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如何演变的?这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关系如何?本文旨在分析上述问题,重点分析1990至2020年期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通胀动态。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
一、前言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是一个集中的计划经济,在那个时候,投资和生产受政府控制,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受政府控制,商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从1979年开始,农业去集体化,允许私人经营,经济向外国投资开放,这标志着经济体制逐步而实质性地向分散的经济体制转变。作为一种过渡,当时实行了双重价格制度,并于1989年11月废除,在这种制度下,商品既按管理价格出售,也按市场价格出售。因此本文选择1990-202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将这30年分为7个时期,主要从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利率,财政政策的财政赤字来讨论通货膨胀与货币财政政策的关系。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演变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通胀都非常不稳定,然后变得相对较低和更稳定。自1950年以来,CPI的上涨有几个峰的年增长率超过15%,一个发生在1961年,“大跃进”的背景下,毛领导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导致严重短缺的商品供应和相应的高涨的通货膨胀。另一个高峰出现在1988-198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价格改革的动荡年代,人们对价格完全放开的期望导致了投机性购买。1994年为最高,为24.1%,发生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宽松政策进一步刺激GDP的增长。
关于CPI的通缩时期,1963年到1964年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通缩,当时政府出现了许多失误。1998年、1999年、2002年和2009年分别出现了一些轻微的通货紧缩,最后一次是由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图1显示了几十年来同比CPI通胀率变化,总的来说,近20年的CPI通胀比上世纪90年代要低得多,波动也更小。
三、相关货币财政政策
以下将通过数据展示和实证相关性分析,讨论通货膨胀是如何与货币和财政政策相关的。按照时间顺序,我把这30年分为7个时间段。
关于货币政策,我主要参考两个指标,一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另一个是中央银行对金融部门的一年期贷款利率,。总之,近20年的利率比上世纪90年代更低,波动更小。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主要是指财政赤字及其占GDP的比例,。除2007年外,近30年的财政收支均大于财政收入;另外,最近5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比以前高得多。
(一)1990年至1992年初:货币紧缩
中国自1979年以来在价格自由化和经济分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直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的定义最终被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人们对价格全面放开的预期和相应的投机性购买,通货膨胀急剧上升。从1988年底开始,当局决定开始“三年调控和重组”以应对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上。首先,1988年9月实行了“银行防通胀储蓄”政策,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家庭3年期、5年期和8年期存款利率,使家庭储蓄总能超过通货膨胀。与此同时,中央银行提高了对金融业的贷款利率。根据CEIC数据,一年期贷款利率从1987年9月的6.48%和1988年8月的7.2%上升到1988年11月的8.28%和1990年1月的10.44%,虽然1990年4月下降到9.00%,但1990年9月下降到7.92%,至1992年12月底,相对值仍保持在7.2%,仍高于1987年。
在财政政策方面,这一时期没有实施具体而重大的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1991年和1992年的政策收紧程度低于1989年和1990年,因为通货膨胀率从1988年的峰值有所下降,所以后两年的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
(二)1992年后期-1993年:货币宽松和财政宽松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较为宽松进一步刺激GDP的增长,我们看到增加的通货膨胀率在1993年和1994年激增24.1%。
就货币政策而言,货币供应量继续从1992年31.3%增加到1993年更高的37.3%,1993年超过3%的国民生产总值被转移到国有企业以支持其管理。财政政策方面,虽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1992年的0.95%略微下降到1993年的0.82%,但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却从1992年的10.5%迅速上升到1993年的24.1%。此外,1994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到1.18%,是上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因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趋于宽松。
(三)1994-1997年:货币紧缩和财政紧缩
与1990年-1992年初执行紧缩政策的目的类似,1994年-1997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转为紧缩,以应对前一年的通货膨胀率高峰,即1994年的24.1%。
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1994年的34.5%迅速下降到1994年的29.5%、25.3%和17.3%。其次,1年期贷款利率也有所提高。具体来说,从1993年6月的9%提高到1993年9月的10.62%,1995年1月的10.89%,1995年7月的11.1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它在1996年5月下降到10.98%,后来在1996年9月下降到10.62%,并一直保持到1997年9月,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是全面紧缩。关于货币政策,自1996年4月以来,央行开始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工具之一。政府想要减少货币供应,降低通货膨胀率。另外,价格水平的变化从长期来看是不确定的,尽管存在这种担忧,毫无疑问,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多样化。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支出迅速下降,从1994年的24.8%下降到1995年的17.8%,并连续两年保持在16.3%。