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计色彩已成为当今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不应停留在强调描摹写实的惯有模式上,而应从观念到表现都体现出与设计接轨的重要特征。平面化表现是设计色彩课程重要的研究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平面的观察方法,抓住表述对象最突出的特征,从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对视觉形式及个性情感等进行提炼与表达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平面化;设计色彩;造型;色彩;肌理
设计色彩课程的开设旨在为传统的色彩写生注入现代设计的思维理念和表现方法。当今,现代平面设计倡导直观、简洁、形象,要求设计者具有高度的概括和创造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基础的写生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平面化表现的理解和研究,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对客观物象进行大胆的提炼与创造的主观自觉性。
提到“平面化”表现,很多人会想到20世纪初欧洲颇具影响力的“立体派”绘画风格。立体派风格强调二维的平面图像面,反对传统的透视法和光影描绘,画面图形简洁抽象,色彩鲜明大胆,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平面化”的表现方式,需要对客观物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寻求用最精练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自身的审美认知和思想情感,使画面状态超越客观表象的平庸而焕发出动人的艺术生机。然而,要做到这点是极不容易的,在此,笔者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思考,从造型、色彩和肌理三方面略加阐释。
一、形的抽象与提炼
造型能力是任何绘画艺术的基础,平面化色彩写生也需从抓形入手。画面的造型构建不能理解为客观的再现对象本身,而应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强调单纯、抽象的观念,对审美客体进行主观的取舍、归纳、提炼与创造,从中寻求对某种艺术形式美及主观理念情感更直接与充分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面对看似缭乱而平庸的写生对象,大多数学生会感觉思维混乱,无法驾驭画面或陷入机械地依葫芦画瓢。这是习惯了传统写生模式的学生常有的尴尬。因此,平面化写生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纷繁芜杂的对象进行冷静细致的观察,从中捕捉形象最突出、最本质的动人美点,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提炼出符合视觉美感的造型元素。
一般而言,平面性绘画最有效的观察方法是将对象抽象化,看成简化的点、线、面进行概括与夸张。这需要画者从多视角对物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从中获得理解与感悟,抓住对象整体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提炼与安排。这些提炼的基本造型元素更抽象与灵活,完全可以脱离对象原有的构成,根据表达的需要做不同的位置、大小、虚实等变换和尝试,创造出新的画面次序和丰富的视觉效果,使写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描摹,而充满着理性的判断与丰富的想象力。
在构图环节中,平面化表现注重以线造型,绘画者需要对线条进行抽象的归纳与提炼,以达到用最精练的线条来分割画面的图底块面,或勾画出生动、简洁的形象等。在此,线条等基本造型语言的抽象与提炼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例如比例与分割,节奏与韵律等。做画者可以打开思维,从数理、音乐、哲学等广阔的知识中寻求灵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造型元素的归纳与提炼并不等同于数理的归纳,应当包含艺术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传达作画者的内心情感和个性主张。例如,同样是用线:安格尔的线条流畅、肯定,张显华丽、高雅;希勒的线条粗涩、骨感,表现人的痛苦和充满神经质的特色;蒙克的线条抽象、厚重,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空间感。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应当是画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它们就像是无声的导游,引导你步入各个奇妙的艺术殿堂,深入绘画人的审美情境感受美的共鸣。
二、色彩的概括与表现
色彩在平面性绘画表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与形共同作用传达出美的形式与内心情感。写生中,色彩的平面化表现主要指在物体受光情况下,排除复杂的光影干扰,弱化空间或物体的色彩关系,通过高度的概括与提炼,寻求更直观的表达最理想的色彩搭配和色调美感。因此,色彩的平面化表现是在高度的限色中营造画面,要求对参考对象的色彩进行减化和筛选,同时在构思立意时要力求把握画面形象与色调的协调统一性,使每个构成部分都能在视觉上符合整体的需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写生训练中,学生在对色彩的处理上经常出现很多困惑和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能摆脱复杂光影色彩等的束缚,不知如何简化色彩,怎样得心应手的表现色彩。因此,从方式方法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化”色彩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平面性绘画的色彩强调直观、理性,画者往往通过提炼和概括的手段使画面的色彩关系明朗化,增强视觉的感染力。在写生中,面对复杂的物象色彩,可以通过弱化或纯化的方法来简化色彩关系,提炼出最具视觉能量的色彩。色彩的弱化主要是指对参考物体复杂的色彩细节进行消弱,统一大色块,使画面的色彩构成更显清晰和大气。例如面对一组静物,作画者可以眯着眼观察对象,弱化色彩细节,提炼出更加简明的色彩结构。色彩的纯化则是对物物象的色彩进行提纯处理,减弱色彩的纯度对比,从而拉近画面的空间层次感,使画面色调更具直观、平面的视觉效果。