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你确定加对地方吗?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2007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為高朋满座而生


  近年来,LEXUS品牌在台湾地区总代理和泰汽车公司的市场操作下,逐渐吸引了稳定、忠诚的客群,包括以自驾、后座买家为主打的ES、LS;以年轻群群(包含我在内)为诉求对象的IS、CT;至于NX、RX当然是家庭好爸爸的菜。
  不过,对于有更高乘载需求的用户来说,七人座车型就是LEXUS品牌比较欠缺的,以往能找到的唯一代表只有价格高昂的LX。所以,在现行产品线中增添一辆5+2人座SUV是扩大市场层面的首要目标,对于LEXUS销售大本营北美市场来说也是一帖良药。
  综合评量下来,最适合担此重担的自是RX!
  在2017年洛杉矶车展上LEXUS发表了RX L,在与原本相同的底盘轴距下,直接拉长C柱后的乘载空间,而和泰汽车也于日前将其引进台湾地区。RX L在台湾共有350L与450hL两种动力设定,价格带为台币260至340万元,相比普通版车型只要加价9万元即可升级,不过RX L并没有提供F-Sport车款。

除了空间,还有感觉


  七人座版RX L在轴距上与一般RX相同,只是车长增加了110mm,主要增加在C柱后的空间,那么这更长的车尾究竟换来多少空间功能呢?
  对于原本的RX来说,第二排座椅的乘坐空间有多大就不多赘述,为了应付第三排座位乘员的进出需求,第二排座椅被设计成只要扳起椅背上方的释放键,便可以轻松滑移、前倾座椅让乘员进入第三排,加上比RX略高30mm的1720mm车高,基本上能让我在进出时都不费劲。
  


  但就实际乘坐来说,以我180cm的身高坐在第三排时头部依然“顶天”,没办法以舒适的姿势仰靠,不过好在腿部的空间并没有压迫感,车厢宽敞度表现也很好,比起其他同为5+2设计的七人座SUV来说,RXL的第三排乘坐空间表现更出色一些的,并且在这里还有第三区恒温空调、Mark Levinson音响喇叭,舒适、奢华感不会让我有买五座送两座的将就感。
  这时回头看看后厢,长车身的优势在此展现一当第三排座椅展开后,后厢空间仍有176L(0.176ma3),放置一些家庭行李甚至高尔夫球具都还算充裕,而后厢里还配置有第三排座椅椅背电动收拆按键,搭配同样可以折叠的第二排座椅后,整体载物空间能达到1656L(1.656m3),比五人座车型提升64L(0.064m3),立马变成强大的载货工具。
  只是对于向来苛求完善的LEXUS来说,单纯的空间提升还不能称为周全,为了消弭庞大车体对驾驶^带来的驾驶压力,RX L配置360度环景影像系统,让我在狭窄市区穿梭时能藉由中控台上的12.3英寸屏幕获得多一份安全保障。同时此车也标配LSS+主动安全防护系统,包含主动跟车、车道偏移警示、盲点侦测与防碰撞系统等高科技安全辅助,令得我在此番试驾行程中大多时间只要注意前方路况和HUD抬头显示器,确实为我分担不少驾驶辛劳。

舒适至上


  或许是对应车重的缘故吧,RX L并没有提供入门动力的RX300(旧年式RX200t)车型,不过在试车的路途上,我倒是开着RX350L对V6自然进气发动机涌上一股怀念感触。我不是要跟你聊V6动力运转质感等balabala,而是对这台成熟NA单元搭配8速自排变速箱有感而发,其发力有如太极生两仪借劲使力,内蕴厚发,相信没有人能抗拒这般顺畅且高级的提速感。
  没有旋涡轮的加持,让RX350L的油门响应积极而且自主性极高,它的输出是保守、内敛的,并带有丝丝入扣的滑顺感。多数时候让我忘却沉重车身的负担,并享受在一次次加速中释放质感,这正是你我所熟知的LEXUS,不是吗?
  当然在享受动力之余,驾驶这车得比以往更留意车身的动态反应,虽然RX的底盘已属扎实,而在尺码拉长后车尾动态又更加沈稳,不过在悬挂系统的调校上依然维持了舒适取向,在弯中受车重影响的侧倾与推头现象时时存在着。不过我相信这是RX350 L不需要、也不应该克服的情形,毕竟脚下饱满、吸震能力强大的避震器才是对象消费者所需,也是照顾车上家人的真实所求。
  

大在哪儿?