财政赤字率由1994年的1.18%分别下降到1995年的0.95%、0.74%和0.73%。这一时期关于财政政策的重点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从1994年开始,实行税收双轨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这项改革的目标描述为实现经济稳定、区域均衡和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笔者认为更直接的目的是提高中央政府的税收份额。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紧缩的财政政策。结果通货膨胀率成功地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 (四)1998-2004: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在1998年和1999年急剧放缓,通货膨胀率分别下降到7.8%和7.7%,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0.8%和-1.4%。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1998-2004年的平均货币增长较为温和,平均增长率为15.3%。另一方面,央行将其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从短期国库券扩展到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等。1998年,对基础货币的净效应为701.5亿元,1999年增加到1919.7亿元。但自2002年以来,该政策转向收回过多的流动性,其中一个工具是发行央行票据。年末余额(亿元)由2002年的148.75元增加到2003年的303.16元和2004年的1107.90元。
此外,央行还大幅下调贷款利率。1998年1年期贷款利率连续3次下调,从1997年10月的9.36%降至1998年12月的5.13%。存款准备金率也进行了改革和降低。1998年,以前分开的法定准备金账户和超额准备金账户被合并,1998年3月从13%降至8%,1999年9月降至6%。
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财政部为刺激西部开发,扩大了巨额财政支出,1998年为1000亿元,1999年为6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对199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2%和1.7%。
(五)2005-2008:货币和财政稳健
200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997年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货币和财政政策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都变得谨慎。
在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供应量在此期间保持适度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7.25%。此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的7.5%提高到2006年11月的9%,2007年12月提高了10倍达到14.5%;2008年6月,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7.5%。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亿元)从2005年的22810元持续减少到2006年的166.25元和2008年的126.23元;财政赤字率由2005年的12.18%降至2008年的3.59%。2007年财政收支差额154.04,这是30年来罕见的。
(六)2008-2010年:货币宽松和财政宽松
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率在2009年再次下降到負值。为了应对危机,我们看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都将趋于宽松。
在货币政策方面,最明显的是货币供应量的扩大。2009年,我们看到了货币增长历史上的另一个高峰,即28.5%。此外,央行1年期贷款利率从此前的4.68%降至2008年11月的3.6%,并从2008年12月起连续两年保持在3.33%的水平。2011年1月,增长到3.85%。取消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上限,实体经济融资总量(万亿元)从2008年的6.9增加到2009年的13.9,几乎翻了一番。
在财政政策方面,或许最重要的是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即2008年11月国务院宣布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刺激内需和经济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复苏,2010年货币政策宽松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和2011年通胀率由通缩上升至3.18%和5.55%。
(七)2011-至今:货币稳健和财政宽松
自2011年以来,政府宣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速控制在适度水平,2011-2015年M2增速13%左右,2016年回落至11%,之后3年保持在8%左右。另一方面,更多的工具被引入了开放市场。例如,2013年引入短期流动性操作,2014年引入中期贷款工具和质押补充贷款,2015年引入长期贷款工具。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当局一直在努力推动利率市场化。2013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
财政政策方面,2011年以来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1.01%增加到2015年的34.27%和2019年的48.94%。根据财政部的数据,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私人消费。
此外,不同项目的税收规则被改变,以增加或减少来自不同经济部门的税收,当局称之为“结构性减税”。例如,2017年,增值税税率由13%调整为17%、11%、6%三个层次。2018年,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6%、10%和6%。
四、结论与讨论
在本文中,通过近30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演变,研究了它与相关货币和财政政策关系。货币政策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高通胀,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并转向宽松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自1998年以来,除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外,央行倾向于使用其所称的“稳健”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近20年来的财政政策比90年代更为宽松,为此笔者主要讨论了与之相关的财政支出的扩张或收缩。近年来,政府出台了更多的政策来确保这一目标能够更恰当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志栋,靳玉英,2011:《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金融研究》第6期
