而且也得到了学界的较多关注。相比之下,确认之诉则较受冷落,确认之诉的诉讼功能,特别是其预防性功能尚待人们进一步认识。    一、确认之诉的涵义    确认之诉,确认之诉是大陆法系国家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按照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对诉讼所作的三种分类中的一种。所谓确
国际犯罪是国际刑法历史演进的“原动力”,是因为打击国际犯罪的需要促进了国际刑法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国际犯罪是国际刑法产生的根源,也是国际刑法发展完善的根本性推动力.19
据统计,浙江省有失能老年人口67.95万人,占近900万老年人口总数的7.57%,其中完全失能的是22.1万人,半失能的45.85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2.46%和5.11%。随着浙江省人口逐渐高龄化
期刊
一、养老问题由来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发展和普及,在我国除了家庭以外,单位也开始成为养老保障的提供者
期刊
环境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主要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地严重破坏和恶化环境、资源,危及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犯罪。环境犯罪具有特殊性,例如复杂的因果关系和争论不休的危害客体。  针对客体的讨论,笔者认为环境犯罪侵害的就是公共安全。而公共安全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以刑法的角度,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本文通过对公共安全的概念解析以更深入地理解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它作为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和谐社会的建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基地,其法治管理及和谐发展等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依法治校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具体要求与体现。构建
所谓的“土地财政”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被称为“第二财政”。有相关的统计数据信息表明,土地财政已成为全国性
期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集体建设用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的方针以来,理论界和有关部委在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集体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目标、方向上达成共识,
期刊
随着国家将越来越多的目光聚集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关的法律法规会得到一步步的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会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未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肯定会迎来其飞速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体系应该涵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创设、运作和监管三个方面。从机构创设的角度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立法首先要解决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来以及谁来用的问题。从我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