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渡”别议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guang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沙渡”是今年江苏省宜兴高中学生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时专家热捧,好评如潮,媒体报道,连篇累牍。
  考场作文的评价须客观公正地分析学生作文之优劣与得失,并能积极导向于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其终极目的是引导学生热爱母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健全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
  一名高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符合命题要求的考场作文,这是珠为不易的。“风沙渡”一文无论立意谋篇、语言表达均相当出色,专家褒奖提携,勉励有加,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真理多走一步便是谬误,对年轻学子鼓励的同时,我们希望看到一些中肯的分析,而不是一味叫好。溢美之词流于吹捧,对学生成长不利,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似有误导之嫌。
  宜兴城里的一家小餐馆以“风沙渡”命名,因其不同于“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便认定其“不俗”,便是“拒绝了平庸”,以此立论,似为牵强。如南京的“金陵饭店”“秦淮小吃”“马祥兴菜馆”,杭州的“楼外楼”,均是著名餐馆。餐馆名称所传递的不仅是地域特点、菜肴特色的有效信息,而且包含文化渊源与审美趣味。山清水秀之苏南,并非风沙扑面之塞北,小小餐馆置身繁华街道,而非荒野僻壤,渡口要津。餐馆并非武侠小说中的庄园城堡,不是江湖刀客歇脚的驿站,退一步说,餐馆乃饮食之所,此餐馆的经营理念及菜肴特色与塞北风情、大漠风沙毫不搭界,名日“风沙渡”让人莫明其妙。考生由此扯出“不平庸”的话题,多少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文章一、二小节“破题入股”,由一家餐馆之名称唤起“粗犷邈远的豪情”,于情于理均不免有矫揉造作之嫌。
  文章导入正题后,字里行间对当年的“考生”,沦为今天的“蚁族”充满不屑,斥之为丧失了“理想和追求”,是“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蝼蚁”。考生没有基于爱心的理解与同情,而是认为他们“忘却了高学历人才的骄傲”,其“归宿就只是蝼蚁”,这里所流露的已不仅仅是少年的轻狂。这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宗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要“学会关心”的大道相去甚远。对穷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考验着人起码的良知。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人,生之所以困顿,并非完全由于“甘于卑贱”。文章大可做得花团锦簇,但这种口吻与姿态委实不能受到鼓励与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傲视王侯,当是青年才俊的豪情。指摘平民,讥笑弱者,自命不凡,表露的就只能是浅薄与无知了。
  辛弃疾词中之“登临”其实只是抒发失意的感慨,他另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否便是甘于平庸的确证呢?杜甫“登临”之境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博爱之心,天下情怀,正是先贤之风范。而考生对“拒绝平庸”的理解,他的理想,赤裸裸地表述为“成为强者”,从而能“俯瞰平庸的众生”。只要能“有一颗超脱平庸的心”,他就“坚信”能“扶摇而上九万里”。倘若只须“坚信”便能梦想成真,那么神州大地便是强者的天下,弱者一概为“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这人间岂非成了动物世界的丛林?“拒绝平庸”的结果原来是要造就如此脱俗而“高贵”的世界,这多少有些让人恐怖。教育是要养成德性,语文教学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当我们为此考生的理想而喝彩时,尚能记得臧克家悼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否?——“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文章最后两小节乃是臆想之词,据报道,此餐馆店主既非来自黄土高坡,也非腹藏诗书。当然,想象与联想未必一定完全合于生活之真实,但作者豪情之抒发毕竟只是缘自心造的幻影。“风沙渡”挂牌仅几年已非原来主人,依然小店,并未“携长风”而“浩荡”,这便很有反讽的意味。“我辈岂是蓬蒿人”——太白醉酒式的浪漫,赢得阅卷专家一片叫好。一群书生不识世事之艰辛,经商之困苦,似乎只需挂个招牌,有几许“理想”,世界便“有你而精彩”。
  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抒情,这是应试文章的一贯套路。取其一点,生发开去,挥洒联想,敷演成文,这是考场作文速成的秘诀。这篇文章收放颇为自如,语言流畅,用典大体贴切,规定时间与条件下的发挥能达到这种水平,可见考生的语文素养不俗,基本功上佳,得高分甚至予以满分,似无不当。因为毕竟是学生作文,是学生的考场作文,不能苛求,更不能求全责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举笔造文,用意详审亦不免疏漏,何况考场作文。但专家之评价成为吹捧,且捧之太高,称此文的最大优点在于“有生活有自己”,乃至让人“拍案叫绝”,视为天才,惊为天人,似为欠妥。有自己思想是事实,但此思想恰当否?“有生活”则未必!