  前面提到七人座版RX L在轴距上与一般RX相同,不过总体车长增加了110mm去到5000mm,而这仅一部手机的长度主要滋补于C柱后的空间,也就是传统的行李厢位置。
  除了车侧比例稍长一些些外,包含车头、车尾以及各部位外观细节都和五人座车款相同。因此在外观上的变化相当难以察觉,我们特地找来了一辆五人座车型进行评比,两部车停在一起后肉眼可见的改动依旧很有限。
  不过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在C柱后延伸到尾门的侧窗比例拉长不少。而上方为了因应第三排乘客的头部空间需求,车顶取消了斜背的造型改用更工整的D柱设计,换言之车窗上方的车体钣金面积更大了。再看看两车车尾的对比照,相信此时你也明白了,在同样的2790mm轴距基础下,所有的加长差异都在后轮到车尾的比例中。

车内空间有多大?


  01拜可电动折叠的第三排座椅椅背等灵活设计,RX350 L的载物空间不虞匮乏!
  02只要一扳第二排座椅固定杆,就能把座椅前滑与折叠,乘客便可顺利进出第三排座位。
  03还算宽敞的第三排座位空间,舒适性也有不错水准。
  


  


  

大陆市场绕得过吗?


  试过车后,我和一位现任RX车主好友闲聊,并问他假设重新购买一次RX,会考虑七人座加长车型吗?
  首先他肯定了台湾和泰汽车的市场操作,各车型只要加价9万元台币就能享有第三排座椅、第三区恒温空调、座椅电动收折以及更大的空间机能等,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很大的诱因。不过他也坦言,他选择RXR00t就是顾虑到税金问题,3.5L每年的排量税是一项不能忽视的负担。此外,RX本身就不小的车身尺码再加长后,也许不一定适合他每天在拥挤的台北市上下班通勤。
  不过说了那么多,当他看着一家老小的手韧屏幕画面之后还是给了我肯定的回答。但笔者个人比较好奇的是,一向以“加长车”为市场主打的中国大陆地区,居然目前还没有RX L正式上市的消息,这点是让笔者感到比较奇怪的地方,LEXUS的市场策略果然脑回路清奇啊!
  

