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日,随着泰国反政府示威组织领导人素贴无条件结束“封城”行动诺言兑现,被封锁48天之久的曼谷终于“解禁”,主要干道的交通恢复正常。泰国选举委员会在五个府组织的补选顺利进行。泰国股市也应声大幅上涨。最新民调显示,绝大多数民众支持英拉与素贴通过谈判来解决政治危机。至此,持续近4个月的泰国政治僵局暂时有所缓解。但看守政府表示目前仍需实施紧急状态法令,反政府组织在伦披尼公园的示威集会还在继续。英拉政府面临的政治危机尚未完全解除。泰国政治和解之路曲折而漫长。
英拉政府试图强行通过特赦法案引发的危机充分暴露了泰国民主体制存在的问题。泰国各界也在危机中展开了深刻的反思,泰国学者异常活跃,各抒己见,为泰国民主的未来把脉,开出了各种各样的处方,在泰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他们立场各异,观点也往往针锋相对。
“先改革后选举”还是
“先选举再改革”
面对危机及英拉解散国会后泰国政治的走向,泰国学者讨论最为广泛的议题就是“先改革后选举”还是“先选举再改革”。原泰国蓝甘亨大学校长素坤·门沙衮和原国家发展管理学院院长宋巴·塔隆腾翁的观点就截然不同。宋巴教授是“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在一次讨论中向外界描绘该团体所设想的“人民议会”和看守政府的组成方式。
他认为应该先进行政治改革,途径是成立“人民议会”,这是一个为了改革泰国政治而产生的有责任期的特殊议会,一旦改革完成,人民议会的任务就随之结束,届时国家将会恢复到正常的民主选举程序。他相信改革后再进行大选,国家才能够正常运作,这对国家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先选举再改革,将无法保证选举后的政府能按照预定的规划进行改革。
他承认民主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运用这个制度选出了好代表?如果在没改革之前选举,就会像过去一样选出许多只图私利的代表。
素坤则认为,国会中部分不良代表的做法是不对,但是不能因为部分人做错了,就否定这个制度,使整个系统无法运行。泰国从1933年开始有选举制度以来,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如果选举推迟,要把国家的命运交给谁?谁能保证下一次的大选一定没有舞弊?因此,他认为还是应该先选举,在此基础上产生国会,然后推进国家政治改革。
要“人民议会”还是要
“选举的国会”
围绕民意代表的产生方式,两派学者的观点也大相径庭。支持先改革后选举的学者认为,好的民意代表,行使权力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个人和某个团体。这样的代表,应该从各行各业中来挑选,而不是从充满舞弊的大选中产生。按照“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当时的设想,人民议会大约有400人,其中300人来自各行各业,余下100人将由“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寻找有能力的资深专家来担当。这些代表不能是任何党派的党员,被委任后的五年内也不能参与竞选政治职务,以确保他们不会以此为阶梯谋取个人利益。
另一方则认为,国会议员的产生应该在既有的宪法框架内通过全国大选产生,这样才符合民主的原则。由某一机构或个人任命的代表,谁能够保证他们代表大多数人来实行权力,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更不能以民众素质高低为借口,来剥夺广大公民行使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大选是否能化解政治僵局?
在两派巨大的争议声中,泰国大选仍然如期于2月2日举行。全国9万多个投票点中有逾8万个开放投票,占89.2%。选举委员会的数据(非正式)显示,全国44649742选民中有20468646人参与投票,投票率为45.84%。原民主党议员安图威认为,如果南部地区都能开放投票,总投票率将低于45%。他认为投票率太低,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大选过后,议员人数不足以组建议会,无法选举总理,只能由看守政府继续管理国家。
在独立学者乌伊拉帕看来,有2000多万选民冒着危险出来投票,他们不一定是要支持为泰党,但是他们希望泰国能维持民主制度,这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大选不能化解目前的政治僵局,但有大选总比无止境地僵持下去要好。
不过,双方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单纯的选举无法为国家找到出路,泰国的出路是要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包括反对派共同协商。分歧在于双方均指责另一方缺乏协商的诚意。一方认为,政府在明知道选举后无法组建国会的情况下,仍然投入30亿铢来举行大选,不仅浪费国家财力,也是无意对话的表现。另一方则指责反政府示威领导人一直拒绝与政府直接对话。
泰国政治僵局难解不是
“民主惹的祸”
泰国在民主化进程中形成了一个 “政治恶性循环”模式,即:政变→新宪法→政党活动→选举→新国会→蜜月期→危机→政变。 这场危机反映了泰国在民主理念、民主制度和民主操作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应该看到,观点对立的学者均不否定民主体制,也不拒绝大选,关键在于如何在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之间找到平衡。崇尚程序民主的一方,希望在现有宪法框架下举行大选,再通过对话协商,来修改完善宪法,更多地体现民主精神;追求实质民主一方希望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在各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民主制度进行完善,再举行公正、透明的选举,认为这样才能使民主得以真正实现。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打破泰国政治恶性循环的怪圈,带领国家走上正常的、良性的发展道路。
“危机就是机会”。现在泰国的民主政治遭遇严重的危机,就意味着泰国面临着改革的机会。只要各方本着理性、务实、协商的精神,平等地开展对话,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泰国国情的民主化发展道路。这也是泰国民众最大的期望。
