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选择题主要是对前两项目标的考察。高考历史满分100分,选择题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有时一个选择题即可定“生死”,考生可能因一题之差与“金榜题名”擦肩而过。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从初中升入高中,很多学生抱着初中学习历史的态度来学习高中历史,认为简单的勾画、背记,甚至临时“抱佛脚”也能考八九十分,这种态度应对学业水平考试还勉强行得通,但高考却很难。高考历史选择题有难易区分,在平时真题训练和模拟检测中,很多学生中等偏易的题也常丢分。除了基本知识掌握不到位,往往“先入为主”,没有认真理解材料强调的重点和题意,便“过多结合所学”选了错误答案。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历年高考真题,笔者认为可巧用“同义代换法”进行解题、验证。这里所指的“同义代换法”也可以称为“主体分析法”,即我们常说的“题干强调”。高考选择题按设问方式可大题分为直接总结和间接推导两大类,直接总结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原地踏步型“,比如根据材料“这反映”、“这说明”等直接归纳材料中心的题;间接推动可概括为“前后左右型”,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根据材料间接推导的题。
本文所指的“同义代换法”,一般只适用于“原地踏步型”的选择题,历年的高考真题每份试卷基本会出现2至3个这一类型的题,甚至更多。下文以真题为例,划线部分即题干与选项中的“同义”。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批评现实政治”即反映在政治上的诉求,“希望君主”是一种理想的政治。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这一题很多学生会错选C、D答案,但细心就会得出正确答案。“天下”及国家,“郡太守”是地方官吏。重申的不是汉宣帝,而是“观念”,用“同义代换法”就可以较好得出正确选项。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卷 ·28)奕诉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该题会有同学错选B项,把“洋务”看做“崇洋媚外”,基础好的同学知道洋务运动维护的是清朝的统治,B项不符合史实。用“同义代换法”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人都倡导“洋务”,而“鬼”是一种传统观念。
(2015年新课标I卷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5年新课标I卷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该题较难,很多学生都错选A、B,A项不断扩大的是这种崇拜的影响而不是“海洋开发”,属于主体错误。B项“女神”不等同于“女性”。这种崇拜的影响为什么会扩大,是因为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用“同义代换法”把主体归纳起来更易解题。
(2015年新课标I卷 ·27)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该题主体是“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同义代换与主体直接相关的就只有A项,其他主体材料都没有提到。
(2015年新课标I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015年高考天津卷文综·2)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D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群臣议定即集思广益,皇帝裁决及皇帝决策)
(2015年高考天津卷文综·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2015年高考天津卷·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东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的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解析:陕甘蒙等=内地;有农村、农民;销售、贩运=市场化;越来越多=提高)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回顾历年真题,无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各省自主命题,一般都会有类似的题型出现。教师认为容易的题,对理解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讲解后学生也未必理解什么是老师常说的“题干强调的内容”。换一种思路和表述方式,用“同义代换法”分析哪些主体在题干中出现并强调,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题和验证所选答案,把该拿、能拿的分尽收掌中。
从初中升入高中,很多学生抱着初中学习历史的态度来学习高中历史,认为简单的勾画、背记,甚至临时“抱佛脚”也能考八九十分,这种态度应对学业水平考试还勉强行得通,但高考却很难。高考历史选择题有难易区分,在平时真题训练和模拟检测中,很多学生中等偏易的题也常丢分。除了基本知识掌握不到位,往往“先入为主”,没有认真理解材料强调的重点和题意,便“过多结合所学”选了错误答案。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历年高考真题,笔者认为可巧用“同义代换法”进行解题、验证。这里所指的“同义代换法”也可以称为“主体分析法”,即我们常说的“题干强调”。高考选择题按设问方式可大题分为直接总结和间接推导两大类,直接总结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原地踏步型“,比如根据材料“这反映”、“这说明”等直接归纳材料中心的题;间接推动可概括为“前后左右型”,如“造成该现象的原因”、“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根据材料间接推导的题。
本文所指的“同义代换法”,一般只适用于“原地踏步型”的选择题,历年的高考真题每份试卷基本会出现2至3个这一类型的题,甚至更多。下文以真题为例,划线部分即题干与选项中的“同义”。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批评现实政治”即反映在政治上的诉求,“希望君主”是一种理想的政治。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这一题很多学生会错选C、D答案,但细心就会得出正确答案。“天下”及国家,“郡太守”是地方官吏。重申的不是汉宣帝,而是“观念”,用“同义代换法”就可以较好得出正确选项。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II卷 ·28)奕诉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该题会有同学错选B项,把“洋务”看做“崇洋媚外”,基础好的同学知道洋务运动维护的是清朝的统治,B项不符合史实。用“同义代换法”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人都倡导“洋务”,而“鬼”是一种传统观念。
(2015年新课标I卷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5年新课标I卷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该题较难,很多学生都错选A、B,A项不断扩大的是这种崇拜的影响而不是“海洋开发”,属于主体错误。B项“女神”不等同于“女性”。这种崇拜的影响为什么会扩大,是因为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用“同义代换法”把主体归纳起来更易解题。
(2015年新课标I卷 ·27)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该题主体是“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同义代换与主体直接相关的就只有A项,其他主体材料都没有提到。
(2015年新课标I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015年高考天津卷文综·2)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D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解析:群臣议定即集思广益,皇帝裁决及皇帝决策)
(2015年高考天津卷文综·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2015年高考天津卷·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东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的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解析:陕甘蒙等=内地;有农村、农民;销售、贩运=市场化;越来越多=提高)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回顾历年真题,无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各省自主命题,一般都会有类似的题型出现。教师认为容易的题,对理解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讲解后学生也未必理解什么是老师常说的“题干强调的内容”。换一种思路和表述方式,用“同义代换法”分析哪些主体在题干中出现并强调,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题和验证所选答案,把该拿、能拿的分尽收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