[2]刘漾,黄沁,2020:《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金融经济》第9期
[3]鲜宇星,2009:《我国近20年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经济信息》第12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
一、前言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是一个集中的计划经济,在那个时候,投资和生产受政府控制,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受政府控制,商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从1979年开始,农业去集体化,允许私人经营,经济向外国投资开放,这标志着经济体制逐步而实质性地向分散的经济体制转变。作为一种过渡,当时实行了双重价格制度,并于1989年11月废除,在这种制度下,商品既按管理价格出售,也按市场价格出售。因此本文选择1990-202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将这30年分为7个时期,主要从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利率,财政政策的财政赤字来讨论通货膨胀与货币财政政策的关系。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演变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通胀都非常不稳定,然后变得相对较低和更稳定。自1950年以来,CPI的上涨有几个峰的年增长率超过15%,一个发生在1961年,“大跃进”的背景下,毛领导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导致严重短缺的商品供应和相应的高涨的通货膨胀。另一个高峰出现在1988-198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价格改革的动荡年代,人们对价格完全放开的期望导致了投机性购买。1994年为最高,为24.1%,发生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宽松政策进一步刺激GDP的增长。
关于CPI的通缩时期,1963年到1964年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通缩,当时政府出现了许多失误。1998年、1999年、2002年和2009年分别出现了一些轻微的通货紧缩,最后一次是由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图1显示了几十年来同比CPI通胀率变化,总的来说,近20年的CPI通胀比上世纪90年代要低得多,波动也更小。
三、相关货币财政政策
以下将通过数据展示和实证相关性分析,讨论通货膨胀是如何与货币和财政政策相关的。按照时间顺序,我把这30年分为7个时间段。
关于货币政策,我主要参考两个指标,一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另一个是中央银行对金融部门的一年期贷款利率,。总之,近20年的利率比上世纪90年代更低,波动更小。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主要是指财政赤字及其占GDP的比例,。除2007年外,近30年的财政收支均大于财政收入;另外,最近5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比以前高得多。
(一)1990年至1992年初:货币紧缩
中国自1979年以来在价格自由化和经济分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直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的定义最终被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人们对价格全面放开的预期和相应的投机性购买,通货膨胀急剧上升。从1988年底开始,当局决定开始“三年调控和重组”以应对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上。首先,1988年9月实行了“银行防通胀储蓄”政策,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家庭3年期、5年期和8年期存款利率,使家庭储蓄总能超过通货膨胀。与此同时,中央银行提高了对金融业的贷款利率。根据CEIC数据,一年期贷款利率从1987年9月的6.48%和1988年8月的7.2%上升到1988年11月的8.28%和1990年1月的10.44%,虽然1990年4月下降到9.00%,但1990年9月下降到7.92%,至1992年12月底,相对值仍保持在7.2%,仍高于1987年。
在财政政策方面,这一时期没有实施具体而重大的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1991年和1992年的政策收紧程度低于1989年和1990年,因为通货膨胀率从1988年的峰值有所下降,所以后两年的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
(二)1992年后期-1993年:货币宽松和财政宽松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较为宽松进一步刺激GDP的增长,我们看到增加的通货膨胀率在1993年和1994年激增24.1%。
就货币政策而言,货币供应量继续从1992年31.3%增加到1993年更高的37.3%,1993年超过3%的国民生产总值被转移到国有企业以支持其管理。财政政策方面,虽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1992年的0.95%略微下降到1993年的0.82%,但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却从1992年的10.5%迅速上升到1993年的24.1%。此外,1994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到1.18%,是上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因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趋于宽松。
(三)1994-1997年:货币紧缩和财政紧缩
与1990年-1992年初执行紧缩政策的目的类似,1994年-1997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转为紧缩,以应对前一年的通货膨胀率高峰,即1994年的24.1%。