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客观物体的色彩进行简化和提炼将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平面化的色彩表现不能只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对客观的剖析和调整上,而应注重更为理性和主观的色彩表达。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的理性知识,从客观依赖走向主观表现的过程,对培养色彩的创造与想像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设计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注重指导学生加强色彩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着重体会色彩的视觉效应,寻求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色彩组合与装饰意味。此外,还需时常关注学生的个性闪光点,引导他们将自身独特的色彩感受与个性追求表达出来,逐渐建立成熟的艺术气质和形式主张。
三、肌理的意味
绘画中,肌理的表现源于对自然界质感的视觉与触觉体验,把从视觉上感受到的对象的质地、纹理和触觉上感受到的粗糙、厚重等通过绘画材料与技法展现于画面。写生中,肌理的表现能大大的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甚至有时,画面的肌理可以上升为主导的绘画语言,为我们带来抽象而丰富的视觉美感和精神共鸣。
然而,在“平面化”写生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画面空洞、单一或过于干净,缺乏耐人咀嚼的艺术韵味和趣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观察时容易忽视对物象的质感体验,对物体的表面纹理或画面的肌理表现缺乏感知能力,以至得不到生动的趣味素材来丰富画面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能在日常熟视无睹的环境中发现美的肌理,丰富画面的艺术形式。在绘画界,对肌理的研究和探索者大有人在,如致力于材料、肌理研究的色彩教育大师伊顿;善于发现材料自身美感的莫霍利·纳吉等,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造让世人领略到了肌理奇妙变换的精美艺术形式。
可以带来形式美感的肌理本身往往包含了和谐、节律、对称、对比等形式美的法则,在写生创作时要合理的运用肌理的特点并把他们安排在画面合适的位置,使其充分与画面其他形式相结合,能产生物象以外的某种和谐、情感,创造出更具形式美感的艺术作品。另外,肌理的效果同所用的绘画材料和技法有很大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材料,如:水彩、蜡笔、油彩等与丰富的技法,如:喷溅、拓印、刮擦等,能创造出无穷的视觉美感,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设计色彩的写生课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探索各种绘画材料,进行多样的技法尝试,创造更丰富、饱满的视觉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在设计色彩教学的平面化表现训练中,强调在感受的基础上,将自我表现意识逐步延伸到从理想主义的浪漫构思到取代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以主观的判断取代对客观的剖析和依赖。因此,对于物象的自由选择和夸张、变形、寓意化和工具材料的综合运用等都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诸因素都会增加画面的独特效果与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平面化;设计色彩;造型;色彩;肌理
设计色彩课程的开设旨在为传统的色彩写生注入现代设计的思维理念和表现方法。当今,现代平面设计倡导直观、简洁、形象,要求设计者具有高度的概括和创造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基础的写生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平面化表现的理解和研究,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对客观物象进行大胆的提炼与创造的主观自觉性。
提到“平面化”表现,很多人会想到20世纪初欧洲颇具影响力的“立体派”绘画风格。立体派风格强调二维的平面图像面,反对传统的透视法和光影描绘,画面图形简洁抽象,色彩鲜明大胆,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平面化”的表现方式,需要对客观物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寻求用最精练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自身的审美认知和思想情感,使画面状态超越客观表象的平庸而焕发出动人的艺术生机。然而,要做到这点是极不容易的,在此,笔者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思考,从造型、色彩和肌理三方面略加阐释。
一、形的抽象与提炼
造型能力是任何绘画艺术的基础,平面化色彩写生也需从抓形入手。画面的造型构建不能理解为客观的再现对象本身,而应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强调单纯、抽象的观念,对审美客体进行主观的取舍、归纳、提炼与创造,从中寻求对某种艺术形式美及主观理念情感更直接与充分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面对看似缭乱而平庸的写生对象,大多数学生会感觉思维混乱,无法驾驭画面或陷入机械地依葫芦画瓢。这是习惯了传统写生模式的学生常有的尴尬。因此,平面化写生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纷繁芜杂的对象进行冷静细致的观察,从中捕捉形象最突出、最本质的动人美点,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提炼出符合视觉美感的造型元素。
一般而言,平面性绘画最有效的观察方法是将对象抽象化,看成简化的点、线、面进行概括与夸张。这需要画者从多视角对物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从中获得理解与感悟,抓住对象整体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提炼与安排。这些提炼的基本造型元素更抽象与灵活,完全可以脱离对象原有的构成,根据表达的需要做不同的位置、大小、虚实等变换和尝试,创造出新的画面次序和丰富的视觉效果,使写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描摹,而充满着理性的判断与丰富的想象力。
