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境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ao_xk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占有一定空间,从唐代的名诗到近代的古诗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然而如何讲好古诗,学好古诗,真正的体味到古诗中的妙境妙意,却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尤其是现在,“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精神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渠道,去欣赏、剖析、研讨,从而展现古诗美的内质,体味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古代文论中有这样一句说法,叫做“诗言志”,意思是说每首诗都代表着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感情,一种时代的烙印。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体会农民的辛苦。但我们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远不是《悯农》那么简单,那么易懂,那么好分析。如何把握诗的内容,分析出诗句的蕴意,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就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诗言志”,我们必须找到诗的“志”,找到“志”并不难,可如何让“志”自然地让学生较容易的看出来,又不是书读百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方法,讲实效。情境教学在这里就应有用武之地了。
  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就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现文章特殊的情感环境。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美妙的“荷塘月色”,清幽而静美的环境,作者独处的寂寞,那种淡淡的忧愁,我们自然而然能够体味了。
  然而古诗很简练,不会是朱自清妙笔下的月色荷塘。精炼是古诗的特色,同时,古诗又是古文字,它的时代比较遥远,我们需要理解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代背景,作者特殊的心理感情,还要知道当时的风土人情、时代变迁,争取能和古人同步、对话,这样才能理解古诗,再现诗的情境,体味诗的内涵,把握古人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呢?
  一、掌握作者特殊的身份,时代的特点
  一个人一定有他特殊的时代烙印,一个人的特殊身份必然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如:《观沧海》中,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介绍“曹操”这个人物,三国时的枭雄,拥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这样学生心中就有一个一统天下、壮心不已的英雄印象了。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懂诗文的情况下,再现诗的情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如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学生就能以这样一个情境联系作者的雄心壮志。诗的内涵,诗的主旨,就不难理解把握了。
  二、切中诗题,从诗题入手
  诗的题目,往往是诗的主旨所在。当然,也有无题诗,例如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无题定有题,只是“题”的内涵复杂了些,或诗人不乐意直说。大部分的诗题,往往代表诗的主题。前边说的《悯农》,不就在题目上告诉我们,要怜悯农民了么。初中语文有一篇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诗题为“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西湖,是美好之地;春行,古人有踏青的习惯。因此,春行是快乐之举,是美好的出游活动。如果我们研析好题目,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基本掌握了。这是一篇欢快的诗,是作者踏青,又是在西湖这个千古闻名的美好之地活动的记录。然后再现诗的情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番美妙,生机勃勃,醉人的西湖美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心底了。从文题到诗的情境的展现,作者的心情、诗的主旨自然能把握了。
  三、抓住重点词句,补充诗的内容,扩充细节描写,展现诗的情境
  古诗很精炼,有些内容往往一提而过,我们要想展开诗的情境必须扩充诗的内容,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感染学生,塑造人物,把握中心。例如《木兰诗》中第一段文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教师可以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充其中的内容,木兰如何劝父,自己出征。学生肯定能从自身出发,想象当时木兰如何与父亲交谈,劝解才说服父亲,自己出征的。这样,木兰的替父从军的形象就丰满高大了。
  《木兰诗》第二段中有这样两句:“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教师依然可以扩充文句,启发学生当时情境是怎样的。木兰离开家乡时是怎样的情景,离开家的心情是怎样的。爷娘流泪的呼唤,木兰一个戎装的女子,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独自出征。此去千山万里,也许一去不返。这样的情境,一旦从学生的心中展开,那么木兰这个坚强的巾帼英雄形象更高大,更感人了。
  四、抓住文眼,再现情境
  有些古诗往往要读到结尾,才知道作者的主题思想,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看诗的前面,才发现诗的情境中,隐隐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从文眼看诗的情境,诗的主题会更深刻,更容易把握。
  例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不读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往往以为诗的情境展现无非是写景呢?然而,我们读到诗的尾联“乡书何处达”这个文眼,我们再去体验诗的情境,才知道作者感叹的是时光流逝,而故乡遥远,亲人难见的愁绪。“潮平,风正,日生,江春”又一个春天,又一次远航,而家人何在,家乡何处呢?这个情境的展现这个由文眼追溯到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愁,时光流逝的无奈。
  当然,古诗中的情境教学肯定还有许多方法,如何再现古诗中的情境,感染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诗的主题很重要。我们把古诗的情境展现的越形象、准确、深刻,我们把握诗的题旨越容易,分析它、记住它越轻而易举了。
其他文献
入了新的活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发挥生物教学的[]对学生实行隐性分层教学,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生物
【摘要】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资源,把我们的教学空间拓展得海阔天空。但一定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能盲目地“拿来”就用,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效率 教学  信息技术誉为“人类文明的第三个里程碑”;它是“人类走出工业文明,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确,由于有了计算机、因特网,在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介入我
丰富生活实践,培养想象情趣;利用课文范例,展开想象训练;创设情境,科学命题,拓开想象空间.
期刊
科学课程改革给科学教师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使部分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迷失了方向.既不像传统自然课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在科学课中落实新课程的精
期刊
【摘要】开展课题实验,是“教科研育师、教科研兴校”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认识和形式上的误区,教师有诸多歪理远离课题,农村教育科研在走出误区的同时要让教师搞清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只有教师真正成为探索者、研究者,才能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课题 研究 误区  教育课题实验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只有从美育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励他们去学习、去拼搏。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因素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
期刊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识字量明显增多。如何把孩子从重复的读写中解脱出来,让教师和学生都告别那种“枯燥的工作”?如何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达到是字的目的?我把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所得与大家共享: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动力,对于低年级孩子更是如此。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作
期刊
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完成大量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精心设计精细化练
期刊
【摘要】良好的语文学风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他依附于校风,存在于个体,有着人格的魅力,是一种难得的潜在的教育力量。但目前,应试的实际又悖离了教学的本质,因此,本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提出语文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学风的培养,应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把学生放在一个大语文的环境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风,进而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一、科学预习,重视积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有机整合,让学生将它变成自己手中的认知工具,从中收集资料,增加阅历,进而充实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以实现作文的突破和发展已是必然。信息技术整合于作文教学,可以把枯燥的讲授、单纯的技巧指导,变成电子板上赏心悦目的有形画面,把静的字变为动的形、美的景,将生动直观的信息再现于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想像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作文教学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并进一步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