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21-02
摘要:人们为了追求舒适、方便的生活,大量开发使用地球资源,如今的发展趋势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文章从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中展开阐述。
关键词:构建 环境教育 体系 渗透 言传身教
科学家们一再呼吁,地球的环境危机包括:温室效应、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热带雨林的滥伐、垃圾大量制造、有毒废弃物的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的污染等等,整个生态环境的岌岌可危。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各国都在为环境问题努力着,特别注重从小开始着手环境意识的培养。在学校里,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社会也鼓励青少年进行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作为21世纪中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力。作为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境工作,但我们都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而我们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我国各级政府也是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过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保护环境光靠政府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除了中央政府,各地区、各部门也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类环境活动,宣传环境知识,做好环境教育、尤其是要做好环境教育工作。
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学校环境教育,一个是家庭环境教育,另一个是社会环境教育,而这三个方面应该相互结合。
(一)学校环境教育
学校不仅是一个对学生传授学科理论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
1、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其他学科同样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美术课上的色彩搭配教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然美进行设计,手工课上让学生变废为宝,设计各种物品。数学课上,学生计算家庭用水、用电等,都可以进行节约资源等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 、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 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 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思想品德课、社会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等都能有效进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随处可行。
2、通过校园环境进行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基于这点,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针对性地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现在我们的校园中有羊蹄树、朱槿花、九层皮、假槟榔、大叶榕、小叶榕等几十个品种的花草树木,校园内一年四季如春、景色如画。在加大校园大环境绿色化的同时,小环境同样也是尤为重要的。每个班内,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在学习园地中留有环境教育的一个版面,布置具有本班特色的绿色角。还可以书写一些有关环境的标语、口号等。
3、通过德育活动进行教育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境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 社会各种环境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同时开展丰富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外活动。活动是形成能力的载体,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学校将组织形式更为活泼、内容更为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锻炼。如开设啄木鸟论坛,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啄木鸟论坛”, 针对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环宝的意义。又如,可利用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利用爱鸟周举行保护鸟类的专题讲座;利用世界环境日开展多种环境活动,并组织幼儿进行环境知识竞赛等。
(二)家庭环境教育
很多人都说,德国犹如一个清洁、美丽的大花园。这一方面是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观念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德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得益于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强调孩子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境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和形成种种更为可贵的生活习惯。而这一切离不开学校的环境教育渗透,更离不开家庭的环境教育引导,得体的方法、方式。因此,我个人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
1、家长的环境意识要加强
学校布置任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作为家长,应该多看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书籍及媒体报道,来丰富自己的环境知识,多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课的形式举行“环境绿色班级”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很多,让家长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家长可以从中获得对我国一些珍贵动物如何进行保护,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等知识,并能影响自己的孩子。
2、家长的环境教育方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自身必须牢固树立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环境素质,自觉做到“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为孩子在环境方面做出表率。
(三)社会环境教育
在家庭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其优势,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作为小学生这样的群体,我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应放在首位。在日本,这一点做得尤为突出,第25次访日中国新闻代表团他们发现,动力主要来自教训与教育。而环境教育的渗透,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换句话说,环境污染教训之惨痛、环境保护教育之全面,是日本社会节能环境意识的两大推力。所谓教育,是指现代日本社会十分注重节能环境的日常教育,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节能环境的整体氛围。在他们的社会环境教育理念里,不再是"要你节约环境",而是"我要节约环境"。这种由被动的环境教育模式积极转变成了主动的环境教育模式。
1、社会环境教育弥补学校、家庭环境教育的不足
