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参与数学活动的经历,以及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观念意识。它已是数学教育的热点,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适应新课标、新课改的形势,是当今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过去“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与“双基”并列形成“四基”之一,说明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张奠宙教授认为,所谓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很显然,张奠宙教授所说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专指“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记得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设计“好”的数学活动,积累一般活动经验
要让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就要有意识的设计相应的“好”的活动环节,帮助学生积累一般活动经验。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好”的数学活动。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一课,整节课就围绕着一个需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完善的经验。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低年级设计一些购物活动,让学生算算不同购买方法所需费用。在中年级,我们可设计旅游情境,让学生根据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如何租车船等问题,展开认真调查、计算不同方案所需的费用,制订合理的旅游计划。在高年级,我们可设计象征性长跑活动,让学生先调查学校到长跑目的地的距离,根据自己每天跑的里程,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天跑完全程等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了,也“活”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收获了更多的活动体验,同时为以后终身学习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经历实践操作,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体验积累下来的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丰厚的数学财富。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各种形式丰富、有趣有益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从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一课例题一:3人排成一排照相,可能有几种合影的方法?出示例题后教师不要急着讲解,而是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试着用卡片摆、用名字和字母写组合等方法自己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学生在摆一摆、写一写的过程中很快可以发现,只要确立了一个人站的位置(如第一个为A同学,就有ABC 、ACB两种合影方法)三个人就有三个二也就是6种合影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感悟的过程中自然发现了想要排出所有的站法就要有序思考,确立好第一个人的站位,从而获得了如何不重复、不遗漏进行排列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时再去完成下面的“两人合影”、“踢球”“打电话”等问题的时候就显得驾轻就熟了。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的,我会记住;我参与其中的,我会理解和应用。”只有经历实践操作,學生才能在活动中积累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这种实践操作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后的练习和课外的拓展中更为重要,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写数学小日记、编数学故事、设计美丽的图案…这些亲身经历的活动都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鼓励创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所以在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注重让学生开拓思维,鼓励创新,激发学生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了解教材中是怎么去计算圆的周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印象,可以适当提问,如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算,这样算有没有缺点等等。接下来,让学生把身边的圆形物拿出来试着自己计算圆的周长。由于学生周边物品都是小件,如瓶盖、硬币等,都可以用软尺直接量出其周长。如果没有软尺,学生可以用圆形物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进而得出圆形物的周长。经过统计与分析,学生会发现所有量得的周长与其本身直径间的关系都有着规律。教师此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教材中提到的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径一而周三”的记载阅读一遍,并让学生了解何为“割圆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再研习一次祖冲之的圆周率就能深刻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在这样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最初要求学生计算圆周长时,就应让学生尽量使用与书上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周长,学生通常会直接测量,教师在学生测量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在不同数学家使用的不同计算方法间逐渐领会到创新与解法间的关系。
总之,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道路上,教师要让学生“做数学”“悟数学”“找数学”和“创数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
[2]杨国华.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落地生根”[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2.12:13-15
[3]温育华.浅谈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4]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郭玉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官桥中心小学362341)
关键词: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过去“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与“双基”并列形成“四基”之一,说明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张奠宙教授认为,所谓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很显然,张奠宙教授所说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专指“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记得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设计“好”的数学活动,积累一般活动经验
要让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就要有意识的设计相应的“好”的活动环节,帮助学生积累一般活动经验。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好”的数学活动。例如,我们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索”一课,整节课就围绕着一个需要:怎样的三条边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呢?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猜测,一次次的验证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完善的经验。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低年级设计一些购物活动,让学生算算不同购买方法所需费用。在中年级,我们可设计旅游情境,让学生根据旅游目的地和时间、如何租车船等问题,展开认真调查、计算不同方案所需的费用,制订合理的旅游计划。在高年级,我们可设计象征性长跑活动,让学生先调查学校到长跑目的地的距离,根据自己每天跑的里程,计算一下需要多少天跑完全程等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了,也“活”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收获了更多的活动体验,同时为以后终身学习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经历实践操作,在活动中积累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体验积累下来的数学经验,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丰厚的数学财富。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各种形式丰富、有趣有益的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从而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一课例题一:3人排成一排照相,可能有几种合影的方法?出示例题后教师不要急着讲解,而是应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试着用卡片摆、用名字和字母写组合等方法自己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学生在摆一摆、写一写的过程中很快可以发现,只要确立了一个人站的位置(如第一个为A同学,就有ABC 、ACB两种合影方法)三个人就有三个二也就是6种合影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感悟的过程中自然发现了想要排出所有的站法就要有序思考,确立好第一个人的站位,从而获得了如何不重复、不遗漏进行排列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时再去完成下面的“两人合影”、“踢球”“打电话”等问题的时候就显得驾轻就熟了。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看的,我会记住;我参与其中的,我会理解和应用。”只有经历实践操作,學生才能在活动中积累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这种实践操作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后的练习和课外的拓展中更为重要,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写数学小日记、编数学故事、设计美丽的图案…这些亲身经历的活动都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鼓励创新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所以在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时,应注重让学生开拓思维,鼓励创新,激发学生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了解教材中是怎么去计算圆的周长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印象,可以适当提问,如教材为什么要这么算,这样算有没有缺点等等。接下来,让学生把身边的圆形物拿出来试着自己计算圆的周长。由于学生周边物品都是小件,如瓶盖、硬币等,都可以用软尺直接量出其周长。如果没有软尺,学生可以用圆形物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进而得出圆形物的周长。经过统计与分析,学生会发现所有量得的周长与其本身直径间的关系都有着规律。教师此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把教材中提到的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径一而周三”的记载阅读一遍,并让学生了解何为“割圆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再研习一次祖冲之的圆周率就能深刻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在这样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最初要求学生计算圆周长时,就应让学生尽量使用与书上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周长,学生通常会直接测量,教师在学生测量的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在不同数学家使用的不同计算方法间逐渐领会到创新与解法间的关系。
总之,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道路上,教师要让学生“做数学”“悟数学”“找数学”和“创数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
[2]杨国华.让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落地生根”[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2.12:13-15
[3]温育华.浅谈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4]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郭玉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官桥中心小学36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