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1994年的34.5%迅速下降到1994年的29.5%、25.3%和17.3%。其次,1年期贷款利率也有所提高。具体来说,从1993年6月的9%提高到1993年9月的10.62%,1995年1月的10.89%,1995年7月的11.1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它在1996年5月下降到10.98%,后来在1996年9月下降到10.62%,并一直保持到1997年9月,在这一时期的政策是全面紧缩。关于货币政策,自1996年4月以来,央行开始将公开市场操作作为工具之一。政府想要减少货币供应,降低通货膨胀率。另外,价格水平的变化从长期来看是不确定的,尽管存在这种担忧,毫无疑问,货币政策变得更加多样化。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支出迅速下降,从1994年的24.8%下降到1995年的17.8%,并连续两年保持在16.3%。财政赤字率由1994年的1.18%分别下降到1995年的0.95%、0.74%和0.73%。这一时期关于财政政策的重点是1994年的税制改革。从1994年开始,实行税收双轨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制。这项改革的目标描述为实现经济稳定、区域均衡和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笔者认为更直接的目的是提高中央政府的税收份额。因此,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紧缩的财政政策。结果通货膨胀率成功地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 (四)1998-2004: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在1998年和1999年急剧放缓,通货膨胀率分别下降到7.8%和7.7%,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0.8%和-1.4%。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面,1998-2004年的平均货币增长较为温和,平均增长率为15.3%。另一方面,央行将其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从短期国库券扩展到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等。1998年,对基础货币的净效应为701.5亿元,1999年增加到1919.7亿元。但自2002年以来,该政策转向收回过多的流动性,其中一个工具是发行央行票据。年末余额(亿元)由2002年的148.75元增加到2003年的303.16元和2004年的1107.90元。
此外,央行还大幅下调贷款利率。1998年1年期贷款利率连续3次下调,从1997年10月的9.36%降至1998年12月的5.13%。存款准备金率也进行了改革和降低。1998年,以前分开的法定准备金账户和超额准备金账户被合并,1998年3月从13%降至8%,1999年9月降至6%。
在财政政策方面,一是财政部为刺激西部开发,扩大了巨额财政支出,1998年为1000亿元,1999年为6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对199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2%和1.7%。
(五)2005-2008:货币和财政稳健
200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997年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因此,货币和财政政策在2005年至2008年期间都变得谨慎。
在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供应量在此期间保持适度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7.25%。此外,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的7.5%提高到2006年11月的9%,2007年12月提高了10倍达到14.5%;2008年6月,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7.5%。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亿元)从2005年的22810元持续减少到2006年的166.25元和2008年的126.23元;财政赤字率由2005年的12.18%降至2008年的3.59%。2007年财政收支差额154.04,这是30年来罕见的。
(六)2008-2010年:货币宽松和财政宽松
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率在2009年再次下降到負值。为了应对危机,我们看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接下来的两年内都将趋于宽松。
在货币政策方面,最明显的是货币供应量的扩大。2009年,我们看到了货币增长历史上的另一个高峰,即28.5%。此外,央行1年期贷款利率从此前的4.68%降至2008年11月的3.6%,并从2008年12月起连续两年保持在3.33%的水平。2011年1月,增长到3.85%。取消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上限,实体经济融资总量(万亿元)从2008年的6.9增加到2009年的13.9,几乎翻了一番。
在财政政策方面,或许最重要的是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即2008年11月国务院宣布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刺激内需和经济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复苏,2010年货币政策宽松程度有所下降,2010年和2011年通胀率由通缩上升至3.18%和5.55%。
(七)2011-至今:货币稳健和财政宽松
自2011年以来,政府宣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速控制在适度水平,2011-2015年M2增速13%左右,2016年回落至11%,之后3年保持在8%左右。另一方面,更多的工具被引入了开放市场。例如,2013年引入短期流动性操作,2014年引入中期贷款工具和质押补充贷款,2015年引入长期贷款工具。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当局一直在努力推动利率市场化。2013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
财政政策方面,2011年以来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1.01%增加到2015年的34.27%和2019年的48.94%。根据财政部的数据,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私人消费。
此外,不同项目的税收规则被改变,以增加或减少来自不同经济部门的税收,当局称之为“结构性减税”。例如,2017年,增值税税率由13%调整为17%、11%、6%三个层次。2018年,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6%、10%和6%。
四、结论与讨论
在本文中,通过近30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演变,研究了它与相关货币和财政政策关系。货币政策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高通胀,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并转向宽松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自1998年以来,除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外,央行倾向于使用其所称的“稳健”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近20年来的财政政策比90年代更为宽松,为此笔者主要讨论了与之相关的财政支出的扩张或收缩。近年来,政府出台了更多的政策来确保这一目标能够更恰当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志栋,靳玉英,2011:《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金融研究》第6期
[2]刘漾,黄沁,2020:《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金融经济》第9期
[3]鲜宇星,2009:《我国近20年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经济信息》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