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民歌之声寻踪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nr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很长一段时间,从事民歌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每当讲述或分析“河南民歌”时,常常会产生某些疑问或困惑:这里有哪些代表性民歌曲目?河南民歌的地区特色是什么?从风格的总体特征而言,它应该归属于哪个区域?即使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的探究之后,多数人还是未得其解,疑虑与困惑依然盘旋于脑际。甚至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今天河南的新郑、滑县,乃古代“郑卫之音”的传播地,其民间歌唱的繁茂历来享有盛名;先秦“十五国风”,仅河南一省,就占了郑、卫、陈、桧、王五“风”;汉魏“乐府”、“汝南歌诗”、“河南周歌”、“雒阳歌诗”等也占了一席之地;近世民歌采录运动中,先有200余首的《河南民歌选》(1958)问世,后有987首的《中国民歌集成·河南卷》的出版(1997)。积淀如此之深,数量如此之巨,却很少在广播电视里听到看到河南民歌的演唱;在连篇累牍的各省民歌CD、DV专辑中,也很少见有河南民歌的“身影”;更没有像其他省区那样总有几首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可能是因为河南的戏曲、说唱的品种太多,音乐风格色彩斑斓,影响太大,特别是豫剧,不仅遍传本省,而且风靡全国,民歌中的精华尽被它们吸纳其中,所以民歌本身相对萎缩了。或者,优秀的歌者都去从事戏曲、说唱艺术,民歌的参与者越来越少,民众对它的关注度也随之减弱。
  有人说,河南自古以来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很多城市都是社会文化的中心,安阳、洛阳、开封更曾是多个朝代的帝都。大城市越多,文化的交融性越强。而文化的长期交融,必将会弱化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的地域性特色。加之,河南本身也处于中国东西南北的交汇地,在全国性的民间文化传播中,它自身的地域性很难保持永远不变。
  有人说,河南的地形地貌,虽然北、西、南有山,但整体上是开放的,它高度发达的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滋养着四周诸省,同时又分别与它们不断融合。因此,其北部、东部颇具华北平原的文化特色;其南部多显出楚文化的面貌;西部融入晋陕文化;东南部属于江淮文化。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主脉,自然也先天地具备了这种开放性。在与四周邻居往来不断、相互交流之中,其开放的、交融的民歌特色说不定也真的成了它的“本色”?
  也许,以上这些“理由”,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起到过某种“消融”、“弱化”、“肢解”或“分割”的作用,从而让人们对它难以把握。但是,一个有数千年文化积累、曾经在历史上达到中国民歌“巅峰”的传播区,真的就那么柔弱不堪了吗?在历史文化的激流中,她真的失落了自己的应有的民歌“典籍”了吗?
  就在我们的民歌界长时间踌躇、反复探问之际,河南歌者王昌芝以一盘“河南民歌演唱专辑”给出了她自己的回答。专辑中,她唱了很多省区都有的《对花》、《放风筝》、《茉莉花》、《绣荷包》,但这是河南的《对花》、河南的《放风筝》、河南的《茉莉花》和《绣荷包》,我们在那些熟悉的唱词和某些有共性的旋律中终于倾听到了久违的“中州之韵”;她也唱了《编花篮》、《姑娘十七八》(淅川)、《花轿到门前》(信阳)、《下扬州》、《哄娃娃》(南阳)等曲目,这是河南独有的,淳厚、诙谐、自然、清新,各以其不事雕饰的率性撞击着欣赏者对于河南民歌的听觉感受;她还唱了豫剧名篇《谁说女子不如男》和用坠子、大调曲子音调编创的《天河配》(刘文金)、《蛤蟆洼》(乔金文),不用说,它们的“豫”味更加浓烈,听来让人心醉。总之,十多首选曲,从原生形态到加工改编,从曲目选择到歌唱表演,专辑只有一个取向:唱出河南民歌的韵味,揭示河南民歌的个性,承接河南民歌数千年的传统。
  提起王昌芝的大名,河南听众熟悉她,民族声乐界也熟悉她。1980年代中至1990年代初,她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又在北京举办独唱音乐会,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实力派民族歌唱家的声誉。而于河南民歌,她也下过一番真功夫。1970年代中期,一连数年,她曾奔走于周口、商城、固始、信阳、南阳这些河南民歌的代表性传播区,一边收集,一边学习,开始了自己的河南民歌之旅。倏忽之间,三十余年过矣!本辑的十余首演唱,应该是她给当年的民歌手老师和前辈们的第一批学习成果的汇报。
  那么,对热爱河南民歌的大众以及我们这些一直在寻觅河南民歌声韵踪迹的人来说,专辑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说,它还了我们一个“愿”——让五彩缤纷的地方民歌之声,长久不息、不断、不绝,仍然“可兴、可观”之愿!
