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语文课堂思维力缺失的现象看起,在对说理文《学与问》一课的公开课研讨过程中,“这一篇”的课堂经历了从“理解内容”到“领悟表达”,再到“运用语言”的变形。在一次次的变形中收获“这一类”说理文教学的质变智慧:有梯度,会比较,重语言运用,更促发了对“那一片”语文课堂的核变思考,语文课堂须追求深度,学会等待,扎实发展学生思维力。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思维力;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1B-0038-04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关注理解感悟、情感熏陶、语言训练,却鲜有提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实,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召唤理解和表达,这两者恰恰都需要强大的思维力做桥梁。没有精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合拍的理解?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准确的表达?在说理文教学中,“思维力”应然在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说理文既然列入小学阶段的学习,那就意味着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它的语言、思维和文体知识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说理文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其他文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能给孩子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全面的语文素养,更深远的思维能力。
学校开展“三力课堂”专题研讨活动,我们六年级组抽到的公开课课题是说理文《学与问》。在确定上课老师人选时,老师们不约而同打起退堂鼓,纷纷表示难以承担这个任务。说理文的“边缘化”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首先,说理性文章在苏教版教材中仅出现寥寥几篇,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不考说理文的阅读,不要求学写说理文,不考就少教,老师一带而过,不愿折腾;其次,说理性文章理论性、逻辑性强,大多数老师授课流程相似,无非学相关的文体知识,找观点,讲事例。对分析能力尚有待提高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操作枯燥乏味。那么,说理文真的只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值得“咀嚼”,上不出彩吗?通过三次试教,我不断成长,从“这一篇”的实践获得“这一类”的收获进而启迪“那一片”的智慧。
一、“形”变:“这一篇”的多向寻异
在对说理文《学与问》一课的三次执教过程中,我从理解文本内容到领悟文本表达,再到关注语言运用,课堂形式多向化寻异,收获了相同文本不同课堂的多种收获,找到了说理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1.一教:理解内容悟观点
通过从四年级的《说勤奋》到五年级的《谈礼貌》和《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对说理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和铺垫,第一次试教,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抓关键的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提出的观点上。
课堂伊始,我从学生学过的说理文说起,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接着我带着学生自读作者列举的事例,通过抓关键字词句理解文本的方法,体悟观点。在学习哥白尼的事例时,我抓住关键词“经常”“缠”“问这问那”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走进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问”的重要;在学习沈括的事例时,我重点抓动词“读”“想”“问”“放”“发现”“明白”的品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纵观整堂课,因为课文内容易懂,学生学习无难度,他们交流踊跃,课堂笑声不断。我也自认为上得流畅生动,得心应手。但下课后,听课老师们与我面对面毫无保留的交流,让我产生了以下疑问。
第一,说理性的文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段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只是肤浅地就课文内容而教,行吗?
第二,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说理文,它与记叙文的教学有何异同,我们的教学该怎么体现文体特征?
老师们直白而准确的评价,让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目标。教的东西学生已经会了,是在走过场,热闹的演习罢了,学生上过这篇说理文能有什么长进呢?这样肤浅的说理文文本剖析,教学意义又在哪呢?
2.二教:体悟文体学表达
既然是教说理文,就该直面说理文的文体特征、表达形式。在学生学过的三篇说理文基础之上,课堂之上还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反复思考斟酌,我的课堂目标还是应以学生为本,依托学情而制定。学生已经学过三篇说理文,文本特征他们心里有数,找观点、学事例他们都了解,何不让领悟说理文的文体表达方法成为这一次教学的目标?
“对比”成了我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哥白尼和沈括两则事例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概括事例之后进行对比。同向一比,比出两则事例相同的地方:都写名人,都紧扣中心论点开展论证。由此提炼:紧扣观点很重要,事例要有典型性,要提升论证的有效性。异向一比,比出两则事例的不同的地方:一个重在写“问”,一个重在写“思”,由“问”到“思”,逐层递进,不可颠倒次序。由此提炼:列举事例角度多,递进表达层次多,能增强论证的效果。
第二次的教学,经过对比阅读,寻同找异,上出了说理文的味道。课堂不再热闹,学生静心观察、分析思考,有思维的智慧火花闪现,我感觉比起第一次的文本内容教学,不再肤浅,课堂丰厚起来。但听课老师们的建议,还是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六年级说理文的教学,与四、五年级说理文章的教学相比,梯度与深度如何体现?
其次,课堂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还略显单薄,是否还可以关注一下说理文语言表达的特征?