学校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学校环境教育其局限在于教育的地点在学校,出了学校,离开了老师的监督,学生的环境行为完全靠自觉。而家庭环境教育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当学生自己在社区玩耍以后,会在行为习惯上发生改变,一些原本有环境意识的举动消失了,随便乱丢东西变得习以为常。这就是因为社区这一个“小社会”没有发生到教育的作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自身是非判断不够,最后导致无法在社区、社会里分辨哪个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对的。随意模仿成人的行为而改变了原来深植下的环境意识。因此,社会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必须明确社会环境教育的内容,公民的环境责任,加大社会环境行为的监督力度,使环净保护的行为处处可见。
2、社会环境教育是一个大指针,构建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
社会的构成面很广大,所有的人一旦离开自己的单位、学校、家庭,便是一名社会人。因此,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如今,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应开始增多,但是却是放任型的,没有得到监护人的陪伴。即使有监护人的陪伴,小学生所见所闻都并不符合学校、家庭所教育的那样。而多数看到的是反面的教材,违反环境意识的行为。耳濡目染下,久而久之,小学生的环境观会发生改变,最后恶性循环。在日本,日本社会则通过建设环境教育馆、环境俱乐部、编制通俗环境教材、成立环境民间组织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甚至连生态工业园、超级环境小镇等环境设施聚集区,都成为环境教育基地供市民参观、游览。大阪垃圾处理场被设计成一个欧洲城堡式建筑,就像市区一个景点。通过这一系列的设施建设,无非是向自己的国民传达一个信息——保护环境。使国民随处都能感受一种环境的提醒。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社会环境教育是一个大的环境教育指针,它指引着全社会在这一方面的方向。如果所有的社会人都朝着这一方向迈进,那么全民都有环境责任与意识。如此之下,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更能够时时刻刻都得到提醒、加强。
3、社会环境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06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调指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所谓社会公德,是指由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遵守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由此,我国已经将环境的教育政策落实到了全社会所有的公民层面。这不仅明确了社会公民环境意识责任,也能够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定的监督舆论。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既是学生,也是公民。作为双重身份的他们,更能在这样的会议精神下,环境意识得到加固。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文明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一个国家国民的文明礼貌和精神气质也是一个国家力量的延伸。由此,我联想到环境保护对于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构建一个适合我们的大环境教育体系。从一个孩子开始,乃至一个家庭,从一个家庭开始,乃至一个社区……如此以点带面去推动、去构建出和谐的人与环境。
参考文献:
[1]《浅淡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作者:留睡之梦
[2]《日本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社会》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3]《谈谈如何切实搞好环保教育》作者:陆娟
出自:中华家庭教育网第一工作室
http://www.zhjtjyw.com/u/x8899/archives/2006/17618.html
[4]《熏陶绿色的心灵——德国的少儿环保教育》作者:倪臖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1/20010827/545123.html
[5]《环保教育,孩子受益无穷》来源:中华育儿网
[6]《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者:陈榕
摘要:人们为了追求舒适、方便的生活,大量开发使用地球资源,如今的发展趋势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文章从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中展开阐述。
关键词:构建 环境教育 体系 渗透 言传身教
科学家们一再呼吁,地球的环境危机包括:温室效应、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热带雨林的滥伐、垃圾大量制造、有毒废弃物的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的污染等等,整个生态环境的岌岌可危。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各国都在为环境问题努力着,特别注重从小开始着手环境意识的培养。在学校里,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社会也鼓励青少年进行与环境相关的创造。作为21世纪中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力。作为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境工作,但我们都可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而我们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我国各级政府也是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过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保护环境光靠政府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除了中央政府,各地区、各部门也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类环境活动,宣传环境知识,做好环境教育、尤其是要做好环境教育工作。
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学校环境教育,一个是家庭环境教育,另一个是社会环境教育,而这三个方面应该相互结合。
(一)学校环境教育
学校不仅是一个对学生传授学科理论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
1、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其他学科同样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美术课上的色彩搭配教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然美进行设计,手工课上让学生变废为宝,设计各种物品。数学课上,学生计算家庭用水、用电等,都可以进行节约资源等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 、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 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 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思想品德课、社会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等都能有效进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随处可行。
2、通过校园环境进行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基于这点,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针对性地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现在我们的校园中有羊蹄树、朱槿花、九层皮、假槟榔、大叶榕、小叶榕等几十个品种的花草树木,校园内一年四季如春、景色如画。在加大校园大环境绿色化的同时,小环境同样也是尤为重要的。每个班内,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在学习园地中留有环境教育的一个版面,布置具有本班特色的绿色角。还可以书写一些有关环境的标语、口号等。
