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一代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对个人来讲,责任感反映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古今中外,凡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品、性格、心理,与其责任感分不开,责任感会陪伴一个人的终生。对国家和社会而言,责任感反映其国民素质的高低。在任何社会中,先进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就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先进分子。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儿女为之鞠躬尽瘁,贡献力量和心血。
一、部分青少年缺失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利益,轻抱负
一心追求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急功近利,不求真才实学,把金钱的多少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不重品德和人格。
2.重索取,轻回报
只要求他人为自己服务,而不考虑对他人对社会的回报,也不考虑自己应负的责任。由于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所以不愿吃苦耐劳,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不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重自我,轻社会
过分推崇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唯一追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个人利益为重,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因而表现为极端自私,缺乏合作精神。
二、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苍白无力是重要原因
首先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而祖辈的文化素质总体上较低,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再加上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很难担当家庭教育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只充当了“生活保姆”的角色。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往往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长期处于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子女,极易产生依赖、自私、任性的习惯,处处、时时只知“自我”,只图自己快乐,不知为家庭和他人着想,不愿接受任何约束,碰到事情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
其次,部分家长思想认识有误差,缺乏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一是只顾自己享受,孩子吃饱不饿就行,至于教育那是学校的事情;二是家长以子女为中心,家庭生活一切为子女着想,他们不要求子女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三是家长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地重智轻德,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于是青少年自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对家庭只知物质索取。
2.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
呼吁多年的素质教育远远没有扎下根,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由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地方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于是一些学校狠抓升学率,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缺乏责任感。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越来越狭窄。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宽容、互助、关爱他人的品德越来越缺乏。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热衷于功利,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唯金钱至上。这种不良社会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心中的绿地,致使他们只追求物质享受,不愿付出,不愿劳动。
一个道德情感贫乏、责任感缺少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与社会,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因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认识,确立积极正确的主导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学生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也日趋多元化,这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感的强弱。我们必须要在价值观方面有明确的主流导向,必须把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作为主导价值观。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开始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
2.爱心培养
责任感是一种个性心理品质,以爱心、同情心、良心为基础。责任感需要爱心来支撑。如果对他人对社会有一份真挚的爱心,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就会尽心尽责,无怨无悔。独生子女往往习惯于别人来爱自己,学校有责任教会他们关爱他人。
一是树立榜样。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样卓越的领导人,到邱少云、黄继光这样杰出的战士,再到孔繁森、郑培民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他们为真理、为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学习他们的精神,将使青少年学生产生情感的震撼。
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忘家、仁爱爱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华,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影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做好学生的榜样,要用高尚的人格和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高尚情感与低级趣味之分,从而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
四是开展一系列献爱心活动。通过献爱心活动,学生在付出一份爱的同时,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是幸福的,从而培养了爱心。
3.学科教学和集体氛围熏陶
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责任心相当重要。学科教学是学校主要的教育形式,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加以引导。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更懂得责任的意义,也就有较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能更好地为社会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也起着较大作用。
4.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
责任感只有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责任感。所以在责任感培养中要重视实践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个绝好的载体,它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通过组织敬老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送教上门,爱心助学等,让学生在利用自己所长服务社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了解接触社会,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类基础道德中最本质的内容之一。责任感培养事关国民素质,事关国家大业。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以责任感培养带动整个道德建设。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部分青少年缺失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
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利益,轻抱负
一心追求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急功近利,不求真才实学,把金钱的多少作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不重品德和人格。
2.重索取,轻回报
只要求他人为自己服务,而不考虑对他人对社会的回报,也不考虑自己应负的责任。由于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所以不愿吃苦耐劳,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不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重自我,轻社会
过分推崇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唯一追求。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个人利益为重,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因而表现为极端自私,缺乏合作精神。
二、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苍白无力是重要原因
首先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而祖辈的文化素质总体上较低,教育观念和思想陈旧,再加上身体状况欠佳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很难担当家庭教育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只充当了“生活保姆”的角色。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往往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长期处于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子女,极易产生依赖、自私、任性的习惯,处处、时时只知“自我”,只图自己快乐,不知为家庭和他人着想,不愿接受任何约束,碰到事情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
其次,部分家长思想认识有误差,缺乏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一是只顾自己享受,孩子吃饱不饿就行,至于教育那是学校的事情;二是家长以子女为中心,家庭生活一切为子女着想,他们不要求子女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三是家长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地重智轻德,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于是青少年自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对家庭只知物质索取。
2.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
呼吁多年的素质教育远远没有扎下根,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由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地方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于是一些学校狠抓升学率,对青少年学生的培养缺乏责任感。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和疏远,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交际面越来越狭窄。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宽容、互助、关爱他人的品德越来越缺乏。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热衷于功利,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唯金钱至上。这种不良社会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心中的绿地,致使他们只追求物质享受,不愿付出,不愿劳动。
一个道德情感贫乏、责任感缺少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与社会,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因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认识,确立积极正确的主导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青少年学生中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也日趋多元化,这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感的强弱。我们必须要在价值观方面有明确的主流导向,必须把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作为主导价值观。目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开始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
2.爱心培养
责任感是一种个性心理品质,以爱心、同情心、良心为基础。责任感需要爱心来支撑。如果对他人对社会有一份真挚的爱心,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就会尽心尽责,无怨无悔。独生子女往往习惯于别人来爱自己,学校有责任教会他们关爱他人。
一是树立榜样。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样卓越的领导人,到邱少云、黄继光这样杰出的战士,再到孔繁森、郑培民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他们为真理、为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学习他们的精神,将使青少年学生产生情感的震撼。
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忘家、仁爱爱人、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华,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是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影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做好学生的榜样,要用高尚的人格和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高尚情感与低级趣味之分,从而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
四是开展一系列献爱心活动。通过献爱心活动,学生在付出一份爱的同时,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是幸福的,从而培养了爱心。
3.学科教学和集体氛围熏陶
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责任心相当重要。学科教学是学校主要的教育形式,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加以引导。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更懂得责任的意义,也就有较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能更好地为社会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也起着较大作用。
4.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
责任感只有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责任感。所以在责任感培养中要重视实践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个绝好的载体,它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通过组织敬老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送教上门,爱心助学等,让学生在利用自己所长服务社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了解接触社会,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类基础道德中最本质的内容之一。责任感培养事关国民素质,事关国家大业。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以责任感培养带动整个道德建设。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