听着大家的评点,我脑子里开始不断闪现教学的火花。重视写作与阅读的联系,是课标的要求。六年级的说理文教学,在说理文语言表达的智慧和启迪上做文章,定位还可以再拔高:学习语言表达,迁移运用语言。
3.三教:关注语言重迁移
第三次教学,在对比阅读、概括文体表达的基础上,我关注了说理文语言表达的感悟与运用:学习语言表达,迁移运用语言。
其一,关注说理文“叙事”的语言特点。依然是寻同找异,对比阅读,学习提炼文体表達,但不忘追问一句:“同样写一则事例,阐述一个道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似?”概括得出说理文“夹叙夹议”的语言特点。接着追问:“我把这两则事例的顺序颠倒可否?”概括得出说理文 “逻辑递进”的语言特点。最后课外拓展对比,将写沈括的记叙文拿来对比,还是追问:“说理文与记叙文的语言一样吗?”概括得出说理文“简明扼要”的语言特点。一连串的追问,环环相扣,带着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处,说理文语言的特点剥丝抽茧,清晰浮现。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思维力;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 01B-0038-04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关注理解感悟、情感熏陶、语言训练,却鲜有提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实,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召唤理解和表达,这两者恰恰都需要强大的思维力做桥梁。没有精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合拍的理解?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准确的表达?在说理文教学中,“思维力”应然在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说理文既然列入小学阶段的学习,那就意味着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它的语言、思维和文体知识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说理文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其他文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能给孩子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全面的语文素养,更深远的思维能力。
学校开展“三力课堂”专题研讨活动,我们六年级组抽到的公开课课题是说理文《学与问》。在确定上课老师人选时,老师们不约而同打起退堂鼓,纷纷表示难以承担这个任务。说理文的“边缘化”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首先,说理性文章在苏教版教材中仅出现寥寥几篇,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不考说理文的阅读,不要求学写说理文,不考就少教,老师一带而过,不愿折腾;其次,说理性文章理论性、逻辑性强,大多数老师授课流程相似,无非学相关的文体知识,找观点,讲事例。对分析能力尚有待提高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操作枯燥乏味。那么,说理文真的只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值得“咀嚼”,上不出彩吗?通过三次试教,我不断成长,从“这一篇”的实践获得“这一类”的收获进而启迪“那一片”的智慧。
一、“形”变:“这一篇”的多向寻异
在对说理文《学与问》一课的三次执教过程中,我从理解文本内容到领悟文本表达,再到关注语言运用,课堂形式多向化寻异,收获了相同文本不同课堂的多种收获,找到了说理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1.一教:理解内容悟观点
通过从四年级的《说勤奋》到五年级的《谈礼貌》和《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对说理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和铺垫,第一次试教,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抓关键的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提出的观点上。
课堂伊始,我从学生学过的说理文说起,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一般写作思路: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得出结论。接着我带着学生自读作者列举的事例,通过抓关键字词句理解文本的方法,体悟观点。在学习哥白尼的事例时,我抓住关键词“经常”“缠”“问这问那”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走进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问”的重要;在学习沈括的事例时,我重点抓动词“读”“想”“问”“放”“发现”“明白”的品读,让学生充分感受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纵观整堂课,因为课文内容易懂,学生学习无难度,他们交流踊跃,课堂笑声不断。我也自认为上得流畅生动,得心应手。但下课后,听课老师们与我面对面毫无保留的交流,让我产生了以下疑问。
第一,说理性的文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段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只是肤浅地就课文内容而教,行吗?
第二,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说理文,它与记叙文的教学有何异同,我们的教学该怎么体现文体特征?
老师们直白而准确的评价,让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目标。教的东西学生已经会了,是在走过场,热闹的演习罢了,学生上过这篇说理文能有什么长进呢?这样肤浅的说理文文本剖析,教学意义又在哪呢?
2.二教:体悟文体学表达
既然是教说理文,就该直面说理文的文体特征、表达形式。在学生学过的三篇说理文基础之上,课堂之上还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反复思考斟酌,我的课堂目标还是应以学生为本,依托学情而制定。学生已经学过三篇说理文,文本特征他们心里有数,找观点、学事例他们都了解,何不让领悟说理文的文体表达方法成为这一次教学的目标?
“对比”成了我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哥白尼和沈括两则事例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概括事例之后进行对比。同向一比,比出两则事例相同的地方:都写名人,都紧扣中心论点开展论证。由此提炼:紧扣观点很重要,事例要有典型性,要提升论证的有效性。异向一比,比出两则事例的不同的地方:一个重在写“问”,一个重在写“思”,由“问”到“思”,逐层递进,不可颠倒次序。由此提炼:列举事例角度多,递进表达层次多,能增强论证的效果。
第二次的教学,经过对比阅读,寻同找异,上出了说理文的味道。课堂不再热闹,学生静心观察、分析思考,有思维的智慧火花闪现,我感觉比起第一次的文本内容教学,不再肤浅,课堂丰厚起来。但听课老师们的建议,还是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六年级说理文的教学,与四、五年级说理文章的教学相比,梯度与深度如何体现?
其次,课堂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还略显单薄,是否还可以关注一下说理文语言表达的特征?
听着大家的评点,我脑子里开始不断闪现教学的火花。重视写作与阅读的联系,是课标的要求。六年级的说理文教学,在说理文语言表达的智慧和启迪上做文章,定位还可以再拔高:学习语言表达,迁移运用语言。
3.三教:关注语言重迁移
第三次教学,在对比阅读、概括文体表达的基础上,我关注了说理文语言表达的感悟与运用:学习语言表达,迁移运用语言。
其一,关注说理文“叙事”的语言特点。依然是寻同找异,对比阅读,学习提炼文体表達,但不忘追问一句:“同样写一则事例,阐述一个道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似?”概括得出说理文“夹叙夹议”的语言特点。接着追问:“我把这两则事例的顺序颠倒可否?”概括得出说理文 “逻辑递进”的语言特点。最后课外拓展对比,将写沈括的记叙文拿来对比,还是追问:“说理文与记叙文的语言一样吗?”概括得出说理文“简明扼要”的语言特点。一连串的追问,环环相扣,带着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处,说理文语言的特点剥丝抽茧,清晰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