3、通过德育活动进行教育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境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 社会各种环境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同时开展丰富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外活动。活动是形成能力的载体,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学校将组织形式更为活泼、内容更为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锻炼。如开设啄木鸟论坛,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啄木鸟论坛”, 针对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环宝的意义。又如,可利用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利用爱鸟周举行保护鸟类的专题讲座;利用世界环境日开展多种环境活动,并组织幼儿进行环境知识竞赛等。
(二)家庭环境教育
很多人都说,德国犹如一个清洁、美丽的大花园。这一方面是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的观念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德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得益于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强调孩子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小事做起,并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境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和形成种种更为可贵的生活习惯。而这一切离不开学校的环境教育渗透,更离不开家庭的环境教育引导,得体的方法、方式。因此,我个人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
1、家长的环境意识要加强
学校布置任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作为家长,应该多看一些有关环境方面的书籍及媒体报道,来丰富自己的环境知识,多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课的形式举行“环境绿色班级”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很多,让家长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家长可以从中获得对我国一些珍贵动物如何进行保护,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等知识,并能影响自己的孩子。
2、家长的环境教育方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自身必须牢固树立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环境素质,自觉做到“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为孩子在环境方面做出表率。
(三)社会环境教育
在家庭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其优势,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作为小学生这样的群体,我认为社会环境教育应放在首位。在日本,这一点做得尤为突出,第25次访日中国新闻代表团他们发现,动力主要来自教训与教育。而环境教育的渗透,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换句话说,环境污染教训之惨痛、环境保护教育之全面,是日本社会节能环境意识的两大推力。所谓教育,是指现代日本社会十分注重节能环境的日常教育,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节能环境的整体氛围。在他们的社会环境教育理念里,不再是"要你节约环境",而是"我要节约环境"。这种由被动的环境教育模式积极转变成了主动的环境教育模式。
1、社会环境教育弥补学校、家庭环境教育的不足
学校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学校环境教育其局限在于教育的地点在学校,出了学校,离开了老师的监督,学生的环境行为完全靠自觉。而家庭环境教育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当学生自己在社区玩耍以后,会在行为习惯上发生改变,一些原本有环境意识的举动消失了,随便乱丢东西变得习以为常。这就是因为社区这一个“小社会”没有发生到教育的作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自身是非判断不够,最后导致无法在社区、社会里分辨哪个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是对的。随意模仿成人的行为而改变了原来深植下的环境意识。因此,社会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必须明确社会环境教育的内容,公民的环境责任,加大社会环境行为的监督力度,使环净保护的行为处处可见。
2、社会环境教育是一个大指针,构建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
社会的构成面很广大,所有的人一旦离开自己的单位、学校、家庭,便是一名社会人。因此,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如今,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应开始增多,但是却是放任型的,没有得到监护人的陪伴。即使有监护人的陪伴,小学生所见所闻都并不符合学校、家庭所教育的那样。而多数看到的是反面的教材,违反环境意识的行为。耳濡目染下,久而久之,小学生的环境观会发生改变,最后恶性循环。在日本,日本社会则通过建设环境教育馆、环境俱乐部、编制通俗环境教材、成立环境民间组织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甚至连生态工业园、超级环境小镇等环境设施聚集区,都成为环境教育基地供市民参观、游览。大阪垃圾处理场被设计成一个欧洲城堡式建筑,就像市区一个景点。通过这一系列的设施建设,无非是向自己的国民传达一个信息——保护环境。使国民随处都能感受一种环境的提醒。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社会环境教育是一个大的环境教育指针,它指引着全社会在这一方面的方向。如果所有的社会人都朝着这一方向迈进,那么全民都有环境责任与意识。如此之下,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更能够时时刻刻都得到提醒、加强。
3、社会环境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06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调指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所谓社会公德,是指由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遵守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对每个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由此,我国已经将环境的教育政策落实到了全社会所有的公民层面。这不仅明确了社会公民环境意识责任,也能够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定的监督舆论。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既是学生,也是公民。作为双重身份的他们,更能在这样的会议精神下,环境意识得到加固。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文明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一个国家国民的文明礼貌和精神气质也是一个国家力量的延伸。由此,我联想到环境保护对于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构建一个适合我们的大环境教育体系。从一个孩子开始,乃至一个家庭,从一个家庭开始,乃至一个社区……如此以点带面去推动、去构建出和谐的人与环境。
参考文献:
[1]《浅淡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作者:留睡之梦
[2]《日本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社会》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3]《谈谈如何切实搞好环保教育》作者:陆娟
出自:中华家庭教育网第一工作室
http://www.zhjtjyw.com/u/x8899/archives/2006/17618.html
[4]《熏陶绿色的心灵——德国的少儿环保教育》作者:倪臖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1/20010827/545123.html
[5]《环保教育,孩子受益无穷》来源:中华育儿网
[6]《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作者:陈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