在构图环节中,平面化表现注重以线造型,绘画者需要对线条进行抽象的归纳与提炼,以达到用最精练的线条来分割画面的图底块面,或勾画出生动、简洁的形象等。在此,线条等基本造型语言的抽象与提炼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例如比例与分割,节奏与韵律等。做画者可以打开思维,从数理、音乐、哲学等广阔的知识中寻求灵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造型元素的归纳与提炼并不等同于数理的归纳,应当包含艺术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传达作画者的内心情感和个性主张。例如,同样是用线:安格尔的线条流畅、肯定,张显华丽、高雅;希勒的线条粗涩、骨感,表现人的痛苦和充满神经质的特色;蒙克的线条抽象、厚重,营造出一种神秘的空间感。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应当是画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它们就像是无声的导游,引导你步入各个奇妙的艺术殿堂,深入绘画人的审美情境感受美的共鸣。
二、色彩的概括与表现
色彩在平面性绘画表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与形共同作用传达出美的形式与内心情感。写生中,色彩的平面化表现主要指在物体受光情况下,排除复杂的光影干扰,弱化空间或物体的色彩关系,通过高度的概括与提炼,寻求更直观的表达最理想的色彩搭配和色调美感。因此,色彩的平面化表现是在高度的限色中营造画面,要求对参考对象的色彩进行减化和筛选,同时在构思立意时要力求把握画面形象与色调的协调统一性,使每个构成部分都能在视觉上符合整体的需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写生训练中,学生在对色彩的处理上经常出现很多困惑和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能摆脱复杂光影色彩等的束缚,不知如何简化色彩,怎样得心应手的表现色彩。因此,从方式方法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化”色彩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平面性绘画的色彩强调直观、理性,画者往往通过提炼和概括的手段使画面的色彩关系明朗化,增强视觉的感染力。在写生中,面对复杂的物象色彩,可以通过弱化或纯化的方法来简化色彩关系,提炼出最具视觉能量的色彩。色彩的弱化主要是指对参考物体复杂的色彩细节进行消弱,统一大色块,使画面的色彩构成更显清晰和大气。例如面对一组静物,作画者可以眯着眼观察对象,弱化色彩细节,提炼出更加简明的色彩结构。色彩的纯化则是对物物象的色彩进行提纯处理,减弱色彩的纯度对比,从而拉近画面的空间层次感,使画面色调更具直观、平面的视觉效果。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客观物体的色彩进行简化和提炼将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平面化的色彩表现不能只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对客观的剖析和调整上,而应注重更为理性和主观的色彩表达。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的理性知识,从客观依赖走向主观表现的过程,对培养色彩的创造与想像能力、思维方式以及设计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注重指导学生加强色彩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着重体会色彩的视觉效应,寻求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色彩组合与装饰意味。此外,还需时常关注学生的个性闪光点,引导他们将自身独特的色彩感受与个性追求表达出来,逐渐建立成熟的艺术气质和形式主张。
三、肌理的意味
绘画中,肌理的表现源于对自然界质感的视觉与触觉体验,把从视觉上感受到的对象的质地、纹理和触觉上感受到的粗糙、厚重等通过绘画材料与技法展现于画面。写生中,肌理的表现能大大的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甚至有时,画面的肌理可以上升为主导的绘画语言,为我们带来抽象而丰富的视觉美感和精神共鸣。
然而,在“平面化”写生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画面空洞、单一或过于干净,缺乏耐人咀嚼的艺术韵味和趣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观察时容易忽视对物象的质感体验,对物体的表面纹理或画面的肌理表现缺乏感知能力,以至得不到生动的趣味素材来丰富画面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能在日常熟视无睹的环境中发现美的肌理,丰富画面的艺术形式。在绘画界,对肌理的研究和探索者大有人在,如致力于材料、肌理研究的色彩教育大师伊顿;善于发现材料自身美感的莫霍利·纳吉等,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造让世人领略到了肌理奇妙变换的精美艺术形式。
可以带来形式美感的肌理本身往往包含了和谐、节律、对称、对比等形式美的法则,在写生创作时要合理的运用肌理的特点并把他们安排在画面合适的位置,使其充分与画面其他形式相结合,能产生物象以外的某种和谐、情感,创造出更具形式美感的艺术作品。另外,肌理的效果同所用的绘画材料和技法有很大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材料,如:水彩、蜡笔、油彩等与丰富的技法,如:喷溅、拓印、刮擦等,能创造出无穷的视觉美感,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设计色彩的写生课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探索各种绘画材料,进行多样的技法尝试,创造更丰富、饱满的视觉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在设计色彩教学的平面化表现训练中,强调在感受的基础上,将自我表现意识逐步延伸到从理想主义的浪漫构思到取代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以主观的判断取代对客观的剖析和依赖。因此,对于物象的自由选择和夸张、变形、寓意化和工具材料的综合运用等都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诸因素都会增加画面的独特效果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