其他文献
在现场,笔者巧遇捷豹外观设计经理柏沛文先生,于是听他谈了许多有关E-PACE的外观设计故事。  柏沛文自2011年正式加入捷豹,曾担任XE及F-PACE的首席外观设计师,此次更是E-PACE的外观设计经理,对于捷豹品牌产品的设计他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首先,他认为E-PACE有几个他十分喜欢的细节设计,例如在前挡风玻璃一角和迎宾灯的设计上,架构出一副小豹子在母豹身后亦步亦趋的图画,十分有趣。对此他表示
期刊
当新势力造车成真之后……  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如果你的观念还停留在互联网新势力造车是一场庞氏骗局,那未免有些落伍了。  从目前来看,新势力造车的发展进程远比我们想象要更快,例如蔚来ES8已经交付,前途K50也正式上市销售,因此关于它们能否量产上市的话题也没必要多作展开,在这要探讨的是:互联网汽车吹过的那些牛逼,能实现吗?  从互联网造车势力崭露头角开始,就创造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例
期刊
百家争鸣,各出奇招  由于参与厂商的高度热情与政策法规的鼓励,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是有目共睹,如今中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电动车单一市场,其规模更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回顾2018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数据,全球累计销量75.8万辆中,中国市场就占了35万辆(46%)。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销售榜首北汽EC系列累计销售39906辆,高居全球电动车销量排行榜第2位(仅次于Nissan Leaf),甚至超越
期刊
“罗生门”,这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字,来自1950年时由知名日本大导演黑泽明执导的同名悬疑电影,故事内容则是改编自同样鼎鼎大名之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全片其实不像如今的悬疑电影倒叙、插叙、反装、对比……花俏手法用上一堆,只是很简单的从一名武士被杀之后,目击者樵夫、强盗,以及死者妻子、女巫……一堆人基于利己目的,在官府调查时作假证、坑害他人、掩盖自我之罪……,很好的将人性黑暗面,以
期刊
各位编辑好!前段时间,得知吉利发布其自主研发的BMA架构,但由于信息量太大,能不能麻烦你们给我说下重点?    其实,BMA架构的完整命名“B-segmentModular Architecture”便是所有重点:这是一个用于研发、生产欧盟规格B级车的模块化架构,并且从中出产的车型在欧洲会跟大众Polo、福特嘉年华等小型车归为一类。  但要讲清楚什么是BMA架构,那就得从Platform平台说起—
期刊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们参加了三场关于插电混合动力车型的试驾活动,分别是福特蒙迪欧PHEV、宝马530Le与路虎揽胜运动版P400e,从账面上看三辆车虽然级别、马力与价格带落差颇大,但不约而同的三款产品都将纯电续航里程规划在50公里左右,包括更高级别的Panamera eHybrid或是即将发表的Cayenne Hybrid,纯电的里程配置都在类似范围。  这似乎是一个默契,在剖析这些品牌插电混动
期刊
本田炮制新一代雅阁,我的感觉有点像丰田打造TNGA的凯美瑞,所不同的是凯美瑞像是一场革命,而雅阁则是愉快地做自己一直喜欢的事。恰到好处的调性  我的印象中,中型轿车平衡中如果讲求柔软的舒适,那一定不是本田,对于性能与经济性的双重偏执,以及重行驶性能多少伤及的舒适感,这才是本田,也是一直以来本田不会轻易舍弃的东西。第十代雅阁如果只是性能上表现得比上一代强,那实在是毫无意义,因此厂方想注入一些感性的东
期刊
曾经的斯柯达Yeti是整个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里最入门的SUV产品,因为斯柯达本身品牌溢价能力不高的原因,相比途观的热销,Yeti的销量用惨淡来形容算是很给脸,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状况实在让人觉得挺无解的。我想过很久,或许最大的原因是斯柯达本身品牌认知度不高,Yeti设计也不合中国人胃口,刚以进口车身份销售时的配置设定相当奇葩,更恐怖的是改了个非一般的中文名字——野帝,马上叫人退避三舍!  这种情况也
期刊
动力还好,听听就好  如果你有机会遇上AMG、M Power或是RS Sport的产品开发人员,你可以问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在动力输出上干掉对手?  为着商场套路考虑,这些毕恭毕敬但私底下买齐对手所有性能车的人肯定这么说:“马力不是一切,我们希望带给消费者更多的驾驭乐趣!”  要不要那么虚伪啊?  用膝盖想都知道这一方面是展现自家车厂的器度,另一方面则是预防万一输给对方也能备点台阶下。
期刊
广汽三菱是相对成立较晚的合资车企,而且在新能源车方面三菱并没有成熟的技术能力。为了应对即将实施的双积分政策,他们只能够寻求合作伙伴广汽集团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而祺智PHEV便是三菱借助广汽力量推出的首款新能源SUV。祺智、GS4傻傻分不清楚  毫不掩饰地说,见到祺智PHEV的第一眼我便把它误认为是传祺GS4 PHEV,因为外观上两款车实在太过相似,何况祺智PHEV还挂着传祺Logo。不过仔细辨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