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前进

来源 :三农中国·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十年不懈探索,六十年沧桑巨变。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漯河是河南的经典。从河南看全国,从漯河看中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地处中原腹地的漯河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精彩纷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逐步完善: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260多万干部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写下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漯河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漯河小市,为什么在不长时间里,被打造成中原腹地一颗耀眼的明珠呢?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成就首先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正确决策。   1986年,漯河升格为河南省辖市。面对薄弱的基础,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三年小变,五年中变,十年大变”的奋斗目标。“团结进取、自强不息、雷厉风行、实干创新”的漯河精神,成为凝聚全市上下艰苦创业意志的旗帜。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春风激荡神州大地,漯河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成为“省办内陆特区”和“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并以敢闯敢试的精神争创漯河发展新优势,确保了“十年大变”目标如期实现。   1997年,漯河市委、市政府及时确立“实现漯河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使现代企业制度深入人心,漯河企业改革走在全省前面。   跨入新世纪,漯河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漯河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建设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描绘了漯河新世纪之初的发展蓝图。   2006年,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定了“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着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打造中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宣居名城,扎实推进开放型漯河建设、和谐漯河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奋斗目标,掀起了漯河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一轮高潮。   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特点,又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为全市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确定了正确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他们做出了6项重要决策:1、致力建设工业大市和工业强市,努力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2、奋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推动开放的漯河更开放。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着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5、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6、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构建和谐漯河。2008年他们做出了六项重要决策:1、牢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2、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3、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4、大胆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改革开放。5、致力打造生态宜居名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6、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加快推进和谐漯河建设。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根据漯河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特别做出了3次重要决策:1、强力实施三大突破,即实施招商引资大突破;实施产业聚集区大突破;实施城乡一体化大突破。2、着力抓好三大拉动,即:坚持投资拉动:坚持城市拉动;坚持三产拉动。3、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即:努力提升优势产业层次;努力提升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升社会和谐程度。这些重要决策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它把漯河经济引入到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轨道。   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在一系列重要决策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打造新的工作亮点,创造新的业绩。从近几年一系列决策内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决策具有鲜明的全面性、连续性和实践性特征。抓住钢,目方张,一花引来百花香。最近几年,漯河市连续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多种荣誉称号,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漯河正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30年一路创新发展,漯河成为中原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魅力之城。   ——经济发展一路领先。30年来,全市经济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八五”时期是全国发展最快的30个城市之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十五”时期成为发展最好最快的阶段。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37.02亿元,比1978年增长26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732元,比1978年增长5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67元,比1978年增长47.6倍。漯河的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改革开放大步朝前。国有企业改革逐步规范,双汇、银鸽两支股票上市,并分别完成国有股权转让和股权分置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财税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其他各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漯河被誉为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百花园”。   连续6年成功举办“中原食品节”和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为食品企业走向国际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现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漯河,利用外资总量位居全省前列。漯河市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争先的成效,成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全国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市。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推进力度,使漂河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宜居城市。2004年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扩大到1020平方公里,是建省辖市之初的13倍多。200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65%,比建省辖市之初提高26.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特色游园、街心公园、行道绿地造型多样,遍布市区:路灯、桥灯、彩色轮廓灯熠熠生辉,装点出亮丽夜市,城市美化亮化达到新的水平。全市基本实现“市县通高速、县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漯河连续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在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中,动作最大、成效最好、群众最满意的,沙澧河的开发建设是其中的一项。沙澧河因为脏、乱、差长期得不到解决,而被称为漯河的“龙须沟”,如今已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中的信心、魄力和超前意识。   漯河市依水而建,沙河和澧河在市中心交汇。近些年,该市沿河不少都市村庄房子越盖越密,越盖越乱,成了整个城市脏乱差较集中的区域,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已严重影响到沙澧河两岸的交通和防汛。为了加快漯河发展,建设中国食品工业名城和中原生态宣居名城,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决定高标准推进沙澧河综合开发。整个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分三期进行,10年完成。首期拆迁涉及三区7乡镇(办事处)18村5699户19946人,120家企事业单位,长达31.16公里,总拆迁面积136万平方米。2007年7月16日拆迁工作启动,原计划4个月完成的任务,1个月大头落地,2个月全部结束。没有发生一起强行拆迁事件,没有引发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没有一户群众赴省进京上访,整个拆迁过程中全市始终保持大局稳定和社会和谐,取得了“和谐拆迁”的良好效果。   正确决策使漯河沧桑巨变,科学决策使漯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目前,漯河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漯河的美好明天绘制更加宏伟的蓝图!
其他文献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全县总面积1089.77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85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县境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浅山区,中东部为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为全县农业发展尤其是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转变生产方式为重点,以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为
期刊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近年来,叶县林业局按照省、市林业工作会议指示精神,对照上级林业部门下达的指标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县方方面面的力量,强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严格督导奖惩,狠抓省级林业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仅2009年,县、乡、村、个人累计投入造林资金8500万元,新增造林面积15.26万亩,使全县林地面
期刊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农村社会存在很严重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观念。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逐步走向非农化,农民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金华地区五个村落的走访,了解农村生育观发生的变化,并从社会学的专业视角探索生育观变化的原因。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的时间和地点  本次调查从2009年9月中旬开始,到2009年11月底结束
期刊
作为法学界一部重要的著作——苏力先生的《送书下乡》为法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途径和研究视角,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谈谈本人拜读该书后的几点体会。  从“国家构建”角度分析,“送法下乡”是现代国家权力向乡土社会渗透、构建统一国家、扩大统治合法性的的一种方式;同时,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经济的成长发育,带来了乡土社会内部的变迁和重组,与传统的封闭、稳定的乡土社会不同,现代
期刊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0华诞。  6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标志着我们伟大祖国从此告别落后屈辱走向繁荣富强,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迈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9月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要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的基础上,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抓紧制定一批反廊倡廉法规制度。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9月20日《人民日报》  将领导干部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折射出反腐强劲之势与民众关注热点的默契,更体现了决策者的反腐信心
期刊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是新农合的实施,为农民带来了不少方便和实惠,成了一项深得民心的惠民工程。近日,记者到叶县采访,听到许多群众提及叶县中医院的“看病会员卡”。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专程采访了该院院长冯静克。  记者:冯院长,请您介绍一下叶县中医院的基本情况好吗?  冯院长:叶县中医院成立于1983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
期刊
近期,中国沿海多个城市几乎同时爆出“用工荒”。“用工荒”的直接促因是订单增多,因为企业订单多为短期订单,不少打工者不敢贸然前往,还有打工者表示,金融危机以来。很多企业遇到困难,首先就是大量裁员,牺牲农民工的利益。这些做法伤了许多人的心。这些人回家后,在一段时间内肯定不会再出来。(《中国青年报》9月17日)  “用工荒”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形势好转的标志。但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
期刊
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参与到工业化进程……60年来,山乡巨变,亿万农民富裕安康的梦想正成现实,在希望田野上谱写出壮丽的诗篇……  60年的农业发展创造一个奇迹: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009年之夏,当中国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遭遇重重困难之时,从农村传来一个喜讯:今年全国夏粮预计产量达到2450亿斤,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连续6年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  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党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民增收的愿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