(作者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泰国研究中心主任)
英拉政府试图强行通过特赦法案引发的危机充分暴露了泰国民主体制存在的问题。泰国各界也在危机中展开了深刻的反思,泰国学者异常活跃,各抒己见,为泰国民主的未来把脉,开出了各种各样的处方,在泰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他们立场各异,观点也往往针锋相对。
“先改革后选举”还是
“先选举再改革”
面对危机及英拉解散国会后泰国政治的走向,泰国学者讨论最为广泛的议题就是“先改革后选举”还是“先选举再改革”。原泰国蓝甘亨大学校长素坤·门沙衮和原国家发展管理学院院长宋巴·塔隆腾翁的观点就截然不同。宋巴教授是“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在一次讨论中向外界描绘该团体所设想的“人民议会”和看守政府的组成方式。
他认为应该先进行政治改革,途径是成立“人民议会”,这是一个为了改革泰国政治而产生的有责任期的特殊议会,一旦改革完成,人民议会的任务就随之结束,届时国家将会恢复到正常的民主选举程序。他相信改革后再进行大选,国家才能够正常运作,这对国家总体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先选举再改革,将无法保证选举后的政府能按照预定的规划进行改革。
他承认民主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运用这个制度选出了好代表?如果在没改革之前选举,就会像过去一样选出许多只图私利的代表。
素坤则认为,国会中部分不良代表的做法是不对,但是不能因为部分人做错了,就否定这个制度,使整个系统无法运行。泰国从1933年开始有选举制度以来,已经在不断地调整,如果选举推迟,要把国家的命运交给谁?谁能保证下一次的大选一定没有舞弊?因此,他认为还是应该先选举,在此基础上产生国会,然后推进国家政治改革。
要“人民议会”还是要
“选举的国会”
围绕民意代表的产生方式,两派学者的观点也大相径庭。支持先改革后选举的学者认为,好的民意代表,行使权力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个人和某个团体。这样的代表,应该从各行各业中来挑选,而不是从充满舞弊的大选中产生。按照“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当时的设想,人民议会大约有400人,其中300人来自各行各业,余下100人将由“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寻找有能力的资深专家来担当。这些代表不能是任何党派的党员,被委任后的五年内也不能参与竞选政治职务,以确保他们不会以此为阶梯谋取个人利益。
另一方则认为,国会议员的产生应该在既有的宪法框架内通过全国大选产生,这样才符合民主的原则。由某一机构或个人任命的代表,谁能够保证他们代表大多数人来实行权力,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更不能以民众素质高低为借口,来剥夺广大公民行使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大选是否能化解政治僵局?
在两派巨大的争议声中,泰国大选仍然如期于2月2日举行。全国9万多个投票点中有逾8万个开放投票,占89.2%。选举委员会的数据(非正式)显示,全国44649742选民中有20468646人参与投票,投票率为45.84%。原民主党议员安图威认为,如果南部地区都能开放投票,总投票率将低于45%。他认为投票率太低,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大选过后,议员人数不足以组建议会,无法选举总理,只能由看守政府继续管理国家。
在独立学者乌伊拉帕看来,有2000多万选民冒着危险出来投票,他们不一定是要支持为泰党,但是他们希望泰国能维持民主制度,这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大选不能化解目前的政治僵局,但有大选总比无止境地僵持下去要好。
不过,双方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单纯的选举无法为国家找到出路,泰国的出路是要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包括反对派共同协商。分歧在于双方均指责另一方缺乏协商的诚意。一方认为,政府在明知道选举后无法组建国会的情况下,仍然投入30亿铢来举行大选,不仅浪费国家财力,也是无意对话的表现。另一方则指责反政府示威领导人一直拒绝与政府直接对话。
泰国政治僵局难解不是
“民主惹的祸”
泰国在民主化进程中形成了一个 “政治恶性循环”模式,即:政变→新宪法→政党活动→选举→新国会→蜜月期→危机→政变。 这场危机反映了泰国在民主理念、民主制度和民主操作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应该看到,观点对立的学者均不否定民主体制,也不拒绝大选,关键在于如何在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之间找到平衡。崇尚程序民主的一方,希望在现有宪法框架下举行大选,再通过对话协商,来修改完善宪法,更多地体现民主精神;追求实质民主一方希望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在各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民主制度进行完善,再举行公正、透明的选举,认为这样才能使民主得以真正实现。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打破泰国政治恶性循环的怪圈,带领国家走上正常的、良性的发展道路。
“危机就是机会”。现在泰国的民主政治遭遇严重的危机,就意味着泰国面临着改革的机会。只要各方本着理性、务实、协商的精神,平等地开展对话,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泰国国情的民主化发展道路。这也是泰国民众最大的期望。
(作者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泰国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