  苏南之宜兴,闻名全国之教授之乡,有“无宜不校”之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竹的海洋,洞的世界,茶的绿州,陶的古都。十里荷花,三秋桂子,谁不忆江南?何必去生造那扑面的风沙?
其他文献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形成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便是“综合性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指导学生大力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引教材资源,在文本重建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类别的语文公开课如雨后春笋。细观这些课,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偏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假“繁荣”的热闹现象:随便说,让人莫衷一是;课件傻,让人眼花缭乱;随意夸,让人无可奈何。语文课堂应该倡导“真”“简”“实”,这才是语文教学追寻的根本。    随便说,失真——“误入藕花深处”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满堂问”,而今有的教师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弊端而矫枉过正
期刊
儿童天生是语文的,他们能像诗人一样地思考和呼吸,像戏剧家一样地即兴创作和表演,像作家一样地生活、感受和思考。他们的心灵是“最具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语),与生俱来地带来了人类最珍贵的文学资源。  但是,随着教育的介入和逐步深化,孩子们知识日增,年龄渐长,儿童的天性却被逐渐剥夺殆尽。一个个“小大人”式的孩子脸上,写满了成人化的冷漠与成熟。心灵早熟的孩子们自然与文学渐行渐远。那些所谓的富有“文学天赋
期刊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校经过多方讨论,于2009年将“儿童诗”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在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项课程不仅让学生增长了文化知识、深化了生活经验、启迪了心智成长,而且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形成。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我们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
期刊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的习作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习作要与实际相结合,鼓励个性表达。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
期刊
苏州的语文教学,根植于传统沃土,也致力于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细腻、温润、典雅、灵动的风格,与这座文化名城血肉相连、一脉相承。这里,有一个由苏州市教科院指导、数十所学校的几十名初中语文青年骨干组成的课改小组,多年来潜心钻研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其专题网站“沉浸式语文教学网”目前已拥有700多篇专稿,点击量达到了70万。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
期刊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顾维平的示范课《小鹰学飞》。课后,听课老师议论纷纷,意思是说,顾老师在教学本课时,没有像当今绝大部分阅读教学课那样,教师通过读、演等声、光、电三位一体的手段,竭尽全力地让学生去感悟,去拓展,而是把整整四十分钟的时间全部拿来教学生写字,一堂课只教了四个上下结构的生字,语文课都这样上的话,能完成教学任务吗?顾老师的课是不是有悖新课程理念?面对种种非议,我总感到这节课学生
期刊
“诗以言志”,伟大的诗人总是把心中的爱与愁交付于诗的歌吟,优秀的诗歌从来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所以品味诗中真情,是鉴赏诗歌的主要任务。高中生鉴赏诗歌,自然是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然而学生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一向偏低,作为老师,也倍感委屈,课上讲了许多诗歌鉴赏的知识,分析了一首又一首诗歌,老师的讲解学生似乎都听懂了,但当他们独自面对一首新的诗词时,又如读天书,不知所云,那些诗句就像无法破
期刊
江苏的高考作文时不时地总要闹出点动静来,几年前的《赤兔之死》让作者蒋听捷名满天下,去年用文言写就的《绿色生活》让作者王云飞以及王云飞所在的江苏省如皋中学风光无限。今年宜兴中学王希的一篇以一餐馆名“风沙渡”为引子的高考满分作文(以下简称为“风沙渡”)不仅红了作者,也红了学校,更出人意料地红了那家“风沙渡”餐馆。在对江苏2011高考作文题和高考作文一片平庸的谴责声中,“风沙渡”的出现无疑是划破黑夜的一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新闻媒体对教育问题的报道总让人瞠目结舌,人们一提起教育,总觉得缺些什么。“应试”“体罚”“功利”“冷漠”等诸多教育现状让许多有良知的为人师者感觉迷茫、失落。前不久读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时,顿觉豁然开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古代学校里,先贤们(孔子、亚里斯多德等)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教授传授的仅是学科、知识。  当“教育理想”沉沦到与“现实需要”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