  挚爱故园的歌者王昌芝,用她的声和情,激活了名重一时的河南民歌,这不正是这套专辑的意义和价值吗?
  
  乔建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師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举世瞩目的伦敦奥运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于当地时间8月10日晚在伦敦萨德勒斯威尔斯剧院隆重上演。这是由音乐书法家李斌权携手中国古琴演奏家、新伦敦交响乐团和英国尚特立现代芭蕾舞团、中国那尔斯现代舞团倾情演绎的“2012伦敦奥运中国书法音乐会”。当晚,可以容纳一千多人的萨德勒斯剧院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领略了以古琴和书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交响乐和现代舞的完美演绎。  这场音乐
“落日缓缓西沉,古戈壁孤独地注视着流沙,残阳下,荒凉与沉寂的阳关渐渐远去……”《日落阳关》所营造的听觉画面具有内在和深层的感染力,其音响世界透过时空传递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文化意蕴,乐曲深沉的艺术感悟隐喻着含蓄、幽远、淡泊的精神境界,乐音中精细的声音造型、散化的节奏形态、似断非断的线条、单个音腔的运用、沉静内敛的叙述方式,集聚了乐曲深沉的文化情怀和创作理念,人们从现场的聆听中能够感受到更为深层意
5月2日至6日,2006“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艺术周在上海举行。这是“上海之春”举办以来首次为单一乐器开设的艺术周活动。围绕“手风琴音乐在中国的多样化发展”这一主题,音乐周推出了国际手风琴比赛、国际手风琴家音乐会及手风琴国际高峰论坛三大项目。    比赛:顺应手风琴发展多元化趋势    1.自由低音琴与传统低音琴分台竞技手风琴最具革命性的发展是自由低音手风琴(Free Bass Accordion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音乐创作空前繁荣,中国作曲家们在学习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同时,也在探索着中国新音乐的发展道路。对各种现代作曲技法的尝试及对西方现代音乐中不同风格的模仿曾风靡一时,对传统作曲技法的否定甚至成为当时的潮流。  在琳琅满目的新音响成为音乐创作中追求的主流时,施万春并没有盲目地追赶时尚,仍坚守着自己看似保守的创作路数,用他对艺术、对人生深刻的感悟,用作曲家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语言
2007“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赛的决赛于6月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拉开帷幕,共有32首作品参加角逐。由15位来自全国著名音乐院校、旅美和旅澳作曲家和演奏家组成的大赛评委会,最终评定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张朝副教授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皮黄》为成人组作品一等奖。  《皮黄》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上探索各种技术手段,以表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采用了京剧音乐元素—
“未来学校行动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未来学校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由刘坚教授提出并任首席指导专家,由“我们工作室”实施,目标是“创办有未来的学校”,宗旨是“以研究推动学校变革。” 目前,“我们工作室”结合核心基地学校的近十年的实践,已梳理出可操作、可复制、可传播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校治理、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德育路径、评价体系、空间规划等方面形成系统。  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有
项祖华教授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半个多世纪来在扬琴的演奏、创作、教学以及世界性的推广工作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恰逢项祖华教授从事扬琴艺术教育50周年,特写此文以表祝贺。   早在1991年,世界第一届扬琴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与会者有来自全球欧、亚、美各大洲的20多个国家的几十位杰出的扬琴专家和研究学者。这次会议上,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项祖华教授应邀讲学并演出,同时举行中国扬琴独
胡咏言,美籍华人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院长、艺术总监。2006年,胡咏言应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邀请回母校创建乐队学院,同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EOS乐团正式成立。 EOS乐团至今在担任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和芭蕾舞的演出已有30多场,演出过近百套曲目,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引人注目。今年,为庆祝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EOS乐团成立5周年,EOS乐团特别推出了“U—MUSIC全国大学生
个人能成为世纪老人,是非常让人钦慕的,何况是那样学识深遂、造诣精进的大家。张先生真是年高德劭,在学问上的求索从未停止,听说直到近年,远在他乡的老人还坚持着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程序——每天上图书馆。张先生的一生经历过那么多事情,却坦然处之,淡泊宁静。作为他的学生,这让我真心敬佩。  张先生是我们65届西方音乐史课的教师,也是我的专业课导师。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事情了。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学生听课都是
赛事典范    由香港中乐团主办、中银香港慈善基金冠名赞助,《人民音乐》杂志、香港艺术发展局以及中国多个省市(含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音乐院团作为“支持机构”的首届香港国际中乐指挥大赛,历经近两年的策划筹备,于2011年3月在北京以评审录像的方式进行了初赛,又在2011年7月18日至21日在香港举行了复赛,22日至24日举行了准决赛和决赛。经过激烈的龙争虎斗,连闯四关后,前三名获奖者脱颖而出。